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完整版】

2018-06-06 10:40:01 现代农业政策

四、推动实现生态资源价值

进一步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切实提高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水平,提高生态保护与修复综合效益,让保护生态环境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一)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建立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以森林植被碳储量为切入点的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继续实施国家、省级重点公益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生态效益补偿。在国家级湿地公园开展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并逐步在省级湿地公园推广。在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将已划入基本农田的25度以上坡耕地逐步退出。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用水权、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研究制定市县补偿为主、中央和省级财政给予支持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办法,对现有生态补偿政策进行整合,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到2020年,实现全省森林、湿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初步建立多元化补偿机制,基本形成符合省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

(二)增加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顺应人民群众对乡村优美风光、生态产品和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加快发展森林旅游、河湖生态观光、冰雪海上运动、温泉度假旅游、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产业,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实施原生态保护,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

(三)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进一步盘活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盘活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对集中连片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允许占用1%-3%治理面积从事旅游、康养、设施农业等相关产业开发的优惠政策。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放活对集体和个人所有的人工商品林采伐和运输管理,扩大商品林经营自主权。鼓励各类社会资本通过租赁、转让等方式取得林地经营权,建立林权收储担保补助政策,支持开展林权收储担保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将企业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情况纳入信用评级

第八章 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体系 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格局,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其执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到党在农村基层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乡村振兴能否实现。

(一)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优秀的党组织书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积极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加大在农民合作社、农村企业、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民工聚居地中建立党组织力度,及时调整优化合并村组、村改社区、跨村经济联合体党组织设置和隶属关系,切实加强党组织对农村各类组织的领导。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求,调整优化党组织设置。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倒排整顿对象,建立工作台账,逐一制定整顿措施,开展集中整顿。坚持政治标准,强化“从好人中选能人”导向,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鼓励政治性、组织性、纪律性强的退伍军人进入村“两委”班子。统筹城乡人才资源,拓宽选人视野,积极探索优秀书记跨村兼职、机关干部脱产任职等方式,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加大农村干部学历教育和后备干部递进培养力度,推动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提升长效化,提高村干部综合素质和致富带富能力。统筹加强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坚持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种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建立和完善农村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各类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研究出台《山东省 2018-2022年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规划纲要》。

(二)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基层党员队伍建设关乎执政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标准条件,注重从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提高农村发展党员质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员教育活动,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和党的宗旨、党性、党纪、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健全落实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强化知识和技能培训。健全党员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开展党员挂牌、设立党员责任区、结对帮扶、党员承诺践诺和志愿服务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强化党员意识,真正做到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完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制度,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空壳村派出第一书记,调整充实驻村工作队,推动精准驻村帮扶。做好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三)推进基层党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以“主题党日”为载体,抓严抓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探索提升党的组织生活活力的途径和办法。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条例(试行)》,积极推进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及时回应党员和群众关切,以公开促落实、促监督、促改进。严格落实按“四议两公开”程序决策村级重大事项制度,促进村级事务运行健康有序。认真落实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坐班值班、岗位目标责任制等制度,督促村干部履职尽责、为民服务。建立健全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任期述职、责任追究等制度,规范村级事务运行。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四)落实基层组织保障政策。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正常增长机制,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确保县域范围内平均每村每年财政补助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不低于9万元,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每3年调整一次最低保障标准,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各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可参照大、中、小村分别确定最低保障标准,由县级财政兜底保障。加大抓党建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力度,以县为单位逐村分析研究,制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方案。鼓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统筹整合资金重点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对有贡献的村干部可以进行物质奖励。

二、完善乡村自治制度

坚持自治为基,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放到基层,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一)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严格依法实行民主选举,选出群众拥护的讲政治、守规矩、重品行、有本事、敢担当的村委会班子。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严格落实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抓好村(农村社区)协商示范点建设,以县(市、区)为单位编制社区协商目录,推动社区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发挥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规范职责权限、监督内容、工作方式,提高村务监督工作的水平和实效。修订完善《山东省村务公开条例》,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和程序,实现村务事项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

(二)推进基层管理服务创新。积极稳妥地推动多村一社区体制改革,依法有序撤销合并社区内原行政村村民委员会,设立一个村民委员会。积极推进相关配套政策改革,取消以原行政村为单位的财政补助体制,建立以社区、人口为依据的财政扶持政策,让社区成为农村社会治理服务基本单元。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在村庄普遍建立网上服务站点,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集中清理上级对村级组织考核评比多、创建达标多、检查督查多等突出问题。

(三)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组织。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重点,积极培育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厘清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权责边界,维护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别法人地位和权利。积极发展农村各类中介组织,为农民群众提供市场信息、决策咨询等中介服务,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逐步建立和完善优势产业的行业协会,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发展新型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着力满足农民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三、推动法治乡村建设

坚持法治为本,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

(一)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组织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开展“法律进乡村(社区)”活动,广泛宣传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婚姻法等与乡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法治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在乡村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坚持学用结合、普治并举,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加强法治宣传一条街、法治书屋、远程教育等法治宣传阵地建设,大力开展法治文化活动,构建覆盖县乡村的法治文化体系。

(二)增强基层依法办事能力。增强基层干部法治为民意识,将政府涉农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基层延伸,推动执法队伍整合、执法力量下沉,探索建立乡镇(街道)综合执法平台,加大农村的执法力度。进一步完善执法标准规范,改进执法方式方法,加强执法监督,把执法目的与手段、执法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抓好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抓好困难群众法律援助工作。建立健全乡村调解、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推进村(社区)司法行政工作室建设,建好用好“12348热线平台”,优化升级“12348山东法网”,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

(三)全面推进平安智慧乡村建设。加强治安突出问题排查整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借鉴推广浙江“枫桥经验”,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健全完善村居、社区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全面推行智慧民调系统,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落实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管理制度,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扶持的帮扶机制,使其尽快融入社会,预防重新违法犯罪。加强反邪教、社区戒毒、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对乡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等强化服务教育,提高其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强化网格化管理,深入实施“雪亮工程”,继续深化平安智慧村庄(社区)创建活动,构建人防、技防、物防深度融合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强化乡村安全生产监管,防范各类事故发生。

四、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坚持德治为先,传承弘扬农耕文明精华,以德治滋养法治精神,让德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

(一)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发挥中华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教化滋养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和谐稳定建立在较高的道德水准上。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培育规则意识、契约精神、诚信观念,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鼓励见义勇为,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二)加强乡村德治建设。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立家训家规、传家风家教,倡文明树新风、革除陈规陋习等活动,推进家风建设、文明创建、诚信建设,依法治理、道德评议等行动,实现乡村德治与自治良性互动。注重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引导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发展,发挥其植根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优势,形成群众问题由群众解决的新机制。推广建立“两代表一委员”接待室、“五老人员”调解工作室、安丘景芝“公开听证法”等化解矛盾做法,形成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共建共享共治格局。

(三)培养健康社会心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将社会心理咨询服务场所建设纳入各级特别是基层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管理范畴。在全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普遍设置心理科,重点临床科室配备专兼职心理咨询师,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心理咨询室,专业化开展精神卫生和心理抚慰工作。聘请专业社会工作者或心理辅导人员、志愿者,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心理疏导。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流浪乞讨、服刑、刑满释放、社区矫正、社会戒毒人员和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妇女及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

第九章 保障改善农村民生 走共同富裕之路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生需要,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着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积极拓展农民就业创业增收空间,促进农民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到202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38∶1以内。

(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重点扶持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推进农村就业示范基地建设。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引导产业梯度转移,深入实施农村新型社区和特色产业园区“两区共建”,强化产业就业支撑,积极支持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传统工艺,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大姐工坊、乡村车间,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鼓励返乡人员发挥自身资本、技术、信息等优势,创办领办家庭农场林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财政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民工等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引导返乡人员组建创业创新团队,培育形式多样的产业联盟或产业化联合体。

(二)强化乡村就业创业服务。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在农村地区全面落实就业政策法规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组织开展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从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电商辅导员、科技特派员、返乡创业带头人中选拔一批就业创业导师,组成就业创业指导专家服务团队,为农民提供就业创业辅导。选择一批知名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小康村、农产品加工和物流园区等作为基地,为农民就业创业提供必要的见习、实习和实训服务。做大做强“金蓝领”培训项目,强化紧缺急需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创业齐鲁训练营”项目,选拔一批有持续发展和领军潜力的返乡创业创新人员,参加高层次进修学习或交流考察。实施农村双创百县千乡万名带头人培育计划,加强农村双创人员和双创导师培育,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双创示范园区(基地)。

(三)完善就业创业支持政策。消除城乡劳动者身份差异,实现同工同酬,形成开放透明、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监督指导用工单位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提高农村转移人口就业质量。健全完善并严格落实“一书两金一卡”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加大对欠薪企业的惩处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做好劳动用工备案、就业失业登记、社会保险登记等工作,加强对企业用工的动态管理服务。建立创业风险防范机制,鼓励开发相关保险产品,按规定将返乡创业人员纳入就业援助、社会保险和救助体系,使返乡创业有后盾、能致富。

二、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交通物流、水利、信息、能源等重大工程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城乡互联互通。

(一)增强交通物流设施保障能力。以示范县为载体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农村公路改造升级,推动农村公路枢纽的互通联结,到2022年农村公路县乡道三级及以上占比达到54%,农村公路通达所有行政村和农村新型社区。全面推进城乡客运公交化和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鼓励发展镇村公交,促进城乡公交与城市公交的紧密对接,到2022年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比例达到100%。整合优化现有物流要素资源,以邮政快递、商贸、供销、交通等物流设施为基础,加快推进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建设,促进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多元化,全面提升农村物流站点服务能力和水平,形成城乡互动、县乡村互联、畅通高效的物流网络体系,重点解决物流入村“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着力构建“一纵双环、库河水系连通”山东“百”字型骨干水网,切实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实施黄水东调应急调水二期工程并延伸至青岛境内,论证规划南水北调胶东续建工程、沂沭河洪水资源利用、引江入临和南滨海调水工程,推进白云水库等雨洪资源利用工程建设,推动实施南四湖湖东滞洪区等列入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潍河等3000平方公里以上大型河道和180项200-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治理,实施40座大中型病险水库、2013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加快推进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基本消除防洪减灾重点薄弱环节,标准内洪水基本可控。推进海堤建设,逐步完善沿海风暴潮防御体系。

(三)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持续推进农村地区移动和固定宽带网络建设。引导移动、联通、电信和广电等电信运营企业加大农村网络建设投资,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光纤宽带接入能力,到2020年,农村家庭基本具备100M以上接入能力。加大对农村移动通信基站铁塔建设的支持力度,扩大4G无线网络覆盖范围,推动5G网络布局和商用进程,基本实现农村地区移动宽带网络人口全覆盖。落实农村地区网络提速降费政策,鼓励电信运营企业推出面向贫困户的网络资费优惠。建设信息进村入户平台,完善农村消费信息服务、市场信息服务、“三农”政策服务、农村生活服务等系统和手机APP,推进服务手段向移动终端延伸,服务方式向精准投放转变。推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普及,建立空间化、智能化的新型农村统计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四)推进农村能源革命。着力推进农村能源结构调整,深化农村能源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清洁高效、多元互补、城乡协调、统筹发展的现代农村能源体系。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推动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形成以电网为基础,与天然气管网、热力管网等互补衔接、协同转化的能源设施网络体系。支持绿色能源示范村镇、可再生能源集中供热等重大工程建设,重点支持生物质供热、规模化生物质天然气、规模化大型沼气、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多能互补系统工程的示范应用,提高农村清洁能源自给率。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促进能源和信息深度融合,支撑和推进农村能源革命。加强农村能源发展统筹规划,探索建设农村能源革命示范区。

现代农业政策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3682461355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