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智能制造扶持政策

2018-06-21 12:02:41 智能制造政策

(四)高标准建设智能制造企业

积极鼓励企业通过智能工厂建设、智能装备升级、互联网升级等方式,提升企业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提升经济效益,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1.实施企业智能制造装备升级计划。认真落实《南京市企业智能制造装备升级实施方案》,按照智能转型、绿色发展、安全可控的要求,实施千企智能制造装备升级,突出企业数控装备升级换代、企业规模发展和产品质量提升、绿色化发展和智能制造模式创新,全面提升企业智能制造装备整体水平。强化对石化、建材、服装、食品等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提升,广泛应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等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到2020年,全市规模企业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关键工序核心装备数控化率超过85%,大中型企业实现全覆盖,智能装备产业整体实力居国内领先水平。(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各有关区政府、园区管委会)

2.实施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以《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指导,深入贯彻《南京市企业互联网化实施方案》,按照智能管控、跨界融合、协同创新、提质增效的要求,重点突出研发设计协同化、生产管控集成化、购销经营平台化、制造服务网络化、技术支撑自主化,积极培育钢铁、化工、医药等重点行业垂直电商平台,加快深化我市企业互联网融合创新, 提升网络制造和智能服务水平。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互联网应用覆盖率达到70%,关键管控软件普及率达到70%;大中型企业互联网应用及关键管控软件应用实现全覆盖,重点管控系统集成覆盖率达到65%。(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各有关区政府、园区管委会)

3.大力推进智能工厂建设。以实现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为目标,打通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引导企业实现从产品设计到销售、从设备控制到企业资源管理所有环节的信息快速交换、传递、存储、处理和无缝智能化集成。全市每年启动10家智能工厂建设,通过智能工厂示范工程,实现企业关键智能装备和系统自主化能力的大幅提升。到2020年,全市建成30家左右智能工厂示范企业。(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各有关区政府、园区管委会)

4.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积极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鼓励企业提升智能服务水平。一是网络协同制造。在机械、汽车、家用电器、集成电路、信息通信产品等领域,积极支持龙头企业、运营商等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平台,推动企业间研发资源、信息系统、运营管理系统等横向集成,促进信息数据资源在企业内外实现交互共享。二是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在化工、钢铁、建材、纺织服装、家居、数字视听产品等领域,重点推广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试点示范,建立用户个性化需求信息平台和各层级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提供用户需求特征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服务。三是远程运维服务。在机械、医疗设备、家用电器等领域,推动制造企业建立全天候实时在线智能服务平台,开展远程终端设备数据信息实时回传、监控中心大数据智能分析,提升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远程过程优化等在线服务功能,实现基于互联网的产品动态升级和实时信息互动服务功能。四是服务型制造。加快推进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引导大中型企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五是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支持有条件企业由提供设备(产品)向提供系统集成服务转变,引进、培育智能制造系统服务集成商。积极探索产业联盟+总承包模式,依托智能制造产业联盟,整合市内外优势资源,成立南京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打通企业横向集成、纵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的整个架构体系,提升全市智能制造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各有关区政府、园区管委会)

(五)高起点推进智能制造园区建设

围绕中国智能制造名城建设,按照“产业集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在全市形成“一极三区多点”式的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格局。(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商务局、江北新区管委会,各有关区政府、园区管委会)

——“一极”:积极支持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按照“三区一平台”的战略定位,突出智能制造产业导向,打造江北新区新增长极,围绕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建立中德智能制造研究机构,打造一批智能制造创新平台,积极建设国家智能制造新区。

依托南京高新区着力构建智能制造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智能制造创新平台,重点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北斗卫星应用、智能电网等智能技术及服务,培育发展智能医疗设备、智能汽车。

组织开展南京化工园区智能改造,建设应急响应和救援指挥中心以及基于安全、环保一体化风险管理的化工园区智能化改造,积极发展智能制造相关新材料产业,支持南京化工园申报国家、省智能化工园区试点示范项目。

支持浦口经济开发区围绕集成电路、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发展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基础产业。加快推进六合经济开发区产业升级,积极推进现有企业智能化改造,重点发展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智能装备,努力打造南京数控机床及工业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三区”:发挥江宁区、雨花台区和栖霞区智能制造产业优势,打造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智能制造示范区。

江宁区依托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江开发区、麒麟科创园等园区积极发展机器人产业,重点开展机器人总部项目、机器人技术研发项目、服务机器人研发小试、中试项目,建立江宁区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并实现运营,着力将该中心打造成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栖霞区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港高新园为核心,依托地平线机器人项目、微软人工智能项目,发挥电子信息及物联网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增材制造、智能硬件等优势产业,着力建设国内一流的智能制造高端产品研发生产基地。

雨花台区以(南京)软件谷为核心,推动工业软件、云计算和大数据、信息安全等产业的规模化、高端化和国际化发展,为中国智能制造名城建设提供强大的智能产业支撑。

——“多点”:溧水区重点推动优势家电产业向智能家电改造提升,积极发展智能家居及智能无人系统,依托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汽车。高淳区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精密部件及数控专用设备)产业基地,推动运用“互联网+”改造提升纺织服装产业,依托SAP跨境电商等平台积极拓展智能服务功能提升。

充分发挥主城区科教人才及生产性服务业优势,着力推进“互联网+制造服务”产业发展。重点依托白下高新园、新城科技园、江东软件园、徐庄软件园等产业载体、充分发挥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培育创意设计、电子商务等产业,并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智能交通、智慧用能、智能家居、智能楼宇、智能小区等方面加快应用示范,提升产业功能。

(六)搭建高水平智能制造国际、国内合作交流平台

1.高标准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活动。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高质量、高标准承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广泛邀请国内外行业知名机构、企业、专家,全面展示最新的智能制造理念、技术、装备和解决方案。以(南京)软博会为载体,通过工业软件、机器人、智能硬件等智能制造领域成果展示,加深与国内外企业、机构在智能制造软件、系统、互联网等领域的技术、人才和项目交流合作。依托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产业联盟等机构,每年举办或承办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智能制造行业专业展会、论坛等活动,提升南京中国智能制造名城的知名度。(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商务局、市外办)

2.鼓励加强国际产业合作。紧跟智能制造前沿技术,加强与国外先进技术合作交流。加强中德合作,建设中德技术合作转化中心。在江北新区积极筹建中德智能产业创新园,加快“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对接,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加强合作,建设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区。积极推进与美国、以色列等国外行业龙头企业合作,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3D打印、物联网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制造产业作为主题,聚集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初创企业。(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经信委、江北新区管委会,各有关区政府、园区管委会)

3.发挥智能制造产业联盟作用。进一步发挥南京智能制造产业联盟作用,积极吸纳优质资源,促进跨行业、跨地区企业间合作。加强与中德智能制造等产业联盟合作,推动完善智能制造跨界资源配置、联合研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机制,促进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功能提升。(责任单位:市经信委、江北新区管委会,各有关区政府、园区管委会)

三、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南京市中国智能制造名城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市相关部门、各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具体负责统筹推进智能制造名城建设相关工作。市各部门和各区(开发区)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加快推进产业发展,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共同推进南京中国智能制造名城建设。

2.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梳理政府权力清单,实施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围绕服务企业、服务项目、规范市场,营造灵活宽松的市场环境和创新创业环境,构建高效便民的政府服务体系。打好“降成本”组合拳,落实国家、省减税清费等优惠扶持政策,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3.完善考评机制。建立科学的智能制造产业统计监测、绩效评价、监督考核体系,将智能制造发展纳入全市经济指标发展综合考核系统。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每年对江北新区、各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推进全市智能制造产业快速发展。

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 2016年8月8日印发

智能制造政策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3682461355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