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编制的《第五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于2018年7月27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召开的2018年(第十六届)全国物流园区工作年会上发布。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2年和2015年组织了四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2018年组织开展的第五次调查工作,得到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各地发展改革部门、物流行业组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园区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大力支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中国物流学会会长何黎明担任本次调查组组长,副会长贺登才担任本次调查组副组长并在会上对《报告》作了解读。
《第五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2018)
本次调查坚持“全面普查,重点突出”的原则,采取普遍问卷调查、典型案例调查和重点省区市书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纳入调查的对象,须同时符合以下3个条件:(1)署名为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公路港、铁路港、物流港、无水港等的单位或企业;(2)园区占地面积在150亩(0.1平方公里、即10万平方米)及以上,并具有政府部门核发的用地手续;(3)园区有多家企业入驻,能够提供社会化物流服务。规划、在建及运营的物流园区均在调查范围内,调查数据截止日期为2017年年底。
按照以上调查范围及方法,本次调查共收到2000多份调查问卷、60多个典型案例和近20个省区市的调查报告。经多种方式对调查问卷逐一筛选复核,确认1638个物流园区提交的调查问卷作为本报告的基础数据。在对调查数据和信息定量及定性系统分析,并充分吸收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重点物流园区和企业代表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最终形成本《报告》。
《报告》分为规划布局情况、开发建设情况、服务功能情况、运营管理情况、发展计划措施和存在问题、促进物流园区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等六部分。

一、规划布局情况
本部分反映我国物流园区总数、分布、结构、建设状态和功能类型等情况。经核实,全国符合本次调查基本条件的各类物流园区共计1638家,比2015年第四次调查数据1210家增长35.37%。3年间,我国物流园区个数年均增长10.7%。在列入本报告的1638家园区中,处于运营状态的1113家,占67.9%;处于在建状态的325家,占19.8%;处于规划状态的200家,占12.2%。
物流园区作为产业集群空间集聚的外在表现,其规划布局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东部地区率先改革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物流园区规划建设起步早,目前75.7%的园区已进入运营状态。西部地区随着近年来经济增速加快,物流园区进入规划建设快速发展期,规划和在建园区占比分别为15.9%和22.8%,高于其他地区。分省区来看,物流园区总数最多的前三名分别为山东(117个)、江苏(102个)和河南(97个);运营园区数量最多的前三名分别为江苏(91个)、山东(86个)和浙江(70个)。而海南、西藏、青海等省区的物流园区总数还在10个以内。
2013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按照物流需求规模大小以及在国家战略和产业布局中的重要程度,将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分为三级,确定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29个,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70个。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全国1113个已运营的物流园区中有652个分布在一级、二级物流园区布局节点城市,占比58.6%;两级节点城市平均运营园区个数为6.6个,远高于非节点城市的1.9个。反映出国家规划引导作用增强,节点城市集聚效应显现。
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约80.2%的物流园区交通主导方式以公路为主。以铁路、内河、海运和航空为主导运输方式的占比依次为10.9%、4.2%、2.6%和2.1%。其中,在建和运营的物流园区中,有26.4%的园区含有铁路货运场站或引入铁路专用线。
《物流园区分类与规划基本要求》(GB/T21334-2017)按照园区依托的物流资源和市场需求特征,根据服务对象和功能,将园区分为货运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口岸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等5类。调查结果显示,综合服务型园区占比60.6%;商贸服务、货运服务、口岸服务和生产服务等类型园区占比分别为17.1%、12.3%、5.5%和4.5%。随着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一批电商、快递、冷链、医药等专业物流园区,本次调查将其归入商贸服务型园区。
从园区开发方式来看,政府在我国物流园区开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7.7%的物流园区开发方式为政府规划、企业主导,40.2%的园区为企业自主开发,其他开发方式占比不大。
二、开发建设情况
本部分反映物流园区占地面积、投资规模、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水平等情况。从调查数据看,物流园区占地面积趋于理性,总体可控。在已投入运营的园区中,实际占地面积0.3平方公里及以下的占50.4%,占地0.5平方公里及以下的为64%,占地1平方公里及以下的为74.9%,占地1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大型园区并不多见。通过走访调查,我们也发现部分园区实际占地面积与规划宣传面积形成较大反差,规划中的超大型物流园区并未真正落地运营。
物流运营面积占比是指物流园区中物流运营面积占物流园区实际占地总面积的比例,包括码头、铁路装卸线、道路、仓库、堆场、雨棚、流通加工场所、货车停车场、装卸搬运场地、信息服务用地等,不包括生活配套和商务配套用地。《物流园区服务规范及评估指标》(GB/T 30334-2013)(以下简称《规范》)要求物流园区的物流运营面积占比不得低于50%。调查结果显示,62.7%的园区物流运营面积占比在50%以上。
调查结果显示,在建和运营的物流园区平均每个实际投资总额为14.5亿元。其中,46.9%的园区投资总额在1-5亿元之间,投资在5-10亿元的园区占20.5%。分经济区域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园区投资规模分布与上述整体投资分布相差不大,而东北地区园区投资规模在5亿元以下的占比为72%,10亿元以下占比达93.7%。
园区信息化及设备投资占园区投资总额的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园区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水平。调查显示,该指标的平均值仅为8.2%,其中51%的园区信息化及设备投资占园区投资总额在5%以下。2017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联合发布的京东、顺丰、菜鸟、苏宁等10家“国家智能化仓储物流示范基地”中,信息化及设备投资占比均值在25%以上。可见我国物流园区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三、服务功能情况
本部分主要反映园区存储面积、车辆进出、信息平台、服务种类、业务范围、绿色物流等情况。调查数据显示,在投入运营的园区中,存储面积为5-10万平方米的园区占比最高,为22.7%;50%的园区存储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在车辆进出方面,我国物流园区高峰日平均进出卡车数为365辆。
调查结果显示,约70.4%的园区建立了公共信息平台。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建立公共信息平台的园区占比高于西部和东北地区。物流园区的信息平台功能主要集中在信息发布、货物跟踪、数据交换、物业管理等方面,而支付结算、融资保险、ISP服务、企业建站服务等增值服务功能实现较少。50%的信息平台服务功能数量不超过4项,仅有11.6%的信息平台服务功能数量在10项以上,反映出物流园区信息平台提供的服务项目相对较少。
从主要业务功能来看,园区服务功能主要集中在存储、运输和配送等传统业务领域,转运、贸易、信息、货代等业务同样发展迅速,具备这些功能的园区占比超过50%;具备流通加工、金融物流服务功能的园区只有30%左右。从园区基础配套服务功能来看,超过一半的园区具备停车、办公服务、餐饮、物业、住宿、修理等功能。从政务和商务服务功能来看,金融、保险占比稍高,分别为23%和22%;税务、工商、海关占比基本相当,分别为17%、17%和16%。
调查显示,我国23.5%的园区可提供国际物流服务,国内业务辐射全国26个省份以上的园区占比接近30%。
调查数据显示,新能源使用是物流园区推动绿色物流发展的主要方式。目前,投入运营的园区中,约35.4%的园区至少使用了太阳能、充电桩和加气站中的一种。其中,使用充电桩的园区占比最高,为17.5%。
四、运营管理情况
本部分主要反映园区管理方式、入驻企业类别、流转商品种类、物流强度、收入来源等情况。调查结果显示,70.1%物流园区运营管理主体为企业自主,27.3%园区由政府设立管委会管理。部分园区委托第三方专业运营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但占比不大。
调查数据显示,物流园区入驻商贸企业、快递企业、电商企业、加工制造企业和公路专线企业占比较高,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企业也有入驻,反映出入驻企业类别呈现多元化态势,物流生态圈逐步形成。从入驻企业的规模实力来看,4A、5A级物流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已有一定比例。
“黑货”和“白货”是铁路部门对不同货物种类的俗称。“黑货”主要指煤炭、矿石、钢材、有色金属等大宗物资,“白货”主要指农副土特产品、食品、药品、水产品、日用品、邮件、快递件等日常生活消费品。本次调查列出18个主要商品品类。调查结果显示,物流园区平均流转6种商品品类,其中流转“白货”品类的园区占比较大,食品、日用品、农副土特产品等占比靠前。表明消费升级驱动物流结构变化,园区流转商品“白货”占比增大。
物流强度是指物流园区每平方公里每年的货物吞吐量,是衡量园区运营效率的重要指标。调查结果显示,各类物流园区2017年平均物流强度为432.9万吨/平方公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从园区类型来看,货运服务型园区物流强度最高,超过550万吨/平方公里;商贸服务型园区物流强度最低,不到400万吨/平方公里。
调查结果显示,在投入运营的园区中,一半左右的入驻企业收入以物流业务为主。其中,28.5%的园区入驻企业物流业务占总收入的比值达90%以上。越来越多的园区开始利用自身平台优势,整合当地物流资源,介入物流业务活动。物流园区自身收入从物业收入向物流业务收入、商品贸易收入等多元化方向发展。调查数据显示,69%的园区收入中有物流业务收入,37%的园区从事商品贸易,还有53%的园区开拓了其他业务。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