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田园综合体政策

2018-03-01 14:27:20 田园综合体政策

三、重点工作

根据功能区域、推广模式,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注重基础设施,完善区域功能。加强田园综合体区域内“田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连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合资金完善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游客集散、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条件。加强道路建设,实现综合体与高速公路、主干道路互联互通。加强机耕道建设,实现区域内农业园区机耕道全覆盖和互联互通。加快现代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现旱能灌、涝能排。进一步推进农村输变电设施升级改造。实施好乡村旅游“六个一”(一个游客接待中心、一个生态停车场、一个经营性餐饮住宿、一个生态产品体验场所、一个星级生态公厕、一支专业服务队伍)工程。整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资源投入综合体建设。

通过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和公共服务平台,聚集市场、资本、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推动城乡产业链双向延伸对接,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打造包含农、林、牧、渔、加工、制造、餐饮、酒店、仓储、保鲜、金融、工商、旅游及房地产等行业的三产融合和城乡复合的田园综合体,具备完善的综合体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功能,在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服务的同时,也为本区域农民从多个产业融合发展中获取收益创造条件,从而实现综合体的良性发展。

(二)注重绿色生态,形成建设合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度挖掘农业生态价值,统筹农业景观功能和体验功能,凸显宜居宜业新特色。积极发展循环农业,通过在田园综合体区域内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示范,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将绿色毕节行动计划、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治理、长江经济带重大生态修复等工程纳入到田园综合体建设之中。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推广安全、高效、实用的绿色生产技术,加强农业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引领,集中相关政策支持合力。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新民居建设、美丽乡村、脱贫攻坚等方面集中力量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根据田园综合体建设投入大、建设期长的特点,发挥地方政府主导作用,强化与相关涉农政策和资金的统筹衔接,把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等领域的支持政策紧密结合,探索以田园综合体试点为平台,统筹促进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方面发展,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试点一个、成功一个,力争建设一片、成效一片,突出集群效应。财政、国土、规划、住建、金融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合作,围绕田园综合体建设,提出支持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好政府、企业、村集体组织、合作社、农民等建设主体的作用,坚持以产业链条为主线,以利益链接为纽带,以合作共赢为动力,建立科学健全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使每一个建设主体都能明确自身定位,主动参与和投入综合体建设,各尽其能、各取所需,形成建设合力。

(三)注重创新创业,突出特色品牌。以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为引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基层创新探索。在资金投入上,要改进财政资金投入方式,综合考虑运用补助、贴息、担保基金、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积极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接合作,通过“财金融合”等方式创新投融资机制,采取财政撬动、贴息贷款、融资担保、产权入股、PPP等模式,引入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土地开发上,创新土地开发模式,完善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探索田园综合体建设用地问题。同时,在运行机制、管理方式、业态形式、建设模式等方面也要进行探索。用创新的办法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瓶颈。通过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积极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要加快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创新“互联网+电商”“农村淘宝”等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开展农业物联网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智能农业、精准农业与设施农业有机结合。

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毕节山地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马铃薯、蔬菜等六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推动土地规模化利用和三产融合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集中打造一批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集群,大力发展产地加工、贮藏保鲜、分级包装、冷链物流等,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进一步结合生态移民工程、“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稳步发展创意农业,开发农业多功能性,充分挖掘世代形成的风土民情、村规民约、民俗演艺等资源,融入地域文化元素,构建独特的黔西北农耕文化体验,发展文化创意农业。强化品牌和原产地地理标志管理,大力提升“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区域公共品牌打造,培育形成1—2个区域农业知名品牌,助推毕节绿色农产品泉涌天下,构建支撑田园综合体发展的产业体系。

(四)注重收入增长,壮大集体经济。围绕打赢“113攻坚战”的要求,以决战贫困、同步小康为目标,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组织引导农民参与建设管理,保障农民的参与权和受益权,实现田园综合体的共建共享。充分借鉴“塘约经验”,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资源整合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走集体化、集约化道路。村级组织要大胆冲破观念桎梏,打破传统思维定位,围绕“三权”促“三变”,探索实施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发展模式,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促使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更加巩固、村级组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利益得到切实维护。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与贫困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接机制,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逐步将其带入现代农业农村发展轨道,带动区域内农民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抓好协同推进。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副秘书长、市财政局局长任副组长,农业、旅游、住建、交通、扶贫、水务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田园综合体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全市田园综合体工作。建立健全财政部门牵头,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等有关政策支持和各部门协同参与的联动投入管理机制,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确保试点工作高标准、高起点、有规模、有特色,争取未来三至五年内有大发展大变化。

(二)创新投入方式,抓好政策统筹。创新财政投入方式,积极探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资产收益等投入机制,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田园综合体建设。采取先建后补、贴息、以奖代补、担保、风险补偿金等方式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方加大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力度。积极争取中央、省安排的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和脱贫攻坚投资基金等用于田园综合体建设。市级安排的农业园区建设奖补资金、新型经营主体奖补资金、旅游发展基金、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等优先向田园综合体建设倾斜。各县(自治县、区)政府(管委会)也可将整合的涉农资金按脱贫规划要求,以具体项目的形式投入到田园综合体建设。各级要严控政府债务风险,不新增政府债务负担。

(三)强化试点示范,抓好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鼓励地方开展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交易平台建设,探索农户对土地使用权、经营权、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的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止资源闲置和浪费。在金沙县“两权抵押”试点的基础上,稳步开展全市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积极探索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等工作,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等可确权的农村农业经营权与田园综合体建设相衔接的机制。

(四)明确试点条件,抓好综合体选点。支持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规模、有潜力的乡(镇、街道)、村(社区)等,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原则,选择农民合作组织健全、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力强、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较好、生产组织化程度较高、区位和生态等资源环境条件优越、核心区集中连片、开发主体已自筹资金投入较大且自身有持续投入能力、发展潜力较大的片区,每个县(自治县、区)至少要新打造一个乡村田园综合体试点,市级选取1至2个点重点打造。

(五)认真编制方案,抓好组织实施。统筹运用美丽乡村、村级集体经济、乡村旅游、易地扶贫搬迁、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特色农业等方面已有的成果,明确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在试点中的定位,结合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居民人口、发展潜力等基本条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事求是地编制好田园综合体试点方案。试点地方在选点过程中,务必加强调研论证,尊重农民意愿和考虑现有发展条件,不得加重农民负担。要健全收益分配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保证农民适度参与和受益,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

(六)严格执行政策,抓好过程监管。田园综合体要把宜居宜业作为前置条件,在追求金山银山的同时,要留住绿水青山,要展现农民生活、农村风情和农业特色,抓牢农业产业这个核心,决不能将综合体建设搞成变相的房地产开发,也不是大兴土木、改头换面的旅游度假区和私人庄园会所,确保田园综合体建设定位不走偏走歪,不发生方向性错误。对未突出以农为本,项目布局和业态发展上与农业未能有机融合,以非农产业为主导产业,不符合产业发展政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违反国家土地管理使用相关法律法规,乡(镇、街道)、村(社区)举债建设,大拆大建、盲目铺摊子等情况,一律坚决予以制止。

毕节市人民政府

2017年12月27日

田园综合体政策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3682461655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