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特色小镇总体规划(2018—2021年)

2018-12-10 16:15:45 特色小镇政策

[2] 根据《西安市发展硬科技产业十条措施》(市政办发〔2017〕99号),强化硬科技“八路军”产业招商,具体包含航空航天、光电芯片、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8大产业集群。

QQ截图20181205103431.png

布局导向。先进制造业小镇布局主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结合先进制造业集群,如渭北工业大走廊。二是具有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引领,即结合“八路军”企业招引和项目落地布局建设特色小镇。三是具有生产性服务支撑,应对制造业产业文化、金融保险、会议展览、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共性需求,引导相关生产性服务企业在特色小镇集聚发展,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一揽子配套服务。

(六)航空航天类。

发展基础。航空航天特色小镇是以特色产业园区为依托,发挥航空、航天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优势,打造丝绸之路新起点的新亮点。西安市拥有全国唯一的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航空产业方面,围绕航空制造和航空服务,构建涵盖整机制造、发动机研制、零部件加工、航空材料、航空维修与改装、试飞试验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航天产业依托航天科技、科研机构,推动以航天运载动力、卫星测绘、北斗导航、授时、通信及位置服务为主业的卫星应用产业整体发展。多元高端要素集聚,造就西安市航空航天特色小镇的先发优势。

发展导向。紧密结合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围绕提升拓展航空航天产业链、引领国内航空航天产业发展,重点在飞机设计制造、航空发动机、通用飞机、航天运载系统、卫星应用等领域加快发展,同时积极推进军转民、民参军、军民两用技术标准化和产业化,推进航空航天类特色小镇建设。依托一批优势企业,建设集飞机制造、机场建设及管理、通航运营、航校培训、飞行服务站建设等完整产业链的通航小镇,并积极向空运、铁路、公路等多式联运智能化物流网络体系延伸。

布局导向。一是结合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园、经开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园、航空产业基地、航天产业基地、兵器工业基地建设,布局航空航天类特色小镇。二是谋划陕西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等军民融合平台,努力创建成为航空航天等类型的特色小镇。

(七)科技创新类。

发展基础。西安市是全国十大创新城市,具有很强的科技实力。技术成果交易额、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均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至2017年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8%,众创空间、孵化器、创业基地等各类创业载体近378家。丰富的教育资源、充足的人才储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为西安市科技创新类特色小镇领先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发展导向。紧扣硬科技“八路军”产业导向,以光电芯片、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为重点,以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行业科技创新配套为拓展,以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政策扶持为支撑,建设集技术检测与推广、工程研究与实验、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大力发展技术转移、研发设计、检测检验、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业。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培育一批新型科技服务业态,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科技服务产业集群。

QQ截图20181205103512.png

布局导向。围绕“一带一路”科技服务业布局优化特色小镇选址布局,把科技创新服务与本地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依托西安科学园、西安交通大学西部科技创新港等重点项目建设科技创新类小镇。同时,谋划布局以下科技创新类特色小镇:环大学创新产业带、文化科技创业城、交大科技园、中俄丝绸之路高科技产业园、高新区孵化器产业集群及技术转移聚集区、经开区服务外包产业园、西安软件新城软件研发基地、西安光机所光电产业园、柔性电子研究院、丝绸之路创新设计研究院等。

(八)健康养生类。

发展基础。西安市具有发展大健康产业的生态资源、自然山水、产业集群等综合优势。近年来,西安围绕打造西北地区健康服务中心,加快建设西咸新区大健康新城产业园,引进实施奥体中心等一批健康类大企业、大项目,有力推动了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催生健康养生特色小镇发展良好机遇。

发展导向。鼓励发展中医医疗保健、养生康复、休闲健身、心理健康、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健康咨询服务、营养保健指导和健身美容等健康服务业,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推进家庭服务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形成家庭服务网络,推动家庭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积极开展智慧健康服务,重点发展提高社区群众身体健康品质的智慧社区健康管理平台、健康检测系统、健康云服务平台等。

布局导向。健康医药及健康人居等产业类型的小镇,重点布局在西咸新区、国际港务区、浐灞丝路健康产业园等地;生态养生养老等产业类型的小镇,在渭河两岸布局建设。

(九)现代农业类。

发展基础。随着老龄化、乡村游、亲子教育、绿色农业、生态文明等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建设发展优质农业资源的农业类特色小镇,将成为下一个新风口。西安优质农业资源丰富,目前已形成周至猕猴桃、临潼石榴、户县葡萄、灞桥樱桃、蓝田核桃、阎良甜瓜等农业区域品牌,完全可以通过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进一步提升农业内涵和价值。

发展导向。借鉴杨凌示范区五泉镇高效农业特色小镇、北京通州区西集镇农业田园休闲小镇等经验,引导农产品加工业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科普、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类型多样的农业特色小镇,积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积极拓展老龄和亲子两大目标市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开发休闲观光、旅游采摘、农耕体验、科普教育、农商直供、加工体验等。依托园区,创建集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便利化服务网络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实现产区变景区,田间变公园,产品变礼品。

布局导向。结合西安市都市农业“一区、三带、七板块”布局。小镇选址布局应兼顾三个因素,一是区位与城市较近,单次车程宜2小时之内;二是基础设施与城市差距较小;三是具备休闲度假服务配套设施。

(十)历史经典类。

发展基础。西安市历史经典类特色小镇迎来加快发展和转型的良好外部环境。中国经济正在从出口和投资为主,向消费主导增长的格局转变。这一背景下,居民消费升级,对个性化、品质型、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扩大,形成西安市历史经典类产品销售的市场机遇,为这一类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发展导向。以“三品+融合”战略推动历史经典产业及其特色小镇发展。一是品牌战略。建立健全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产品体系,构建强大品牌竞争力。二是品质战略。健全科学生产及管理体系,以现代化的生产工艺、管理营销手段,把控历史经典产品的品质。三是品味战略。在传承历史经典产品的艺术欣赏性的同时,赋予其实用价值,推动高端小众消费品向大众消费品拓展,促进市场整体品味提升。四是融合战略。推动历史经典产业与种植业、制造业与服务业高度融合,探索和形成“历史经典产业+”发展路径,增强乘数效应。

布局导向。一般遵循三个布局原则。一是历史经典产业发展脉络清新可循。二是历史经典产业的文化内涵突出。如特色鲜明的茶叶文化、关中民俗文化、丝路文化等。三是规划建设延续历史文脉,尊重历史与传统。

四、主要任务

(一)优化总体布局。

依托全市特色小镇申报及创建对象布局,结合全市资源分布、产业分布、基础设施分布情况,构建形成特色小镇“一区三圈”总体布局。

1.西北生态养生小镇潜力区。以西咸新区为支撑的西北区域,具有较大的空间优势,有望通过重大项目引进,打造一批前景看好的特色小镇。

2.东北航空主题小镇集聚圈。依托东北部用地空间相对充足,航空产业初具规模的发展条件,重点布局建设航空航天,以及相关科技创新类型的特色小镇。

3.中部高端特色小镇集聚圈。中部地区资源和产业发展基础整体较好,具有特色小镇发展的人才、资本、信息、交通等多元高端要素集聚优势,未来可发展信息经济、金融基金、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等多元化特色小镇。

4.西部科技创新小镇集聚圈。以西咸新区为重点的西部区域,目前已经集聚了如西工大翱翔小镇、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智慧学镇、硬科技小镇等一批科技创新类小镇,凸显其在技术领域发展的特色优势,未来有望进一步发展科技及其相关的信息、商贸、金融等类型特色小镇。

(二)完善五大功能。

1.建设开放式“小镇客厅”。突出规划展示、参观接待、商务会议等功能,通过LED显示屏、数字沙盘以及高科技的声、光、画等多种形式,构建视听感全方位展示小镇形象的“小镇客厅”。鼓励引导各建设主体积极采用沙盘展示、模型展示、视频展示等多种方式,全景式展示特色小镇的特色亮点、规划布局、管理服务、入驻主体、功能平台等内容。积极运用高科技手段,增强小镇客厅各项功能的互动性,营造亲临“第一现场”的直观感受。

2.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支持特色小镇围绕特色产业,加快构建一批专业化、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建立“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孵化链。支持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程等新型孵化模式。推广校企合作经验,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加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公共创新平台、工程研究中心、科技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建设,引进一批产权清晰的新型科研机构,创建科技企业孵化(众创空间)国家示范基地。继续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中布局一批重点企业研究院。

3.加强景区化服务管理。推动旅游与现代农业融合,拓展住民宿、干农活、品农家菜、赏农业景观等新业态。推动旅游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生产、消费、旅游功能于一体的作坊式工业体验新业态。推动旅游与其他服务业融合,提升健康养生、信息经济、商贸物流、金融基金、科技创新、航空航天等特色小镇的知名度,集聚人气财气。推动旅游配套建设与治霾、治水、治山、治脏、增绿等刚性工作结合,通过旧厂房改造、旧村整治、美化绿化洁化等工作,构建形成优良的旅游整体环境。

4.完善贴身式社区服务。充分结合小镇以高新技术企业和高层次人口为主的特征,强化有效服务供给。一是建设行政审批服务平台。按照“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的运行模式,为特色小镇内企业和个人提供税务、工商、社会保障等便利化服务。二是构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引进国际接轨的教育、医疗机构入驻。三是搭建高端群体交流平台,引进行业资源丰富的第三方机构,组织专业沙龙、论坛、峰会等高级别专业化活动。

5.推进标准化基础设施提升。不断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项目实施。推进特色小镇无线wifi全覆盖,在人流密集的办公、酒店等地点,配置信息互动设施及微信二维码,提供丰富的服务资讯。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要求,在道路、绿地、广场、建筑物建设各环节完善给排水配套设施,健全水循环系统,提高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能力。根据《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61号)提出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的目标,鼓励有条件的特色小镇开展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推进绿色智慧新型城市建设。

(三)推进创建工作。

1.加强组织管理和宣传引导。市特色小镇办会同市国土、规划、环保、建设、财政及产业主管部门,对特色小镇进行规划建设的前期辅导、协调指导、日常督查,对符合相关规划或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特色小镇在审批和服务上给予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各区县、西咸新区、各开发区加强对辖区内特色小镇规划、申报、创建等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各区县、西咸新区、各开发区要参照市特色小镇建设领导小组职能、职责分工,明确责任、分工合作,形成市、区(县)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

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小镇实现微信公众号全覆盖。每季度举办特色小镇镇长论坛。开展小镇重大项目推介,结合重大赛事节庆活动,举办特色小镇专题推介暨招商引资会。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加大对特色小镇建设的宣传力度,及时对典型经验和做法进行认真总结和归纳提炼,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凝聚社会共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2.规范申报和审核创建。各区县、西咸新区、各开发区要做好特色小镇示范点规划编制、评审与特色小镇储备工作。各区县及有条件的开发区应依据本规划,研究编制当地特色小镇分区规划。组织条件成熟的特色小镇,编制特色小镇创建方案和概念规划,明确四至范围和产业定位、落实投资主体和投资项目、分解三年(或五年)建设计划。各级发改部门对特色小镇名称进行审核。

建立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及培育制度。原则上每年1次,对符合基本条件的特色小镇按照申报、审核、公布的流程,择优列入市级特色小镇创建类名单。各区县、西咸新区、各开发区负责对辖区内特色小镇按成熟度排序上报;市特色小镇办负责初审并提出考察名单;各主要部门及相关专家负责特色小镇考察、复审,提出创建类建议名单,经市特色小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公布。

3.强化考核评估和动态调整。由市特色小镇办会同市统计局等相关部门研究建立统计指标监测体系和统计调查制度,采取季度通报和年度考核的办法,对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和培育对象开展统一监测。根据西安特色小镇发展重点、难点、热点等问题,动态调整年度考核体系,切实促进西安特色小镇建设。坚持“宽进严定、动态管理、验收命名”的制度,分批公布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和培育名单。依据特色小镇年度考核评价结果,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实行先进授牌、落后淘汰;建立差别化奖惩机制,分类型、分批次开展年度优秀特色小镇评选。

4.严格制定标准及命名验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西安市特色小镇评定规范》,建立特色小镇验收命名评价内容及标准,明确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对全市特色小镇创建对象开展统一监测,对符合命名标准的小镇,通过验收并予以命名。申请对象根据《规范》开展自评并向特色小镇办提交验收命名申请。由市特色小镇办委托第三方开展申报数据审核验收,组织专家团队开展实地踏勘、综合打分、讨论后形成验收报告,报市特色小镇办。市特色小镇办会议审核后,由市政府最终审定市级特色小镇命名。市级特色小镇命名验收原则上每年开展一次。

五、创新体制机制

(一)创新招商引资机制。

1.制定招商引资导向目录。根据十类特色小镇发展导向,制定特色小镇招商引资导向目录。强化目标企业管理,着力引进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引导各行业龙头企业向相应特色小镇集聚。明确特色小镇招商准入门槛,严格把关避免不符合产业定位及发展要求的企业入镇。

2.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改变过去的单个项目招商为特色小镇招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已入驻企业等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灵活推进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强化二次招商,积极配合开发主体做好业态培育和引进。加大推介力度,委托高水平专业策划咨询机构,对特色小镇进行整体包装,组织专门人员赴各地,开展专题招商推介活动。积极拓展发挥网络传播对扩大招商的作用。

3.优化招商引资服务。建立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完善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充分调动各部门招商引资积极性。简化企业入镇程序,对入镇企业提供手续代办等一站式服务。新引进的符合十类特色小镇的项目,优先布局到相应特色小镇,同等条件优先享受市级相关招商政策。对创建类、培育类特色小镇内的建设项目,按市级重点项目管理,享受市级重点项目优惠政策。

(二)创新投融资机制。

1.推广“政府+企业”的投资运营模式。发挥政府协调力较强,以及龙头企业资本实力雄厚、产业链上下游关联密切、市场嗅觉灵敏等组合优势,合作推进小镇规划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培育、运营管理等各项工作。鼓励采用EPC(工程总承包)建设方式开展小镇项目建设,明确责任主体,优化整体方案,加强各环节衔接,提高投资效益。积极争取将特色小镇内的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级重大项目储备库,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支持。

2.建立特色小镇PPP项目库。建立健全市场主导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投资、运营和管理。支持特色小镇建设主体采取BOT等多种方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相关政策同等适用于外资特许经营项目建设运营。

3.建立特色小镇与金融资本对接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特色小镇提供针对性、便利化的金融信贷支持。支持金融、基金、投资、担保类企业总部及分支机构进入金融基金类小镇。鼓励特色小镇内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及债券发行等方式融资。在西安合作发展基金下设立首期规模为50亿元的特色小镇专项子基金,对纳入创建及培育名单的特色小镇建设,专项子基金通过股权投资、债权投资或股债结合的方式予以支持。

4.鼓励特色小镇项目境外直接融资。鼓励特色小镇内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境融资和本外币跨境资金池业务,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建立特色小镇重点项目与世界银行、丝路基金、亚投行等重点金融机构的交流合作工作机制。

(三)创新要素保障机制。

1.健全用地保障机制。加快推进“三规融合”,充分考虑特色小镇用地需要,适时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符合土地年度储备计划的特色小镇用地优先列入土地供应计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按特色小镇级别予以不同程度倾斜。按照集约节约要求,充分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塬地、缓坡等布局建设特色小镇,实行动态监测和动态供地。建立特色小镇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加快审批速度。

2.健全资金保障机制。统筹现有产业类专项资金,利用好西安合作发展基金下设立的特色小镇专项子基金,优先支持区县、开发区特色小镇配套设施建设。对列入全市特色小镇重点创建和培育名单的,给予一定的项目前期策划和规划编制费补贴。市级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其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税收收入市、区(县、开发区)两级留成部分,前3年100%、后2年50%用于支持特色小镇建设。

3.健全人才保障机制。树立人才是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在特色小镇创业、创新、就业的,可优先享受人才引进和创业创新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对特色小镇亟需的领军人才、特殊人才,实行“一人一议”“一人一策”。加强特色小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小镇“居民”提供优质服务保障。

(四)创新管理服务体制。

1.构建包容创新的特色小镇创建氛围。按照特色小镇“培育新产业、引进新技术、发展新业态”的要求,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和跨界融合发展,放宽相关市场准入标准。对特色小镇内新模式发展成为新业态的,工商税务部门应研究支持政策。加强动态监管,对小镇内新产业、新业态监管由前置审批转变为信用监管、弹性监管和事中事后监管,探索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服务的部门协同监管。支持培育类小镇升格为创建类,消除新兴培育类小镇“警告、降级”顾虑。

2.切实发挥特色小镇工作考核评价作用,加强对特色小镇规划、申报、创建等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定期开展特色小镇规划进展情况督促检查,重点对规划开发空间、投资、游客规模等开展季度通报和年度考核。

3.创新特色小镇审批和服务机制。研究制定专门面向特色小镇的高效审批政策,简化企业入镇程序,提供最多跑一次、手续代办等一站式服务。简化特色小镇环评、能评程序,尽早编制并通过方案评审。对符合相关规划或具有较好前景的小镇在审批和服务上给予急事急办、特事特办。

4.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小镇管理服务。广泛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知名专业化服务商开展小镇建设、运营和管理,引入专业公司提供市场化的孵化平台、检测检验服务、公共技术服务、招商引资服务等,推动产业发展。

六、分批试点

按照“分批创建、滚动推进”和“谋划一批、创建一批、建成一批”的要求,立足全市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发展潜力,本着发挥西安市比较优势,突出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兼顾区县产业代表性和区县均衡性的原则,科学遴选特色小镇培育试点对象。

(一)积极开展首批特色小镇试点。

选择确定32家市级首批创建类特色小镇,明确其功能定位及近期建设任务。

QQ截图20181205103611.png

第一批市级创建类特色小镇类型选择和地区分布大体均衡。按类型分,旅游文化、科技创新和健康养生三类小镇数量居前3位,分别为8个、5个和4个,分别占首批创建总数的25%、15.6%和12.5%。按地区数量分析,西咸新区最多,为4个;碑林区等9区县为2个;新城区等10区县均为1个。

QQ截图20181205103751.pngQQ截图20181205103805.png

(二)今后特色小镇遴选的原则。

在积极推进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基础上,持续分批开展特色小镇遴选和培育工作,应把握四个方面的原则。

一是充分立足各地发展实际。把握好特色小镇总量,按照严格标准、宁缺勿滥的要求,根据各区县、西咸新区、各开发区特色小镇申报情况,结合各地基础优势,推进择优试点。

二是紧盯全球硬科技之都定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航天、信息、交通、数字、智慧等领域培育特色小镇。

三是创新历史人文资源利用。进一步深入挖掘西安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创新历史文化产品。

四是预留发展空间。对一些确实看得准的特色小镇预留一定发展空间,在当前选址时多加关注。

————————————————————

[1] 一区两园四基地,即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园、经开区军民融合装备制造园,以及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西咸新区沣西新城。

[2] 根据《西安市发展硬科技产业十条措施》(市政办发〔2017〕99号),强化硬科技“八路军”产业招商,具体包含航空航天、光电芯片、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8大产业集群。

特色小镇政策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3682461655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