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智能制造扶持政策

2018-06-22 18:09:12 智能制造政策

辽宁智能制造扶持政策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辽宁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辽宁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辽宁省人民政府

2017年12月30日

辽宁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号)精神,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辽宁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抢占科技制高点,构筑先发优势,加快科技强省建设步伐,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辽宁在信息基础平台、人才与技术、产业基础等方面具有发展人工智能的良好基础。省政府制定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辽宁省“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辽宁省工业八大门类产业发展政策》等文件,明确了大数据、云计算、工业软件、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床等人工智能相关的重点发展方向并大力推进落实。东北区域超算中心浮点计算能力居东北地区首位,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重大基础支撑。一批高校院所在机器人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知识科学与工程、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导航等方向坚持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工作,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研发平台,具备了较强的科研力量和人才培养能力。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在大数据与云计算、知识图谱、计算机视觉、机器翻译、数据挖掘、智能机器人、数字化车间等方向取得了系列突破,并在智能制造、医疗健康、知识服务、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开展了应用,获得了广泛关注与认可。

辽宁人工智能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人工智能整体创新能力不足,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薄弱,研发力量主要集中在少数科研院所和企业;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少,围绕核心企业的产业生态体系尚未形成;人工智能应用主要集中在机器人、智能制造等领域,推广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高端人才缺乏,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辽宁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把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利器,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竞相加快人工智能的战略布局。人工智能已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智慧城市建设等带来的巨大的应用需求,为人工智能发展带来机遇。必须积极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挑战,抓住发展机遇,聚集整合创新资源,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城市为突破口,以拓展人工智能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为主攻方向,充分依托辽宁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基础优势,不断完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人工智能与全省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与产业集聚区,全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智能社会建设发展,推动辽宁实现创新发展和全面振兴。

(二)基本原则。

1.科技支撑,创新引领。把握世界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加快构建具有辽宁区域特色的人工智能自主创新体系,在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等领域积极探索布局,提升原始创新和应用创新能力,加速构筑科技先发优势,实现科技支撑和引领人工智能跨越发展。

2.超前部署,系统布局。根据人工智能发展不同阶段特点和需求,超前部署一批技术与产业结合的优势项目,推动人工智能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加速构建以龙头企业、关键技术、创新平台和转化应用四位一体的人工智能发展布局。

3.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在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市场监管、环境营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遵循市场规律,坚持应用导向,突出企业等创新主体在人工智能领域技术路线选择、关键技术研发和行业产品标准制定中的主体作用,加快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4.产业集成,融合发展。积极搭建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整合产业优势资源,引导和促进产业集团化、集成化发展。积极推进产业链之间的融合,推进人工智能跨界融合发展,提升主导产业高端化、智能化水平。积极促进产学研用各创新主体共创共享,促进军民创新资源共建、共享、融合发展。

5.统筹区域,协同推进。围绕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技术研发、产品研制和示范应用,全面系统谋划人工智能发展布局。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形成全省上下协同推进人工智能发展的局面。积极争取与国家人工智能创新资源和发展战略进行有效衔接。

(三)战略目标。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在部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有力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人工智能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群体智能等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实现重要进展,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识别、新型人机交互、智能决策控制、中文信息处理、计算机深度学习等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

——人工智能竞争力显著增强。在重点领域初步建成人工智能技术标准、服务体系和产业生态链,培养若干龙头企业。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6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400亿元。

——人工智能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人工智能技术在重点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人才聚集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得到加强,人工智能创新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初步建立。

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部分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取得一批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引领性研究成果。人工智能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带动全省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6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

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为东北亚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为跻身全国创新型省份前列奠定重要基础。

三、重点发展领域及主要任务

准确把握国内外人工智能发展态势,结合辽宁实际,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全面增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全面拓展重点领域应用深度广度,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智能化水平。

(一)构建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

1.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体系。

根据全省现有研究基础和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加强高级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与计算、跨媒体分析推理、自主智能协同控制、类脑智能计算等基础理论研究。

高级机器学习。重点研究在线学习、自适应学习、自主学习、弱监督/无监督学习、小样本学习、分布式学习、增强学习、深度学习等理论方法,突破现有机器学习理论受大数据集、标注数据以及模型复杂度对算法效率的制约和影响,实现具备高可解释性、强泛化能力的人工智能。

大数据分析与云计算。重点开展大数据存储、管理、分析和应用技术研究,以及云计算共性核心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数据抽取、高级分析模型建立、非结构化数据类型分析、高速并行计算、数据可视化等难点问题,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互联网云计算为核心驱动力的人工智能计算模型,形成从大数据到知识、从知识到决策的能力,以及基于大数据衍生的新应用。

跨媒体分析推理。重点开展不同媒体类型数据蕴含的复杂结构和信息的高效表达和理解理论研究,突破跨媒体数据表达、媒体融合、多模态相关性分析等技术壁垒,构建跨越不同媒体类型数据进行泛化推理的模型、方法和技术,构造模拟和超越生物感知的智能芯片和系统,提高复杂场景下的机器感知认知能力。

自主智能协同控制。重点研究面向无人系统的协同感知与交互、协同控制理论与优化决策,以及知识驱动的人机物协同与互操作理论等,突破复杂环境中自主无人系统协同感知与交互、自主协同控制、知识驱动的人机物三元协同与互操作等难点问题,形成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创新性理论体系架构,实现系统自主操作与管理。

类脑智能计算。重点研究类脑的信息编码、处理、记忆、学习与推理理论,构建类脑复杂系统及类脑控制等理论与方法,实现大脑感知区、运动区和高级脑区的神经网络结构及信息处理过程的精细仿真,建立大规模类脑智能计算的新模型和脑启发的认知计算模型,使机器以类脑的方式实现拟人的感知、认知和决策能力。

专栏1 基础理论  
  1.高级机器学习。研究统计学习理论、分布式学习与交互、在线学习、小样本学习、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终身学习、无监督/半监督学习、弱标注/无标注样本学习、量子计算等理论模型和高效优化求解。

2.大数据分析与计算。研究多任务学习和智能决策技术、多模态协同感知认知技术、分布式索引查询方法、并行在线计算方法、云环境下的海量数据存储与云分析算法、云计算下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方法、海量数据驱动与知识引导相结合的方法、数据驱动的通用人工智能模型与理论等。

3.跨媒体分析推理。研究超越人类视觉能力的感知获取、跨媒体统一表征技术、知识图谱构建与学习、面向真实世界的主动感知框架和技术体系、面向媒体智能感知的自主学习方法、复杂声学场景中语音定位和增强技术、仿人脑记忆的媒体协同分析方法、跨媒体分析推理引擎与验证系统等。

4.自主智能协同控制。研究面向复杂环境的无人系统环境感知和建模、复杂任务理解与智能决策方法、分布式网络化智能控制、无人系统与人和环境的可控性协同技术、人机共融智能交互、基于知识的人机物三元协同与互操作等理论。

5.类脑智能计算。研究神经元参数表达方法、视觉注意力统计学习方法、类脑感知、类脑学习、类脑记忆机制与计算融合、基于生物神经元和神经突触功能的数学模型、类脑复杂系统、类脑控制等理论与方法。

2.突破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

围绕塑造新一代人工智能竞争新优势,推进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自然语言处理、人机物三元协同与互操作等技术的持续研究,加强新一代机器视觉、物联网核心芯片、智能计算芯片等支撑下一代智能技术的前瞻布局。

新一代机器视觉。重点突破新一代机器视觉核心算法的模块化设计、智能优化、智能互联,提升机器视觉自动化水平、计算效率、模型精度和算法适应性,推进其在工业机器人、安防监控、虚拟现实、自动驾驶汽车、智慧城市和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

物联网核心芯片。重点研究新一代物联网核心芯片的设计、制造工艺、产业化及大规模应用推广等技术,突破现有工业无线网络芯片设计和研发中存在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无线网络芯片。

智能计算芯片与系统。重点围绕高端芯片、集成电路装备和技术、关键应用系统等,研究适合人工智能的混合计算架构,提升专用芯片研发和设计制造能力,推进“芯片—软件—整机—系统—应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重点研究人工智能增强混合现实技术,突破虚拟对象智能行为建模和定量化虚拟还原等技术,提升虚拟现实中智能对象行为的社会性、多样性和交互逼真性,实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有机结合和高效互动。

自然语言处理。重点突破真实自然交互环境中的语音识别鲁棒性、语音合成表现力、口语理解准确率等难点问题,研究自然交互环境中的言语感知及计算,支持不同语言的自动互译,实现类人的多语种多方言的言语感知和多语种多方言间的言语感知迁移。

人机物三元协同与互操作。重点面向人机物三元一体化智能系统的重大科技需求与产业应用,探索人工智能与生物智能的增强与融合机制,突破主动感知、智能控制、多维协同与动态规划、复杂环境自适应等关键技术。

专栏2 关键共性技术
  1.新一代机器视觉。研究主动视觉、三维物体识别与位态估计、视觉信息融合、三维场景重建、视觉并行计算技术、视觉衍生触觉技术、视觉运动捕获、视觉算法模块化设计、视觉卡嵌入式技术,开发完善的通用视觉系统,如视觉平台、高度智能化的视觉机器人等。

2.物联网核心芯片。研究小型化低功耗芯片、2.4GHz高频射频芯片、WIA-FA芯片,开展WIA-FA网关设备、接入设备、现场设备等核心装置研制,在AGV、机械臂等工业机器人及工业智能制造生产线上实现示范应用。

3.智能计算芯片与系统。研发神经网络专用芯片、基于FPGA的深度学习芯片、可重构类脑计算芯片与忆阻器件、新型感知芯片与系统、规模化集成神经形态处理器、智能计算体系结构与系统等。研究可用于大规模神经网络计算的片上众核通信互联架构平台等。

4.虚拟现实智能建模。研究广角立体显示技术、虚拟对象智能行为的数学表达与建模方法、虚拟现实可视化技术、智能交互技术、增强现实触觉/力反馈技术等,实现人跟虚拟现实环境间更智能的交互,推进其在医学、应急推演、工业仿真、军事航天、娱乐、地理、教育等领域的发展。

5.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短文本的计算与分析技术、跨语言文本挖掘技术、知识共享与融合技术、面向机器认知智能的语义理解技术、大规模领域语义知识库自动构建、大规模语言数据的感知关联和推送,开发多媒体信息理解的人机对话系统、基于知识管理的协同翻译平台、海量文献翻译平台等。

6.人机物三元协同与互操作。研究多源感知和运动信息的融合与编解码技术、生物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协同及互适应学习机理、动态复杂环境下的在线场景感知技术、人机协同系统混合智能行为的实现策略、基于用户反馈的在线学习机制和方法、机器人感知和行为控制技术等。

智能制造政策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3682461655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