青海省2018年现代农业扶持政策

2018-06-04 15:17:31 现代农业政策

二、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一)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将666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落地到户、上图入库。统筹各类农田建设资金,做好项目衔接配套,以土壤培肥和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加快实施土地整理、农田渠系和机耕道路配套项目,到2020年全省建成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390万亩,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省国土资源厅牵头,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省农牧厅、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等部门参与)

(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湟水北干渠灌溉二期、湟水南岸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推进中型灌区、小型灌区的渠系配套及节水改造。充分发挥引大济湟工程效应,实施节水增效,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因地制宜兴建“五小水利”,到2020年,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0。创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鼓励农牧民、村组集体、用水合作组织等经营主体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经营。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促进工程良性运行。(省水利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部门参与)

三、提高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

(一)全面提高科技成果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继续实施“1020”重大科技支撑工程,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学科群、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科学观测站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及装备。发挥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完善科技推广人员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构建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科研院校为支撑、社会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强化技术集成组装,深入开展粮油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和整建制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加强土地、退化草原治理、盐碱地改造等技术模式攻关。落实国家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参与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省科技厅、省农牧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质监局等部门以及相关科研院所参与)

(二)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加强杂交油菜、脱毒马铃薯、青稞、牦牛、藏羊、饲草和鲑鳟鱼等良种研发,培育和推广一批适应机械化生产、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新品种,加快建立良种质量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农作物商业化育种,分区域分品种建设一批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优势种业繁育基地,培育1—2家“育繁推一体化”农作物现代种子企业,推进主要农作物更新换代。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加强牦牛、藏羊本品种选育,新建、改造一批种畜场和标准化改良点。增强土著鱼类增殖放流苗种繁育能力,扩建升级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站。提升冷水鱼制种育种研发能力,新建1处鲑鳟鱼良种场。建设20个优质牧草品种的原种繁育基地,新建17万亩牧草良种繁育基地。深化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改革,完善科技成果应用与收益分配挂钩机制。(省农牧厅、省科技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林业厅等部门以及相关科研院所参与)

(三)促进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稳步发展设施农牧业。加快油菜、马铃薯、枸杞等作物关键环节机械设备的研发和利用,推进农机装备更新换代,推动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到2020年农机总动力达到460万千瓦。积极推广应用饲草种植收获、自动化挤奶以及养殖业废弃物处理等设备,提高畜牧业发展效率。加快发展标准化冷水网箱、水产品冷链等渔业机械,提升渔业发展水平。大力推广机械化深松作业,力争深松整地面积达到200万亩。(省农牧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等部门参与)

(四)推进信息化与农牧业深度融合。以设施农业、大田作物、规模畜禽养殖和现代渔业为重点,依托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牧业行动,加强物联网和智能装备的推广应用,提升数字农业建设水平。推进农牧业在线化和数字化管理。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提升农牧民手机应用技能,力争到2020年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比例达到17%、农牧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2%、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达到80%。推进国家农业遥感中心青海分中心建设,加快建立重要农业资源台账制度,不断提高农牧业遥感水平。(省农牧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等部门参与)

四、深化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

(一)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三权”分置办法,着力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力争2018年底全面完成。探索进城落户农牧民的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机制。(省委农办、省农牧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政府法制办等部门参与)

(二)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继续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和保护农牧民权益的前提下,引导农牧户依法自愿有序流转承包土地和草场经营权。鼓励农民通过互换承包地、联耕联种等多种方式,实现连片耕种,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效率。支持通过土地草场流转、托管、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立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扩大新型经营主体承担涉农项目规模。实施农牧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作,扩大农牧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和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范围,推进代耕代种、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省农牧厅牵头,省委农办、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地税局、省国税局、省统计局、青海银监局、青海保监局、省供销联社、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等部门参与)

(三)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赋予农牧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健全交易、监管和收益分配制度,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有序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到2020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营组织成员,健全非经营性资产集体统一运行管护机制。统筹协调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试点。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引导林权规范有序流转,鼓励发展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林场。(省委农办、省农牧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林业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省政府法制办等部门参与)

(四)打造农业创新发展试验示范平台。突出先行先试,强化改革创新、科技驱动、资源整合和政策支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打造发展先进、创新活跃、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板。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探索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修复保护、突出问题治理、循环农业发展等模式。全力推进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加快建立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经营能力强、产业化水平高、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高原特色鲜明的现代草地畜牧业生产经营机制,为全国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树立典型和样板。推进农垦企业改革,促进农垦联合联盟经营,向现代农业示范区转型。(省农牧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科技厅、青海银监局、青海保监局等部门参与)

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

第四章 协调促进农牧业均衡发展

树立全面统筹的系统观,着力推进产业融合、区域统筹、主体协同,紧扣“三区一带”农牧业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内部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农牧业产业布局,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跃升。

一、推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协同推进农畜产品生产与加工业发展。构建优势农牧业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巩固提升特色农畜产品基地、特色产业带和示范区发展水平。统筹布局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初加工、精深加工发展及副产品综合利用,扩大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区域,完善“菜篮子”产品和特色农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设施,全产业链打造粮油种植、畜牧养殖、果品蔬菜和枸杞沙棘四个“百亿元”产业。提升小麦、马铃薯等主食产业化水平,推动农畜产品加工副产物循环、全值、梯次利用,到2020年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省农牧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商务厅、省粮食局等部门参与)

(二)完善农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大各类农畜产品市场、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田间地头市场建设力度,基本建成覆盖各乡镇的农畜产品流通市场网络,实现市场布局合理、质量安全可靠、季节供应均衡,农产品损耗率降低15%。新建和改造一批冷链基础设施,新增库容20万吨。建成并完善市(州)、县两级冷链物流配送体系,新建或改造一批乡镇物流服务站,农畜产品冷链流通比例达到10%左右。建设区域性大型农畜产品营销公共服务平台,培育特色农畜产品连锁店、优质农畜产品专销区、专卖店等新型农产品营销网络。推广农社、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支持城市社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推进电子商务、商贸流通、供销、邮政等系统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服务“三农三牧”。(省商务厅、省农牧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交通运输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邮政管理局、省供销联社等部门参与)

(三)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创新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农畜产品流通网络,到2020年全省主要行政村电子商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对接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发展商贸物流,到2020年规模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90%以上。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牧业发展,稳步发展景观农业、创意农业,鼓励发展工厂化、立体化高科技农牧业,积极发展定制农业、会展农业等新型业态。(省农牧厅、省商务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厅、省供销联社等部门参与)

(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依托农牧区资源,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牧区旅游休闲产品,大力支持发展田园综合体。采取补助、贴息以及社会资本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依托农牧业重点工程项目,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村改善道路、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条件,建设魅力村庄和森林景区。强化传统村落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利用,传承乡土文化。(省农牧厅、省旅游发展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省文化新闻出版厅、省林业厅、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等部门参与)

(五)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以产品为依托,发展订单农业和休闲农牧业产品,开展立体式营销。以产业为依托,建设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和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引导二三产业集群发展。以产权为依托,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保底+分红”等形式增加农牧民收入。以产城融合为依托,引导二三产业向县域重点乡镇和产业园区集中,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推动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省发展改革委、省农牧厅牵头,省财政厅、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青海保监局等部门参与)

现代农业政策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3682461655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