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建设大健康产业协同创新区实施方案

2021-10-26 15:50:47 健康地产规划

1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大健康产业协同创新区,助推“一区一枢纽两中心”建设,结合高铁片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规划,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和区委五届九次全会部署,坚持以人才资源为核心要素,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源泉,以提升产业能级为主攻方向,以产业引领、产学研医协同、产城景融合、职住平衡为基本特征,汇聚协同创新资源,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强化创新、产业、生活生态“三个协同”,构建协同创新生态,为建设“一区一枢纽两中心”提供强大动力。

(二)空间布局

大健康产业协同创新区主要位于高铁片区,拟规划范围约3.6平方公里(示意图附后),以三峡国际健康城为核心,构建“三区”联动发展的泛协同创新格局。

产学研医协同发展核心区(A区):范围涵盖麻柳村、抗建村和茅谷社区,北至周家坝变电站,南至何家岩污水处理厂,东至都历山,西至食品药品检验所,约1.6平方公里。以三峡医学中心为核心,三峡卫生健康学校、大健康产业园、食品药品检验所等为支撑,重点布局医学(药)研究、医疗、康复、教育培训、健康管理等产业。

创新人才与健康产业孵化集聚区(B区):主要位于周家坝街道天子湖社区,以高铁大道为界,东起塘坊大道,西侧南侧以滩灯河大桥,天子湖公园为界,北侧接高铁北站广场,约1.4平方公里。以三峡启迪孵化器、三峡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为支撑,重点发展招才引智、科企孵化、成果转化等产业服务,打造高品质社区公共空间。

应急救援与生态康养拓展区(C区):位于天城镇万河村及太平社区,南起疾控中心沿万开大道向北约1公里、两侧600米宽范围内,约0.6平方公里。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峡公共卫生应急医院为基础,充分利用长平机械厂旧址,重点布局卫生应急、预防保健、生态康养等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产业。

(三)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三峡医学中心(一二期)、三峡公共卫生应急医院、三峡卫生健康学校、区疾控中心迁建项目建成投用。引育各类科研机构5家、市级及以上科研平台5个、市级科技企业2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新增就业7000人以上达到9000人左右,集聚科技创新人才500人以上,科技成果转化20项。三峡国际健康城初具规模,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大健康产业产值从3千万级跃升至30亿级,成为区域支柱型产业。医疗卫生、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等“领头羊”作用充分发挥,健康服务、生活生产配套功能齐全,“三个协同”创新格局基本形成,打造三峡库区科技创新高地重要支撑极、渝东北领先的创新要素集聚区。

二、重点任务

(一)加强创新协同

1.推动产学研医协同发展。建立产学研医供需对接机制,支持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加快建设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智能等研究中心,设置重庆大学临床(医)学院,加大优势学科前沿技术攻关、应用,鼓励与企业联合组建创新药品、医疗器械示范应用基地和培训中心,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搭建医学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为医疗新技术新产品临床应用提供支持,打造一批医学研究和健康服务业创新中心,形成“示范应用—临床评价—技术创新—辐射推广”的良性循环。深化产教融合,支持三峡医专建设集“产教科研展”功能于一体的双创孵化中心。鼓励国际、国内及在万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联合产业化经验丰富的第三方机构在示范区共建中试基地。(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经济信息委、区卫生健康委、区教委、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三峡医专)

2.培育和引进创新主体。积极承接具有一定实力的区内外医院、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争取更多实验室、研发机构等布局,加快健康产业集聚区建设。围绕大健康产业业态,重点选择生物材料、精准医疗、智慧医疗等热点方向,引育5—10家医疗科技企业,打造一批以健康新业态为优势的知名品牌。(责任单位:渝东新区)

3.打造健康产业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三峡库区道地药材开发利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引领作用,聚焦中药材种植与加工技术、基源鉴定与质量评价、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促进道地药材成果转化、产业化发展。支持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培育建设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医工融合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力争3年时间将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建成市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医工融合”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及成果转化中心。打造三峡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与研发中心、三峡库区环境与人群健康研究中心等优质创新平台。启迪孵化器争创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依托启迪控股优势资源,引进国内外行业知名企业共同组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的“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推动北京雅康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打造医学研大健康产业基地,联合本地医院建立肿瘤医研基地,搭建医学产业孵化中心,吸引一批医疗及生物等科创企业入驻。(责任单位:渝东新区、区科技局、区卫生健康委、三峡医专、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

4.加快人才引育步伐。进一步拓宽引才渠道,创新引才方式,大力引进健康服务领域高精尖人才,提供智力支持。支持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实施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成立博士联盟,争取引进医学领军人物或学科带头人5名、校级人才10名、博士研究生100名。推动医院、企业、研发机构与在万高校人才联合培养,构建“本部基础培养+协同创新区科研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联动医院、研发机构、企业共建大学生实训基地,培养一批健康产业智能人才、技能人才。依托三峡启迪孵化器、三峡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探索推广“创新人才+创新项目”引才方式,以创新项目培养积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注重从高铁新区配建中小学中选拔科创苗子,支持引进签约高校院所毕业生,打造协同创新区“人才蓄水池”。(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人力社保局、区科技局、区教委、区卫生健康委、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等)

(二)加强产业协同

5.打造大健康产业集群。加快核心载体三峡医学中心建设,着力打造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围绕三峡医学中心布局发展集“医、教、养、研、产”结合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打造以核心层、支撑层、衍生层等三大圈层协同发展的大健康产业集群。核心层重点发展现代医疗、康养生态、健康管理、科教研发、人才聚集、应急处置和“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支撑层重点完善医药服务、健康食品、健康教学、居住配套等产业业态;衍生层重点培育文教科创、生态农业、健康产品加工等健康产业。(责任单位:渝东新区、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卫生健康委、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

6.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引导三峡启迪孵化器加强健康产业成果转化,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物理空间、配套设施等服务支持,降低创业者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依托医工融合创新中心,争取成功转化成果4—6项,在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新药研发、医疗仪器设备与设施、智能医学与精准诊疗四个领域打造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链条1—2个。(责任单位:区科技局、渝东新区、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

7.建设生物银行。支持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对接上海芯超生物、重庆芯康生物成立上海张江生物银行三峡分行,开展生物银行、医学检测产品与服务、细胞制备中心、健康管理服务、精准医疗服务等业务,打造生物医学大数据云平台和健康管理云平台。(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

8.建设万州大健康产业园。在产学研医协同发展核心区布局建设万州大健康产业园,规划面积约180亩,通过市场化的资本运营方式,加快打造形成集科研、孵化、实验、转化、应用等一体的健康产业园区。积极争取两江新区支持和帮助,招引企业参与万州大健康产业园开发建设运营。论证建设三峡健康科创园,推动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科研、教学、孵化、实验、转化”等全产业链集聚发展。引导三峡外科医院“全封闭式隔离防护服”生产和研发基地落户园区,扩大产品产能。(责任单位:渝东新区、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

9.加强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与经开区食品医药支柱产业互补发展,发挥协同创新区在产品研发、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企业孵化等引领作用,引导企业到经开区产业园建设生产基地,扩大产业规模,形成优势互补、功能共享的协同发展格局。发挥万达开一体化建设、万开云同城化发展的连接核心优势,依托三峡国际健康城,推动区域大健康产业协同发展,共同培育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康养理疗、医学教育等特色产业,探索构建统一的大健康产品网络交易平台,提供“一站购”和跨区域交易服务等。(责任单位:渝东新区、区经济信息委、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三峡外科医院)

10.提升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能力。持续提升万州食品药品检验所食品、药品、化妆品、保健品等检验检测能力,扩大社会委托检验业务范围,助力协同创新区健康产业发展。(责任单位:万州食品药品检验所)

11.有序发展“健康+”融合产业。鼓励三峡医专依托学科基础和人才优势,谋划建设中医药特色康养中心。依托龙溪河、天子湖、长平机械厂旧址等优质资源,鼓励和引进民间资本发展专业化、高品质的养老、医美、医养结合、临终关怀等健康产业,鼓励在区域内举办体育赛事,发展健步、亲子、垂钓等健身康体项目,丰富居民文化生活。(责任单位:渝东新区、区民政局、区文化旅游委、三峡医专等)

(三)加强生活生态协同

12.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构建内联外畅交通体系,加快打造骨干路网、加密园区内部慢行交通,提升人员通勤可达性、便捷性、舒适性;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精品工程、地标性建筑;推进新基建加快布局,建设5G基站、高速物联网络、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区域小型数据中心等通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一批智能高效的汽车充电桩。(责任单位:渝东新区、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大数据发展局等)

13.构建绿色生态体系。着力提升生态资源价值,推动生态资源向生态产业转化,打造“两化先行示范样板”。加大铁峰山、龙溪河、天子湖公园等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成龙溪河湿地公园,构建山青水秀的城市生态景观体系。推动绿色建筑体系规划,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倡导绿色办公低碳生活。营造浓郁人文气息,按照“一场景一特色一文化”原则,营造通透舒适林荫小道、山城步道、创新廊道,打造因形就势、韵味独特的人文景点。(责任单位:渝东新区、区生态环境局、区住房城乡建委等)

14.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坚持以人的活动为主线,促进协同创新区职住平衡;对标国际国内创新社区,高标准、全覆盖、多层次布局优质公共服务,构建小街区、开放性、高品质的社区公共空间;推进人才安居工程,满足人才多层次居住需求。完善服务业态,打造具有会议中心、影剧院、海洋科普等功能的城市共享中心,具有转化孵化、公共图书馆、重点实验室等设施的产学研共享中心,具有社区中心、生活街区、娱乐健身等功能的生活共享中心,实现“十分钟”科研生活圈、公共服务圈。加快建设绿地·万州城际空间站,建成创新示范引领“未来社区”和“智慧养老·健康社区”。统筹配置高铁片区配建中小学、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社区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责任单位:渝东新区)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工作机制。由渝东新区牵头,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成立专门机构或组建工作专班,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大健康产业协同创新区建设工作。区级有关部门、相关单位要按分工落实具体责任,全力支持、密切配合,切实形成工作合力。

(二)提升建设水平。依托重庆大学、三峡康养论坛等资源平台,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产业培育、体制机制改革等工作提供决策咨询。与第三方专业智库开展合作,提升咨询服务实效。围绕强化专业管理能力,支持适时设立风险投资、孵化运营等公司,提升运营决策效率。

(三)强化政策支持。拓宽投融资渠道,借助各类市场和政策工具保障项目建设需求。落实区级支持科技创新财政金融政策,重点产业项目按“一事一议”确定扶持办法,充分激发创新积极性。大力争取用地指标,有序推进征迁工作,保障健康产业重大项目用地需求。支持人才引育,按“平湖英才”办法支持大健康产业协同创新区引进领军人才,对入选的创新创业示范团队和专家服务团队给予配套经费补助。渝东新区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其他扶持措施,入驻企业或研发机构可同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四)严格监督考核。将推动大健康产业协同创新区建设作为休闲养生型大健康业考核重点内容,严格逗硬考核,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有序推进。细化分解年度工作任务,定期通报工作进展,督促任务执行,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来源: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

健康地产规划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3682461655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