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2022-11-04 14:00:10 现代农业政策

1

为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皖发〔2021〕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要求

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来马鞍山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标“杭嘉湖”、勇当排头兵,走在全省前列,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振兴安徽样板,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2021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省下达的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任务圆满完成,生猪产能恢复正常,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增速快于城镇居民,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

二、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成果,编制实施“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设立五年衔接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并分类做好统筹衔接。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继续实施“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农副产品产销对接行动,推动消费帮扶提档升级。逐步调整优化公益岗位政策,做好农村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和援助服务。确定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集中支持。常态化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实行分层分类帮扶。

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十四五”时期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完成省下达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加强137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49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多措并举发展油菜、花生、油茶等油料生产。严格落实粮食政府储备规模和调节储备制度,推行“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模式。保护生猪基础产能,狠抓生猪稳产保供。积极发展家禽、牛羊产业、水产绿色健康养殖,规范发展稻虾、稻鳖、稻鱼等综合种养。

(二)实施种业提升行动。加强农业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引进、保护与利用;支持当涂县、和县农作物种业创新工作,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高端研发平台作用,加快农作新品种培育进程;支持和县打造善厚“特色蔬菜种子镇”、当涂县扩大常规稻麦良种繁育基地规模;鼓励有实力的种业企业实施“新一轮种子工程”建设,提高良种(种苗)生产能力和质量。到2025年,争取建成2个省级、5个市级农业种质资源场(库、圃),培育一批优质农作物新品种,良种生产规模达到10万亩、种苗生产能力达3亿株,建成种业强市。

(三)坚决守牢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六个严禁”,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对违法违规乱占耕地建房“零容忍”,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明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不同的管制目标和管制强度,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实施“皖粮”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2021年建设6.3万亩高标准农田。

(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装备支撑。与农业科研院所构建紧密型联合体,实施农产品与现代食品加工、智慧农业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项目研发、攻关和本地转化。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五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科技特派员达300名。加快推广绿色高效新农具新技术,培育一批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和平安农机示范县。

(五)实施乡村产业发展计划。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到2025年,实现超百亿元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超50亿元3家、超10亿元10家。支持有条件的镇、村争创国家级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到2025年,培育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0个、省级30个。创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国际农产品加工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六)高起点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深入实施“158”行动计划,推进和县蔬菜、当涂河蟹、含山茶果“一县一特”全产业链创建,2021年建设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7个,到2025年,建成30个,面向沪苏浙地区的农副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年销售额达到800亿元以上。实施农产品商标品牌提升行动,打造“白菜心”区域公共品牌商标,到2025年,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达350个。

(七)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强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2021年,秸秆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1%、95%以上,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发展节水农业和适应性农业。实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强化河湖长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开展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完成人工造林1.5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

(八)常年度常态化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建立健全“人防+技防”、“专业队伍+社会共治”、“水上巡查+岸上整治”等相结合的禁渔机制,持续提升执法人员办案能力,推进渔政信息化建设,确保“禁得住”。以扶贫的理念帮扶渔民,完善“1+2”结对帮扶机制,确保退捕渔民“退得稳”。落实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四个一批”,推广“捕转养”项目,确保退捕渔民“能致富”。健全定期调度、暗访督查、工作保障等机制,确保长江禁渔铁令生威、行稳致远。

(九)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启动实施家庭农场培育高质量发展整县试点,大力发展家庭农场、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2021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00人、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500名。

四、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十)强化乡村建设规划引领。县级要建立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乡村规划编制委员会。2021年基本完成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对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尽快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乡村建设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保留乡村特色风貌,不搞大拆大建,不刮风搞运动。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得强迫农民搬迁和上楼。严肃查处违规乱建行为。

(十一)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有序实施县乡公路升级改造,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2021年,提质建设农村公路90公里。积极创建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市。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2022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5%。持续推进长江马鞍山段二期整治工程、大中型水闸、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推进农村电网建设。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智慧农业,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十二)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2021年完成改厕6100户以上。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开展农村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推动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深入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2021年创建“美丽庭院”1万户,新建省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29个。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十三)建设七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片区。聚焦基础设施提升、特色产业发展、片区整体环境整治提升、休闲农业重点项目、民宿、星级农家乐等旅游业态培育、市场化运营、品牌化打造要素,重点建设含山褒禅山片区、和县鸡笼山片区、当涂大青山片区、江心洲(花岛)片区、花山濮塘片区、雨山滨江片区、博望横山片区等7个示范片区。各重点片区每年按照3A以上景区或浙江A级景区村庄标准,遴选建设1-2个特色田园精品村。到2025年,基本建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片区,实现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以上。

(十四)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2021年,实现农村公办园在园幼儿50%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99.8%以上,全面消除普通高中56人及以上大班额。持续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强化县级疾控机构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增强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推动县、乡镇、村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支持发展老年人集中居住互助养老、居家互助养老模式。

(十五)全面促进农村消费。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深入推进快递进村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2021年快递进村覆盖率达85%,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达23亿元。推进和县蔬果、当涂河蟹、含山果茶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建设。到2025年,建成3个镇级、5个村级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十六)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积极开展经济发达镇、中心镇、特色小镇建设。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加强村的服务能力建设,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互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

(十七)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保持“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考核办法,分年稳步提高比例,2025年提高到50%以上。巩固涉农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积极利用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资金支持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和乡村建设行动。安排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资金,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贷款利率科学定价水平,对涉农企业票据融资提供再贴现资金支持。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贷款业务。纵深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因地制宜通过企业合作、入股经营、大户联营、乡贤参与等途径,以奖代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振兴领域。

五、深化农村改革

(十八)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农村承包地管理。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提升执法能力。

(十九)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加强乡村建设用地计划保障,安排不少于5%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稳妥推进当涂县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持续推进农村房地一体的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二十)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按照优化生产空间、美化生活空间、净化生态空间要求,统筹聚合涉农资金,引导具备条件的区域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尊重农民意愿,实施村庄整体搬迁,指导农民有偿退出零碎低效宅基地,在就近镇村规划建设高标准农民公寓,集聚安置自愿退出旧宅的农户。

(二十一)提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三变”改革质量。健全农村集体经济法人治理机制,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运营。加强“三变”改革市场主体培育引进,持续推进农业项目财政补贴资金及财政补助资产股权化、集体资源资产股份化。完善“保底收益+分红”等分配方式。坚持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深入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培强扶优消薄”工程,2021年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到35%,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下的村基本消除。到2025年,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到50%,其中百万元以上经济强村达20%,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消除。

六、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二十二)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将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组织推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结对帮扶、考核督导等工作机制,运用到推进乡村振兴。县委书记是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建立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市、县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负责同志至少要确定1个联系点。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实施优秀农村人才培养计划,选派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加快建设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

(二十三)分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施策,有力有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当涂县、花山区、雨山区、博望区作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要立足自身、不等不靠,对标长三角先进地区,探索经验、率先突破,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的安徽样板。含山县、和县作为乡村振兴正常推进区,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明确发展定位,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形成特色亮点。

(二十四)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市县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健全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强化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等职能。强化对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充实人员力量,完善运转机制。

(二十五)大力培育乡村人才。以培育打造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服务乡村的专业精英、双创带动的乡村创客、乡村治理的能人乡贤、各行各业的工匠能手等为重点,畅通各类人才、智力、技术等下乡通道,全面培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

(二十六)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持续深化“一抓双促”工程,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推进乡村治理试点示范三级创建。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2025年达30%。培育农村“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常态化机制化推进农村地区扫黑除恶。

(二十七)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结对子、种文化”,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育好用好“乡村文化带头人”,增强农村文化造血功能。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广积分制、红白理事会等做法,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二十八)推动项目攻坚强化专班调度。围绕“五大振兴”目标任务,聚焦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片区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招引、农业基础设施补短板、重点企业项目等8大类87个乡村振兴项目,实施乡村振兴“项目攻坚”大会战,强化乡村振兴专班调度机制,确保“项目攻坚年”落地生效。

(二十九)完善乡村振兴考核落实机制。各县区、开发园区每年要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各县区、开发园区和市直有关单位开展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纳入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加强考核结果应用,注重提拔使用乡村振兴实绩突出的党政领导干部。建立常态化约谈机制,对考核排名落后、履职不力的单位,约谈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并抄送纪委监委和党委组织部门。

来源:马鞍山市农业农村局

现代农业政策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5013601266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