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意见

2019-05-06 15:19:10 现代农业政策

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关于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局、办:

为推进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业态新动能,开辟农民增收新空间,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意见》(晋政办发〔2017〕108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市委、市政府“136”发展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建设,突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创建一批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融合发展和全产业链开发,创新农民利益联结共享机制,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打造我市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二)基本原则。一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各县区政府要突出规划引领、机制创新、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作用,统筹兼顾,因地施策,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产业发展、投资建设、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形成多种有效创建模式。二是以农为本,三产联动。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发展优势主导产业,以规模化种养基地建设为基础,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坚决防止非农异化,不能把产业园办成少数加工企业的工业园。三是共建共享,农民受益。倡导开放办区办园、“有边界,无围墙”,注重吸引多元主体、社会力量参与创建。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让农民分享创建成果。对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僵化的实行一票否决。四是绿色发展,生态友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绿色产业,推广绿色模式,建立绿色、低碳、高效、循环发展长效机制,率先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推动形成保护与开发并重、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绿色生产方式。

(三)发展目标。从2018年开始,按照“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四年成体系”的总体安排,坚持提升与新建相结合,创建并认定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相对集中、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在全市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不同梯次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原则上一县一园,个别县根据主导产业数量可布局一县两园。

二、创建条件

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应达到以下条件:

1.规划布局科学化。产业园建设规划要有明确的地理界限和区域范围,要与县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园区功能定位准确,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布局合理、相对集中,主导产业基地规模适中、配套加工生产能力与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相匹配。园区建设规划具备可操作性,建设内容要有核心区、辐射区、重点企业、具体项目支撑,实施步骤明确年月时限等。

2.生产基地规模化。紧紧围绕县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规模高效种养业,建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相对集中的生产基地。

3.加工企业集聚化。依托主导产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业园集聚,培育打造一批产业链完整、核心竞争力强、辐射带动力明显的企业,促进加工业的集群发展。

4.发展模式绿色化。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发展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积极推行“一控两减三基本”,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推进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和有机肥替代化肥进程,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化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绿色、低碳、高效、循环发展的农业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5.产品发展品牌化。产业园率先走质量兴农之路,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县区政府要主动引领,打造区域性公共品牌。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培养壮大一批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品一标”认证率区域领先。

6.业态功能融合化。构建种养有机结合,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挖掘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园区建设在产业体系上体现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在生产体系上体现农业与人才、科技、资本等相融合,在产品体系上体现农业与休闲、文旅、健康等相融合。

7.利益联结多样化。积极创新联农带农激励机制,探索实践入园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的多种模式。积极推进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切实维护小农户的利益。园区农民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原则上应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8.配套服务体系化。产业园建设主体清晰,管理方式创新,规章制度健全。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高效的经营管理机制、灵活的招商引资机制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机制。

9.政策支持配套化。县区党委政府支持力度大,在用地保障、财政支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人才保障等方面有明确的政策措施,政策含金量高。在推进产业园水、电、路、信、网等基础设施、健全冷链物流和交易展示等配套服务方面有务实管用的支持举措。

三、创建方向

按照做精杂粮、做强畜牧、做优果菜、做好药材的思路,在全市范围内科学合理布局畜牧、蔬菜(食用菌)、杂粮(马铃薯)、中药材、鲜干果、城郊农业和有机旱作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各县区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县区特色优势产业,也可布局其它类型现代农业产业园。

南郊区:以布局奶牛、城郊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主。依托区域内奶牛养殖、加工企业或合作社,着重加强养殖园区的标准化建设,奶业产品的全产业链开发,打造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绿色发展的奶业产业板块,重点培育区域内奶业知名品牌。依托近郊区位优势,突出服务城市、繁荣农村,方便市民、富裕农民的功能,融入休闲、采摘、观光、体验等元素,大力推广“农业+”模式,打造面向全市、全省和京津冀都市圈的城郊农业优势板块。

新荣区:以布局杂粮、肉羊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主。依托区域内杂粮种植、加工企业或合作社,突出品质优良、营养丰富的特征,加快功能性食品开发,着重加强品种选育和推广,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加工品提质增效和副产品综合利用。依托区域内肉羊养殖、加工企业或合作社,着重加强品种改良创新,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构建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配送体系。

阳高县:以布局蔬菜、杏果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主。依托区域内蔬菜种植企业或合作社,大力发展季节性调运蔬菜、地方名特优蔬菜,着重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地批发市场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依托区域内杏果种植、加工企业或合作社,大力发展杏果产业,重点加强杏果的精深加工和功能拓展,实现杏果全产业链开发和升级。充分利用国家养生养老基地、中国最美养生休闲旅游名县的品牌优势,以“杏花”为媒,以“景区+农家乐+温泉”为钥,按照“观杏林、游长城、品美食、享蓝天”的发展定位,大力推广“农业+康养+旅游”模式,打造塞北福城形象。

天镇县:以布局杂粮、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主。依托区域内杂粮种植、加工企业或合作社,推进杂粮规模化种植,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实施农村电子商务信息化服务工程、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工程、物流体系建设工程,打造塞北杂粮集散中心。依托区域内蔬菜种植企业或合作社,深化京同合作,打造京津冀地区的“菜篮子”,重点加强优势蔬菜生产基地集中连片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引进高产优质新品种,打好“季节差”,错峰上市,提高种植效益。积极探索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以北京蔬菜直销店为载体,拓展京津市场,畅通销售渠道。打造“天镇蔬菜”区域品牌。

大同县:以布局黄花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主。依托区域内黄花种植、加工企业或合作社,实现黄花的基地化规模种植和精深加工,大力开发黄花酱、黄花面、黄花茶等初加工产品,重点发展黄花菜提取物深加工提纯项目,提高黄花的综合效益。推进黄花现代农业产业园与特色小镇融合发展,打造产加销、农工贸、康文旅于一体的融合发展区。重点培育“大同黄花”全国百强区域公共品牌。

浑源县:以布局黄芪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主。依托区域内黄芪种植、加工企业或合作社,大力发展黄芪规范化种植和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加强野生黄芪资源保护和原产地认证,加快黄芪商品等级规格的制定,利用黄芪列入国家新食品原料目录试验期之机,积极开发药食同源产品和功能食品。充分利用恒山、悬空寺等名胜古迹优势,发展黄芪旅游文化,开发黄芪旅游产品,大力推广“黄芪+旅游”模式,重点培育“恒山黄芪”区域品牌。

灵丘县:以布局有机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主。依托自然优势、环境优势、区位优势,结合平型关国家有机农业公园建设,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种植、养殖(有机肉牛)和加工,充分利用园区内牧场、峡谷、溪水、草甸等特有自然生态景观,开发动养、疗养、闲养三大产品系列,发展有机农业服务业,着重加强有机产品市场培育和营销体系建设,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贸易,主动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大战略,大力推广“有机农业+生态旅游+美丽乡村”模式,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有机农业发展样板区。

广灵县:以布局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主。依托区域内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或合作社,按照“规模化种植、工厂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品牌化运作”的思路,大力实施“东菇西耳”战略,突出优质新品种的开发和标准化生产,着重加强食用菌菌种繁育基地建设和设施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开发多样性产品和市场,大力推广“食用菌+”模式,打造“广灵食用菌”区域品牌。

左云县:以布局肉羊、杂粮(马铃薯)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主。依托区域内肉羊养殖、加工企业或合作社,突出提升个体繁殖性能和产肉、产羊毛(绒)品质,推广适度放牧和舍饲相结合的养殖技术,保护草地,缓解草畜矛盾,着重加强品种保护和改良,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培育和推广特色品牌。依托区域内杂粮种植、加工企业或合作社,可以按多个品种归类创建,着重加强大豆、莜麦、杂豆、谷黍、荞麦等优质杂粮的规模化高产示范区建设和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建设,研究功能因子,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全产业链开发。重点培育区域内杂粮知名品牌。

四、创建认定程序

按照高标准、宁缺毋滥、少而精的要求和先创建、后认定的程序进行创建。成立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评价专家委员会,定期组织申报和开展认定工作。产业园创建主体为县区级人民政府。符合市级创建条件的,纳入创建名单向社会公布。经过一定时期创建,达到认定标准的,给予“大同市现代农业产业园”称号并授牌。获得市人民政府批准命名的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择优支持申报省级、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五、工作要求

(一)健全组织机构。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市政府成立市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直有关单位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各县区要高度重视,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建立相应工作机构,有条件的县区参照工业园区管理办法,设立园区管委会,鼓励创新产业园管理体制和投资、建设、运营方式。

(二)做好规划布局。各县区要立足当地经济水平、资源条件、区位特点和产业优势,根据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科学制定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规划要与产业优势、环境承载力、市场需求相匹配,与省、市、县区有关规划相衔接,坚决防止基本农田“非农化”。要以县区主导产业的数量确定产业园数量,原则上一县一园,个别可以一县两园。规划要把好“边界关”、“布局关”,全面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突出规模种养、加工转化、品牌营销和技术创新的发展内涵;突出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主体功能;突出对区域结构调整、绿色发展、农村改革的引领示范作用。

(三)配套扶持政策。各县区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筹现有渠道资金向现代农业产业园倾斜,形成集聚效应。发挥财政资金的“磁引”效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园区建设。赋予产业园用地、用电、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保险等优惠政策。创新农业金融服务,积极探索解决因抵押物缺乏、担保不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够而导致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推进现代生产要素集聚,深入研究产业园吸引科技、人才、资金、资源等现代生产要素的体制机制,深入研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村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吸引各类农业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科研单位入区入园,大力招才引智,鼓励返乡创业,立足农业抓项目,立足项目促发展。

(四)执行标准体系。各县区要以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把“三品一标”认证和农业标准化率作为创建重要指标,建立生产标准和产品评价标准,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流通等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提升特色产业专业化发展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转变。

(五)抓好品牌建设。各县区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要从培育品牌抓起,着力培育“同”字号区域品牌,注入有机、功能、绿色等理念,提升品牌价值。以县区政府为主体打造区域品牌,以企业或合作社为主体打造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区域品牌要与农业文化相结合,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要与绿色有机相结合。要把品牌塑造、品牌整合、品牌宣传紧密结合,传播品牌文化,提高产品知名度。

大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4月11日

来源:大同市人民政府网

现代农业政策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3682461655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