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2018年现代农业扶持政策

2018-06-04 15:17:31 现代农业政策

青海省现代农业

青海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青海省农业现代化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

通知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现将《青海省农业现代化实施方案(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

2017年4月24日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精神,全力推进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结合《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编制本方案。

第一章 全省农业现代化总体形势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三农三牧”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带领广大农牧民精准发力、奋发进取,加速了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水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连续7年保持5%以上增幅。粮食连续8年迈上百万吨台阶,肉奶蛋和蔬菜产能快速提升,水产品产量突破1万吨,主要农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现代农牧业标准体系不断完善。物质技术装备得到新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32%、54.2%和55%,农作物、畜禽和水产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6%、80%和98%,现代设施装备、先进科学技术支撑农牧业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新型经营主体引领新局面。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土地、草场流转面积分别突破150万亩、8000万亩,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45%,全省近27%的农牧户加入合作社,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实现了牧业村全覆盖,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明显提升。品牌建设开创新业绩。“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比重和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分别突破32%和50%,电子商务蓬勃兴起,数字农业从无到有,质量追溯体系逐步建立,全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加快形成,“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品牌效益凸显。农牧民增收实现新跨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933.4元,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超过全省生产总值增幅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实现了“十一连快”。农牧业发展步入新阶段。2015年,全省农牧业现代化基本实现程度为77.8%,发展水平处于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化转型升级的中后期,发展速度平稳,具备了全面推进现代化的现实基础,步入了梯次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阶段。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挑战加大

“十三五”时期,全省发展农业现代化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转型升级难度大,现代化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仍处在探索阶段,土地、草场流转面积仅占17.5%和14.1%,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低。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突出。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0.62,远低于2.2的全国平均水平。物质技术装备落后,农牧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全省近70%的耕地缺乏有效灌溉设施,山旱地和中低产田多,高标准农田比重低,耕地质量差、土地碎片化严重、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突出。科技推广能力弱,持专业证书的农业劳动力占比不足5%。资源约束加剧,生态保护任务艰巨。草地生态局部好转,但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不足54%。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不足0.5,面源污染问题凸显,化肥、农药、畜禽排泄物和农牧业废弃物污染未得到有效治理,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任重道远。农牧民增收渠道窄,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产品价格接近“天花板”和生产成本“地板”不断攀升的“双重挤压”持续凸显,农牧业比较效益不断下降,经营性收入增长有限。转移就业增收空间收窄,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可支配的财产性资本不足,财产性增收手段匮乏。农牧民收入尚不足基本实现现代化程度的35%,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任务艰巨。

三、农业现代化条件更加有利

展望“十三五”,推进全省农牧业现代化的有利条件不断积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从宏观层面构建了新时期一系列农业政策框架和支持保护体系。省委、省政府明确了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政策和推进措施,为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提供了有力支撑。改革红利持续释放。随着新一轮农牧区改革的全面推进,各种束缚农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必将得到解决,以改革促发展、靠改革增活力必将成为促进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不竭动力。生态产业日新月异。随着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实施,青海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将更加重要。独特的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特色鲜明的有机农畜产品,安全环保的生态产业,将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可靠动力。现代化基础逐步夯实。农牧业基础设施加快改善,科技推广能力不断提升,经营管理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水准,为农牧业现代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全省农牧业现代化建设仍处于补齐短板、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全面建成“三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遵循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加快农牧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

第二章 农业现代化总体思路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131”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农民的文章在土地上做,农业的文章在工业上做,农村的文章在城市中做,绿色的文章在价值上做,把增加绿色优质农畜产品放在突出位置,把提高农牧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作为主攻方向,把促进农牧民增收作为核心目标,调整优化农牧业的要素、产品、技术、产业、区域、主体等方面的结构,优化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着力使农牧业资源要素配置更加合理,农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农牧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走出一条产出高效、绿色优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原特色农牧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农牧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农牧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美丽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农牧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牧业基础设施、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改善,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游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基本构建,农业灌溉用水总量稳定,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资源化利用目标基本实现,农牧民收入倍增计划全面落实。

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

第三章 创新驱动农牧业转型升级

围绕“四个转变”,促进农牧民从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为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动能。

一、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

(一)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思路,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带。同步推进露地蔬菜和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巩固湟水河流域“菜篮子”生产,提高沿黄流域及柴达木盆地蔬菜产能,强化省外蔬菜调运基地及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有效增加冬春季蔬菜供给。在半农半牧区推进“粮改饲”为重点的草产业发展,增加饲草料供应和贮备。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高原野生植物资源。(省农牧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商务厅等部门参与)

(二)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按照“稳定生猪、发展牛羊、适度特种养殖”的思路,以规模化经营、标准化养殖、绿色化发展为导向,大力发展农区规模养殖和牧区舍饲半舍饲养殖。东部地区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奶牛规模养殖,适度发展特种养殖;环湖地区以牦牛藏羊为重点,建设草畜联动循环畜牧业示范基地,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牧业;青南牧区加大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着力发展有机畜牧业。(省农牧厅牵头,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配合)

(三)适度发展冷水养殖渔业。在确保水环境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合理控制水体养殖强度,适度发展冷水鱼网箱养殖,全力打造沿黄冷水养殖适度开发带,建设共和、贵德、尖扎等一批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和高原渔村,同创青海三文鱼品牌,着力建成国内最大的鲑鳟鱼网箱养殖基地。扩大海西可鲁克湖和东部人工池塘等宜渔水面生产,着力增加水产品产量,丰富水产品供应。大力发展设施渔业和休闲渔业,扩大渔业发展空间。(省农牧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部门配合)

(四)壮大特色林产品生产。按照“东部沙棘、西部枸杞、南部藏茶、河湟杂果”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枸杞、沙棘、中藏药材、藏茶为主的优势特色林产业,推进核桃、油用牡丹等木本粮油基地建设,着力发展具有特色资源优势的林下经济,推进布局区域化、栽培品种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在西宁、海东等地扶持建设一批花卉苗圃基地,加大特色经济林、城镇绿化苗木培育,促进高原花卉苗圃产业发展。积极培育林业生物、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加强林业生物产业高效转化和综合利用。(省林业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农牧厅等部门参与)

现代农业政策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3682461655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