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源区特色小镇政策

2018-02-02 11:26:34 特色小镇政策

安源区特色小镇政策 

安府办字〔2017〕120号

关于印发《安源区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城郊管委会,区直有关部门,驻区有关单位:

现将《安源区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安源区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国家和省、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根据《萍乡市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方案》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要求,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契机,牢固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尊重城镇化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建设理念,大力培育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充分发挥特色小镇在推动新型城镇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的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特色。打破行政区划“镇”的概念,紧扣当地特色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瞄准“全省首创、全国前位”的目标,发展特色产业,嵌入文化和时尚元素,多样化探索,差异化发展,注重传承传统文化,注重生态保护,聚焦主导产业,完善区政公用设施,不以新城思路规划建设小镇,不以传统景区开发规划小镇,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坚持市场主导。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大力融入社会资本,以专业化的团队运行、发展、推广、再生小镇。

——坚持深化改革。用活、用好、用足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政策,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规划建设管理,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创业创新新平台,发展新经济。

——坚持重点推进。重点打造五陂海绵小镇、青山中医药养生小镇和红色安源特色小镇,不同于特色产业园区、风景区,不贪大求全,数量不在多,范围不在广,规模不在大,不以工业制造业为主,集中精力、集中资源打造核心区,把核心区建好,建精。

(三)目标任务。以“在全省树样板,在全国有影响”为目标,按照全面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的要求,以镇(街、管委会)为主、区级统筹着力打造,争取“一年见雏形,两年成规模,三年见成效”;同时,五陂海绵小镇及青山中医药养生小镇争取列入省级特色小镇,享受省有关扶持政策。力争到2020年,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设施服务完善、传统文化彰显、体制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助力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和城乡统筹一体化。

二、工作重点

(一)编制专项规划方案。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聘请高水平的专业队伍高标准、高起点编制特色小镇建设专项规划和工作方案。建设专项规划要明确特色小镇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重点围绕特色产业、基础设施、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完善体制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确定目标体系和谋划空间布局。工作方案要制定特色小镇发展目标实施路径,结合创新机制体制,研究组织领导、项目审批、投资优惠、资金和用地保障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二)加快特色产业培育。依据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精准定位产业布局,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大力实施“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精心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主导产业。聚集人才,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推动资源整合、项目组合和功能融合,实现特色产业集聚壮大。深化市场主体培育,引导企业分行业、分品种研究市场,培育自身品牌,提升产业附加值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延长完善产业链,拓展上下游产业配套,实现集群发展。

(三)着力营造优美环境。按照节约集约发展、多规融合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区块的环境优势和存量资源,合理规划产业、生活、生态等空间布局。开展河湖水系、绿化、环境等保护、整治和建设,保护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森林植被、动物栖息地等自然景观。开展旧镇区有机更新,逐步改善旧镇区生产、生活环境。推进镇容镇貌综合治理,重点治理镇区出入口、车站广场、交易市场、占道经营、沟渠水塘、环境卫生、垃圾污水等。有条件的小镇按照不低于4A级景区标准规划建设特色旅游景区

(四)彰显传统特色文化。充分挖掘、整理、记录地方传统文化,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遗存,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充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独特的地方文化标识。制定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等保护措施。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完善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民居名录,建立健全保护和监管机制。加强规划管理,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开展房屋、店铺及院落风貌整治,建筑彰显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塑造小镇典型风貌。

(五)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特色小镇建设水平,统筹实施市政公用设施改造,加快完善道路、供水、供电、供气、广播电视、排水、防洪、农贸市场、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公共交通、通信网络等设施。全面收集生活污水并达标排放,生活垃圾百分之百无害化处理,道路交通停车设施完善便捷,防洪、排涝、消防等各类防灾设施符合标准。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教育、医疗、文化、商业等公共服务覆盖农村地区,服务质量较高。利用小城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整体带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六)激发体制机制创新。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鼓励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和市民积极参与特色小镇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创新规划建设管理方式,试点“多规合一”,促进公共服务覆盖农村、产业发展合理布局、经济要素有序流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镇村功能融合。建立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机制,健全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自愿有偿流转和退出机制。探索利用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资金,支持特色小镇内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开展产品研发和创新,支持企业研发成果转化。

特色小镇政策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5013601266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