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市:关于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计划(2021-2025年)(意见征求稿)

2021-12-07 14:40:47 现代农业政策

1

为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大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有效夯实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标杆的物质基础,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围绕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县目标,聚焦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突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导向,全面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提升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持续普遍较快增收,为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县,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标杆做出新的贡献。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农业机械装备应用水平、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大幅提高,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标居全省前列,成为农业高质高效、农民持续增收的农业现代化县域样本,奋力谱写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标杆的农业篇章。

——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5万元/人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900元以上。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1%。每千个农业从业人员拥有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人员4名以上,新建数字化工厂5家。

——农业机械化率明显提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水产养殖、畜牧业机械化率分别达50%、50%、70%以上,建成省级“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

——农业亩均产出率明显提升。农业(除捕捞、林业外)亩均产出率达到10000元/亩以上。农村土地规模经营达到70%,100亩以上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占比达到50%左右。

二、实施科技强农行动,全面提高农业技术发展水平

(一)推进现代种业全面发展。进一步统筹现代种业发展要素,着力在种业人才培养、育种基地建设、种子审定保护、救灾种子储备、种子市场管理、育种科技创新等方面协调推进,以体制机制为切入口,切实提升现代种业发展水平。积极落实上级相关种业发展计划,配合建设温州地方种质资源库(圃)。加快良种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全市主要农作物主导品种覆盖率稳定在75%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保护和利用本土特色品种资源,推进铁皮石斛、花椰菜、雁荡麻鸡、磐石灰鹅等种源的培育。研发推广畜牧业、渔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加强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生猪年出栏30万头以上,水产品产量稳定在8万吨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

(二)实施优地增粮计划。严格保护14.0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每年新建或提标改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8300亩以上,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稳定在30万亩、12万吨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强对抛荒耕地管控。(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开展绿色农田建设,打造一批设施齐全、土壤肥沃、科技先进、高产高效、绿色生态的示范项目,建设千亩方、万亩方集中连片永久基本农田。(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优先在已建高标准农田内推广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技术,开展测土配方、水肥一体、有机肥替代等地力建设,提高优等地占比。推进健康土壤整治建设,加强碱性化肥、重金属、农业投入品污染物治理技术研发推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供销联社)推进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三区融合”,推行“田长制”,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

(三)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结合产业特色和区域条件,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特色优势产区、综合性加工园区集中,重点支持铁皮石斛、茶叶、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加工园区建设。(责任单位:属地镇街、市商务局)鼓励加工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加工技术、健康食品研发和保鲜物流能力提升,引进农产品保鲜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配合“乐耕清耘”展示展销中心,建设提升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和具有集中采购以及跨区域配送能力的农产品集配中心基础设施,支持建设田间地头冷藏保鲜项目6个以上。(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

(四)推进农业绿色化生产。大力推进农作制度创新,推广应用间种、套种、轮作等方式,普及优质高产、设施栽培、生态高效等绿色生产技术模式。(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建设田间水循环体系,构建农田绿色水生态系统,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深化“肥药两制”改革,支持推广有机肥、侧深施肥、水肥一体化、兽用抗生素减量和饲料环保化等技术应用,创建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15个。(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全面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集成应用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供销联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加强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建设,推广秸秆全量化利用示范方建设,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建立健全秸秆综合利用、肥药废弃包装物和废旧农膜回收处置机制。(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供销联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管控。(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大力推广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生物质资源+农村沼气等模式,逐步减少农业对化石燃料需求。(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农业农村局)

(五)加快发展数字农业。建设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推广“产业大脑+产业地图+数字农业工厂(基地)”发展模式,新建数字农业工厂5家以上。加快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推进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应用,建成数字乡村试点县。加大工厂化农业推广力度,强化垂直农业、车间生产理念,推广无土栽培、汽雾栽培、立柱式栽培、墙体栽培等新型农业种植模式和技术,向设施要空间、要土地,推进农业资源空间高效利用。推广动植物生长感知、生产环境和病虫害监测等智能装备,推动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智能应用。(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大数据中心)加快数字农合联(浙农服)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市供销联社)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建设一批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联社)

三、实施机械强农行动,全面提升农业装备应用水平

(一)创新特色农机适用推广。鼓励企业研发适用性新型农机装备。(责任单位:市科技局)聚焦粮油、蔬菜、茶叶、水果等重点产业,梳理特色主导产业农机装备需求,建立跨部门农机科研和需求导向目录发布机制。加快推进丘陵山区、设施大棚和家庭农场的农机装备适用,因地制宜引进一批好用、适用、便宜的先进小型农机。加大果蔬等经济作物采摘等薄弱环节农机具的推广力度,应用微型耕作、轨道运输、节水灌溉、无人植保等装备和技术,建立健全以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为主,科研院所、生产销售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推广体系。到2025年,新增先进适用农业机械4000台(套)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

(二)开展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围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设施种植业和畜牧水产养殖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等重点产业主要环节,构建粮油和主导特色产业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样板,到2025年建成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农机创新研究试验基地1个,高水平农艺农机融合示范基地8个。(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

(三)加大基础设施宜机化改造。推进农田、果园、茶园标准化提升,支持丘陵山区机耕道路、林间作业道路等建设。加大设施大棚、畜牧水产养殖场等农业设施的宜机化改造力度,引进国内外先进农艺农机融合模式。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地”改革,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形成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土地集中连片流转正向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定量不定位、土地入股等方式,推行“连片流转+土地整治+农业标准地”。对农业“标准地”建设,设置种养规模、面积年限、亩均投资、能耗标准、安全环保、亩均产出、带动效果等控制性指标,推动农业生产降本增效。农业“标准地”建设应按一定比例安排落实配套用地。到2025年,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占比达70%,其中100亩以上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占比达50%。(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四)做大做强农机综合社会化服务。加强统筹规划,布局建设区域农机综合服务中心6个,重点培育发展“全程机械化+”新型专业服务组织,推行“农机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农机企业向生产服务一体化转变。打造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支持开展农机作业、统防统治、集中育秧、农机维修等社会化服务。推广“合作社购买、农民租用”模式,推动机手、机具等资源集聚,提高机具利用效率。支持农户自愿联合,建设智慧化服务平台,促进机具共享、互利共赢。(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深化“三位一体”改革,组建产业农合联15家,构建以小农户和家庭农场经营为基础,以合作联合为纽带,以“三位一体”农合联主导的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联社)

四、创新要素支撑机制,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保护体系

(一)创新一二三产融合机制。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拓展特色农产品保鲜、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等环节,加快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打造3条超亿元农业全产业链,其中100亿元以上的标志性产业链1条。(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建设5个“瓯越鲜风”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特色产业强镇。实施“户转场、场入社、社提升”行动,培育示范性家庭农场稳定在100家以上,县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稳定在100家以上。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倍增计划,县级以上达到80家,重点支持培育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实施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促进“两进两回”,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5000人次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二)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统筹科技、农业专项资金和上级项目资金,采取投资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多种形式,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双强行动”重大项目攻关。(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重点支持增产保供、种业创新、机械装备、“三农”新基建等领域。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积极拓宽抵质押品范围。加快新型“政银担”合作,撬动金融机构按一定比例放大对龙头企业的贷款数量。推动数字技术与金融支农深度融合,以“三位一体”智农共富应用为切入口,以涉农主体画像为支撑,建立银农融通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农户小额普惠贷款授信服务全覆盖。(责任单位:市银保监组、市农业农村局)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扩面增品提质”,开展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耕地地力指数保险、农业气象保险等险种试点。(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银保监组)

(三)创新重大项目招大引强机制。建立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库、农业农村领域重大投资项目库,招引一批科技型产业链头部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把农业“双强行动”项目列入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定期推出面向社会资本的农业招商推介项目,积极布局科技、农机、生态、加工等重要产业链环节。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农业农村重大投资招商引资活动或乡贤回归项目招商洽谈会。建立定期走访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制度,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打造农村投资最优营商环境。(责任单位:市投资促进中心、市发改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

五、强化组织实施保障,构建高效协同推进格局

(一)加强组织保障。充分发挥科技强农和机械强农牵引作用,瞄准现代种业、丘陵山区农机等薄弱领域,推进农业生产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立农业“双强行动”工作协同机制,市领导亲自挂帅,市农业农村局承担统筹牵头职责。市科技局要大力支持先进农业机械研发和工程化攻关。市统计局要组织开展分行业农业生产效率统计试点。市财政局要加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合理安排资金规模,积极支持保障农业“双强行动”实施。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要抓紧制定实施农业“双强行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实施计划,明确工作路线图、时间表,清单化、体系化推进任务落实。

(二)加强要素保障。建立农业“双强”人才专业目录和人才库,引进乡村振兴领域高层次人才和领军型团队,符合条件的优先推荐纳入“鲲鹏行动”“万人计划”。(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市人力社保局、市科技局)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每年在岗服务的科技特派员不少于10名。(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分年度、有计划地稳步提高支农资金比例,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达到50%以上。(责任单位:市财政局)新编国土空间规划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应安排至少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支持农业科技、农机、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建设用地。明确区域农机综合服务中心的选址,解决农业设施用地需求。(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落实对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产品加工的税收优惠政策。从事先进适用农机具作业与维修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园区的税收支持,加大企业贷款贴息。(责任单位:市税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

(三)加强“赛马”比拼。定期开展实施“双强行动”评价通报。打造先行示范区创建,建立与用地指标、涉农资金安排“双挂钩”的“赛马”激励机制。每年向上推荐农业“双强行动”最佳实践案例,加大对最佳种养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基层农技人员等正向激励,市政府每年给予表扬通报。(责任单位:市委办、市府办)

来源:乐清市农业农村局

现代农业政策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3682461655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