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特色小镇政策

2018-01-17 15:51:17 特色小镇政策

(三)全面建成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坚持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更加强化生态功能,更加突出产业融合发展,在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结构调整、生产效率提升、服务城市功能、农业业态多样化、农业信息化、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继续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获得充分保障。到2020年,全面建成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效节水农业样板区、京津冀协同发展引领区,实现高水平的农业现代化。

1.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面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意见》。加快实施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和重点水源保护区农业结构调整方案,有序调减畜禽养殖总量。严格耕地保护,加强设施农用地管理,禁止非农生产。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到2020年,全市粮田、菜田、果园面积分别稳定在80万亩、70万亩和100万亩,生猪、肉禽年出栏量分别调减1/3、1/4。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在250万亩农业生产空间内,实现高效节水设施和农用机井计量设施全覆盖。继续强化农业节能工作,推广农业生产节能设施设备,提升低耗高效农业设施比例。全面推进种植业农艺节水,推广实施水肥一体化。实施农村水价改革,推动建立农村用水收费制度。强化农村用水户管理,全面推动节水型区创建。进一步发挥农民用水协会作用,整合农村管水员队伍,加强能力建设,适当提高管水员补贴标准。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7提高到0.75,农业用新水从7亿方降到5亿方。定期发布北京农业“三率”监测报告,有针对性地引导各郊区、农业各行业实现提质增效。

2.提高“菜篮子”安全保障水平。严格落实“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继续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加强“菜篮子”基地建设,切实提高首都鲜活农产品日常供应能力、应急保障能力及质量安全水平。全面实施菜田补贴。着力打造一批能够规模生产、具有品种优势、品牌优势的专业村镇和蔬菜产销主体。发展工厂化蔬菜、食用菌生产。实施畜禽良种工程,推动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和绿色健康养殖。加大标准池塘改造,推广工厂化节水池塘养殖和生态养殖。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三品一标”覆盖率提升到60%以上,打造“北京安全农业”品牌,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推进“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进一步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

3.加快种业之都建设。积极推进现代种业发展,重点围绕农作物、畜禽、水产和林果花卉四大种业,发挥首都科技和人才优势,强化种业公益性基础性研究,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加快国家现代种业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农作物品种权交易中心建设,加强种业国际合作交流,打造全国种业创新中心、交流交易中心和企业聚集中心。到2020年,种业销售额达到150亿元以上。

4.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重构农业价值链。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与农产品品牌。大力支持国有涉农企业和供销社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重点打造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领军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合作社”、“企业+基地”等方式,提高龙头企业整体带动水平。扶持一批具有上市潜力的龙头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增强发展潜力。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增强集聚效应。培育一批高端、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带动一批从事农村生产、加工、服务业的农户,促进农民增收。

5.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落实《京郊旅游发展纲要(2015-2020年)》,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十三五”期间,京郊旅游接待人次年均增长5%,旅游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人均消费年均增长3%左右、达到600元/人,旅游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

提升旅游硬件建设。加大农田景观、村落景观、廊道景观建设,支持乡村旅游重点村开展旅游规划设计,加强古村落、旅游步道建设,完成浅山休闲旅游步道体系建设,打造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多层次、多模式的农田景观,建设一批集聚连片的休闲、观光、文化传承农业示范区,集中改造、建设一批民俗旅游村落和旅游小镇,推动乡村旅游从“观光采摘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型升级。加强休闲农业经营场所的游客综合服务中心、公共卫生间、停车场、垃圾污水处理、农事景观观光道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旅游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乡村旅游产品与互联网的全面对接,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宣传活动。加强京郊旅游人才培训。加大对休闲农业的信贷支持,探索休闲农业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强化行业运行监测分析,建立完善的休闲农业监测统计制度。开展休闲农业公益性宣传推介,扩大休闲农业的影响力。

加强旅游示范品牌建设。推进星级民俗旅游村、民俗旅游户、休闲农业园示范创建工作。打造一批乡村美食、创意产品、农事活动等特色乡村旅游品牌。鼓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参与有关标准体系认证。

积极拓展休闲农业新业态。积极推广校园农业、阳台农业、庭院农业、社区农业等城市农业业态。继续办好北京农业嘉年华,全力做好世界园艺博览会、世界月季洲际大会、国际作物科学大会、世界休闲大会等农业展会的筹办工作。

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支持通过土地流转,扩大民俗村、民俗户发展休闲旅游规模。创新机制,引入高端外部资本,加大与村集体合作开发旅游资源力度。加强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乡村旅游业的组织化程度。休闲农业用水用电享受农业收费标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合理用地需求。

6.加强农业科技和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积极打造京津冀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制高点,在农业节水、高产高效、质量安全等重点领域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健全科技成果转移机制和科技人员激励机制,加快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业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健全“一主多元”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现代农业科创团队和全科农技员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对接,积极推行推广型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优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快北京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加快建成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加快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接平台建设,构建环京津一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推进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快实现农产品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建立和完善本市大宗、特色农产品调节、保障机制,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7.实施“互联网+”农业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北京在互联网产业上的资源优势,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环节,应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移动端等互联网技术工具,使互联网成为服务农业全产业链的重要手段。推进智慧农业建设,以大田、设施蔬菜标准园、农业生态园、规模化养殖场、农机智能装备等为重点,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智能化、精细化、精准化。积极引导和支持农产品电子商务,鼓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产品流通中运用电商技术,建成一批交易活跃、稳定运营的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开辟农产品流通新渠道。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制定统一标准,加强信息采集,构建农产品价格预测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强化农业信息服务,构建农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完善农业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农业科技、市场信息、郊区资源、农产品质量追溯等综合服务。

8.促进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探索建立京津冀农业协同推进机制,推动三地产业统筹布局、联动发展。建设环京津鲜活农产品基地,鼓励本市种植、养殖企业与津冀开展有效对接,建立直接或紧密型的蔬菜和“肉、蛋、奶”外埠生产基地,建立京津冀优质渔产品养殖基地。推进京津冀农业安全合作,努力推进统一标准化体系和检测结果互认,完善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共享平台,逐步实现京津冀动物防疫一体化。拓展京津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半径,联手打造一批旅游景观和基地。推动京津冀“互联网+”协同发展,建设农业协同平台和农业资源平台,促进三地农业信息化协同发展。构建京津冀农业协同创新链,健全京津冀协作联合攻关机制,加大北京农业高新技术向津冀的推广辐射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构建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地区学前教育体系,新建一批村办幼儿园,基本实现户籍儿童学前入园全覆盖。加强城乡基础教育均衡配置,支持各区开展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等改革试点。引导教师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将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推动部分高校疏解项目落地郊区。继续实施高招“农村专项计划”和“3+2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郊区高考升学率达到80%左右。实施“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贯通培养计划”。通过科技入户、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技术服务、田间学校、远程教育等方式,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2.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郊区转移,继续推进医联体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让京郊农民更便捷地享有优质医疗服务。着重加强农村地区医疗队伍建设,研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优先从本市退休医务工作者中聘用乡村医生,鼓励大中专医学毕业生到乡村工作,多渠道解决农村医务人员不足问题。加大农村乡镇卫生人员定向培养力度。进一步提高乡村医生待遇水平,研究建立基层医疗卫生岗位津贴制度,吸引、留住医疗人才。

3.加强文化体育建设。着力建设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以农村居民实际需求为导向,继续完善农村基层文化体育设施,深入整合文体设施资源,提高文化综合服务能力,因地制宜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加强农村群众文化体育队伍建设,扶持农村地区品牌活动,推进文化特色村和体育特色乡镇建设,促进农民身心健康。

4.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水平。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社会保障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引导农村地区依托行政村、较大自然村,利用自家农家院、村活动中心等场所,建设托老所、老年活动站、村养老服务站等养老设施,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健康管理、精神关怀、养老助残、文化娱乐等居家养老服务。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建立专项扶持资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等方式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水平,让农村老年人安享晚年。

5.稳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提高基础养老金和福利养老金水平,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待遇调整机制及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巩固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制度全覆盖成果。建立健全新农合筹资标准稳定增长机制,落实好重大疾病保障政策和大病保险制度,研究推动新农合综合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尽快实现新农合市级统筹和即时结算。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市级统筹管理,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6.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以城乡低保制度和特困人员供养制度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相配套,临时救助和社会互助制度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认定条件,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动态管理,积极推进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城乡统筹。完善专项医疗救助政策和特困人群临时救助政策。积极引导和支持低保、特困、优抚对象参保,以解决其后顾之忧,提高其生活保障水平。积极实施农村精准救助,确保救助对象精准识别、救助措施到位、救助流程精准高效。到2020年,基本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

(五)实施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突出重点,补足短板,优化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使农村居民同样享受城市居民的生活设施便利,提高郊区对城市功能的承接能力和服务城市的综合能力。到2020年,完成农村“六网”(供水管网、污水管网、垃圾收运处理网、电网、乡村路网、互联网)改造提升工程。

1.提高集中饮水普及率。因地制宜建设集约化供水单元,行政村集中供水基本实现全覆盖,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强农村供水设施建设,通过新建、改扩建集中供水厂,达标改造村级供水站,更新改造供水管网,推进单村供水站稳步向联村供水站过渡,实现市、区、乡镇、村庄一盘棋的供水格局。全面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农村地区饮水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

2.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统筹规划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布局,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探索适合农村污水处理特点的建设、运营、监管、收费机制,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建设、运营。城乡结合部、水源保护区、民俗旅游区村庄等率先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扩大既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服务范围。到2020年,郊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0%。

3.积极推进农村垃圾全处理。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的模式,完善农村地区垃圾清运体系,提升清运能力。完善村级收集站、镇级转运站及运输车辆等设施设备建设,全面取缔露天垃圾池。加强源头控制,促进垃圾分类。健全农村环卫管理机制,落实管理责任。推进农村地区环卫作业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到2020年,行政村生活垃圾无害化率基本达到100%。

4.以电网改造为重点推进农村能源结构调整。以电网改造为重点,多能联动,实施“煤改清洁能源和减煤换煤”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地区能源结构调整。“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60万农户“煤改电”工程,户均变电容量达到9千伏安。继续在具备管网条件的行政村推进接通天然气工程,完成5万农户“煤改气”工程。大力推广太阳能、沼气、地源热泵等多元能源供应体系。对满足通气条件乡镇范围内的燃煤供热设施全部实施“煤改气”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农村采暖用能清洁化。推动农业企业、农业设施用能结构调整,禁止使用劣质煤。加大使用清洁能源、新能源的补贴力度。到2020年,实现平原地区农村“无煤化”,力争全市生活用能全部采用清洁能源的农户达到50%左右,打造一批无煤村和无煤乡(镇),支持郊区建设无煤区。

5.提高乡村路网承载力。加快郊区铁路和轻轨建设,实现区区通轨道。完善远郊区区域路网,加快山区道路建设,打通山区各区之间的交通阻隔。提高农村公路技术等级,重点新、改、扩建县乡公路300公里以上,完成大修乡村公路3000公里以上,对低荷载、老旧桥梁进行改造。到2020年,全市乡村公路(PQI)中等路以上比例保持在90%以上。研究建立全市统一、规范的郊区客运行业管理体系,研究制定市区两级财政共担的政策性亏损补贴机制,引导郊区客运健康发展。到2020年,力争每个郊区至少建有一个三级以上道路客运站场或客运枢纽,实现建制村村委会2公里范围内设置农村客运站点。加快推进京津冀省际毗邻地区主要通道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到2020年实现与津冀农村公路全面对接。

6.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优化提升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宽带北京”建设覆盖乡村,推进光纤进村入户行动。深入推进互联网在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中的应用,推进智慧乡村建设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成本更低的网络服务。对农民开展手机应用和信息化能力培训,提升农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生产、便利生活和提升致富的能力。到2020年,基本实现4G无线网络农村地区全覆盖,率先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实现免费无线上网服务。

7.健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护机制。认真落实北京市新农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下划资金使用管理监督考核的意见》,新农村建设下划资金应主要用于已建成设施的运行维护,确保农村街坊路、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共厕所、大中型沼气站、生物质气化站、太阳能浴室、路灯等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采取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建立稳定的管护队伍。完善公共设施管护制度,制订管护标准,完善考核机制,确保农村基础设施的长效管护和有效运行。结合实际,逐步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运行纳入城市市政管理范围。

特色小镇政策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3682461655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