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统筹布局人工智能创新平台。
推进人工智能领域建设若干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新平台。支持鼓励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人工智能相关学科,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引导相关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聚集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的作用,开展人工智能基础前沿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并进行应用示范。
工业智能制造管控平台。以核心优势企业为依托,重点研究机器、环境与人的交互感知、安全行为决策与智能控制、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优先研制集驱动、感知及控制于一体的模块化柔性关节等核心部件;开发可支持定制化和柔性自组织生产的新一代工业机器人,以及支持开放互联、软件可定义的服务化工业智能管控平台,提升机器人的操作能力、适应能力、交互能力等核心能力;研究面向泛在信息化环境和知识自动化的智能制造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突破云制造与制造物联关键技术,形成基于泛在信息的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并进行规模化示范应用。
海陆空智能机器人平台。基于机器人、先进制造、空间有效载荷、极端海洋环境探测等研究基础和技术优势,开展海陆空智能机器人平台建设,重点面向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探测计划等对新型自动装备的需求,开展空间机构学和空间自主性理论研究,研制应用于嫦娥工程、小行星探测、探空火箭等的空间智能装备和关键核心器件;面向复杂空、地环境中远距离探测和跟踪弱小目标的需求,开展远距离光电探测影响机理及适应性技术研究,重点研制新型空、地光学及光电子器件、适应低反差检测的高灵敏度可见光成像器件、低温差高灵敏度红外成像系统等;面向极端海洋环境科学考察、深海底矿产资源开发、海上安全保障等应用需求,突破复杂环境特性建模、可见光/雷达/声呐多模态信息融合等关键技术,开展水面、水下多模态机器人技术研究。
机器人质量检验与性能测试平台。依托辽宁在智能制造、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基础和技术优势,建设面向人工智能的公共数据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机器人标准体系框架等,形成人工智能算法与平台安全性测试评估的方法、技术、规范和工具集,建立机器人质量检验与性能测试平台。完善机器人标准体系,为工业机器人、空间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各类机器人系统研制的优化改进和设计定型提供科研和技术保障,支撑全省机器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人工智能软硬件开源平台。依托优势高校院所和龙头骨干企业,围绕超算与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机器视觉、物联网等领域,建立人工智能软硬件开源平台。重点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开源软件基础平台、终端与云端协同的人工智能云服务平台、新型多源智能传感器件与集成平台等。开发基于知识推理、概率统计、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范式的统一软件开发平台和开源软件开发包,优先发展智能芯片、集成电路装备、新型元器件、GPU/TPU开发等人工智能基础硬件,建立知识交流平台、开放知识共享平台,形成促进人工智能软件、硬件和智能云之间相互协同的生态链。
(二)培育高端高效智能经济。
1.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
智能软硬件。开发面向人工智能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开发工具等关键基础软件,研制智能芯片、图形处理器等核心硬件,研究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智能传感互联、人机交互、知识处理、控制决策等智能系统解决方案,培育壮大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基础软硬件产业。
新一代工业机器人。突破新一代工业机器人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产品。结合制造大数据,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机器人抓取、自动识别和自主决策软硬件系统。大力推广工业机器人等人工智能产品在装备、电子、轻工、建材等领域的应用示范。
特种智能机器人。进一步加大特种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和专用传感器研制,完善特种智能机器人硬件接口标准、软件接口协议标准以及安全使用标准。研制和推广服务机器人、空间机器人、海洋机器人、极地机器人等特种智能机器人,建立特种智能机器人标准体系和安全规则。
智能运载工具。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无人车、无人机、无人船领域的应用。研发基于深度学习的极端工况下汽车主动安全预警和自主驾驶救生系统。针对智能无人系统单机平台和同构/异构集群协同自主导航与控制技术需求,开发自主导航、通讯与控制等技术及产品。
智能终端。加快智能终端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发展新一代智能手机、车载智能终端等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和设备,引入多种传感器与自动识别技术,突破人机智能交互技术,实现随时随地的自由沟通与交流。
专栏3 新兴产业 |
1.智能软硬件。研究模式识别算法设计、深度学习模型架构、机器学习模型快速求解、嵌入式开发技术、并行加速计算技术等通用智能软件技术,发展DSP/GPU芯片、GPU集群、集成电路、智能芯片等人工智能基础硬件研制。 2.新一代工业机器人。重点研制新型智能焊接和搬运机器人、智能磨削机器人、智能屠宰机器人、系列化精密全闭环关节机器人等智能工业机器人,开展新型汽车配件生产装配、复杂工业过程的建模、流程工业生产计划与优化调度、新能源和物流等生产领域的自动化装配检测生产线研发。 3.特种智能机器人。研究和开发水下物体识别和障碍检测、空间遥操作技术、多物理场仿真分析系统、标准化空间机器人仿真和测试系统等,重点研制服务机器人、空间机器人、水下机器人、海洋机器人、极地机器人、新一代仿生咀嚼机器人等特种智能机器人。 4.智能运载工具。研究和开发个人驾驶风险控制系统、汽车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智能公交调度系统、智能语音交互系统、无人机飞控系统、无人船自动导航系统等,加快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智能汽车、智能公交、旋翼自主飞行器、无人船等智能运载工具研制。 5.智能终端。研究微芯片处理技术、AMOLED屏幕显示技术、超密集组网技术、异构网络融合技术、移动支付技术、人脸/手势识别技术、增强现实、眼球追踪技术等,重点研制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智能耳机、智能眼镜、智能腕带、可扩展的开放性嵌入式平台和产品等。 |
2.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
智能装备。针对全省装备制造、冶金、石化、汽车、电力等行业需求,开展工业物联网、基础制造装备、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设备研发,研制满足工业生产的各类智能传感、关键基础零部件及通用部件、高速高可靠工业无线网络接入、面向管控一体化的工业物联网传输、工业物联网信息集成、工业物联网协同安全等技术产品,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带动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智能制造。突破制造流程动态反馈决策理论与方法,包括复杂工况动态感知、动态特性和决策知识挖掘、自主决策与人机协作动态反馈决策等。面向用户个性化需求,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实现智能产品、智能生成、智能服务为目标,构建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制造新理论和新方法,推动生产方式向定制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变,促进工业生产智能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产业智能化升级。
智慧能源。加强人工智能技术与能源互联网的广泛、深度融合,突破能源互联网分布式协同控制、分布式计算与优化、系统故障诊断和自愈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大幅提升系统整体性能。
智慧农业。研制农业智能传感与控制系统、智能化农业装备、农机田间作业自主系统、农业智能专家系统等,发展农业平台服务型机器人,积极建立农机智能化指挥决策分析系统,开展智能农场、智能渔场、智能果园、农产品绿色智能供应链等集成应用示范。
智能家居。发展数字化、高清互动的家庭多媒体综合信息服务,提升建筑设备及家居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推广应用集家居控制、治安监控、视听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家庭综合智能系统,普及数字化生活方式。
专栏4 产业智能化升级 |
1.智能装备。重点研制适合高温、强磁场、强电场、强震动、粉尘潮湿等环境的各类工业智能传感节点和装置,大功率压缩机、盾构机、大型变压器、自动连采装备、3D打印装备、激光切割焊接装备、智能变电设备等具有远程监测功能的各种智能装备,高精度传感器、仪器仪表分析仪、智能配电器、智能温控仪、色谱仪等基于网络互联的智能仪器仪表装备。 2.智能制造。重点研究面向泛在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面向知识自动化的建模和优化决策等,突破云制造与制造物联关键技术,推进面向智能制造的智能工厂规模化示范应用;突破军工、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的智能装配与检测工艺、脉动联线与动态管控等关键技术,研制满足制造工艺要求的智能装配单元和生产线;面向设计与制造一体化的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突破人机混合增强智能的复杂产品智能化设计与管理方法,形成面向航空、航天、重型机械等领域复杂产品结构,工艺智能化设计与管理的典型应用示范;深入开展高精度数控机床、特种数控机床在航空、汽车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推进先进激光加工技术在飞机、发动机制造、石油化工、冶金等领域的应用与服务。 3.智能家居。重点研究家庭互联互通协议和接口标准设计、室内环境自动感知和监测技术、室内健康监测技术等关键技术;优先研发智能开关、智能灯具、多功能智能摄像机、智能路由器、智能温湿度和煤气传感节点、智能家电、家居娱乐设施、智能厨卫系统、智能安防系统、智能家电集中控制网关和系统等。 |
3.大力发展智能企业。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企业智能化升级。持续推进智能制造及智能服务试点示范项目建设,重点推进企业加大智能装备,以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提高制造企业智能制造、精准制造、高端制造、敏捷制造水平。
加强智能工厂关键技术和体系方法的应用示范。重点推广生产线重构与动态智能调度、人机物协同与互操作等技术,鼓励和引导企业建设工厂大数据系统、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等,实现生产设备网络化、生产数据可视化、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无人化,提升工厂运营管理智能化水平。
4.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推动沈阳中国智谷建设,加快大连软件产业园升级发展,着力打造以沈阳和大连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依托沈大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培育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集群。利用各种智能化、信息化应用实现产业园区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及运营方式的优化转型,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以产业园区为核心形成产业链的有效集聚。发展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化众创空间,促进最新技术成果和资源、服务的精准对接。
(三)建设安全便捷智能社会。
1.发展便捷高效智能服务。
智能医疗。重点突破医疗机器人、大数据分析、物联网、嵌入式无线传感器、云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培育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型智能医疗体系,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医疗/康复机器人产品研发。面向常见重大疾病,发展相应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平台,整合医院零散大数据源,构建快速准确自动化辅助诊疗体系。
智能健康和养老。围绕助老助残、健康监护、家庭服务等领域,运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开展智能可穿戴装备等产品研发。
专栏5 智能服务 |
1.智能医疗。重点研究脑电及肌电信号处理及识别技术,发展面向运动功能损伤的高端康复装备和身体结构健康监控设备;研究具有自主控制、精细感知、辅助诊断、精准导航和远程互动的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人机协同临床智能诊疗系统,研制功能替代性智能假体、柔性可穿戴设备、手术机器人、智能诊疗助手;研究药物研发中的深度学习技术,对药物活性、安全性和副作用进行预测,缩短新药研发周期、降低新药研发成本、提高新药研发成功率。 2.智能健康和养老。重点研发面向老年人的移动社交和服务平台、情感陪护助手等智能系统;研发具有智能感知识别、自主移动和作业能力的智能复合型助老助残机器人;研发具有高性能、高感知分辨率的智能可穿戴健康检测设备;面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社区、家庭、企业等领域,构建健康数据采集、分析、咨询等一套完善的智能健康服务体系。 |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