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大迁移全景图:招商引资如何承接?

2018-10-19 13:56:18 园区规划方案

相关报告:转型中的地方产业

东三省:振兴之路。黑龙江的产业结构相对平衡,在动态发展上仍能保持原有优势,吉林和辽宁的支柱产业的优势在迅速消失(辽宁的钢铁和石化、吉林的汽车和建材),高端制造和高端服务也没有发展出来。

环渤海:环京一体化。河北承接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任务,过去三年在基建和地产等大处着墨。山东微微转向了技术密集度相对较高的电子制造。从高科技领域上市公司收入来看,相比北京广东,上海对互联网、生物科技企业的吸引力明显不足。

最强城市群PK:长三角vs珠三角。长三角的优势是产业链的完备,各种产业在长三角都能找到。珠三角的优势是产业链集中在电子信息化产业。长三角类似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珠三角类似美国西海岸旧金山大湾区。

中部五省:正在崛起。中部地区表现出了产业结构同进同退的协同效应:中部地区的汽车制造、电气部件与设备制造、电子元件、食品加工、航空物流与铁路运输整体上升,而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等传统资源型行业的占比整体下降。

中西部经济带:老三线重生。陕西布局航空航天、半导体,四川布局消费电子、物流中心,重庆布局汽车制造、电子制造,云南布局医药、旅游,贵州布局大数据、云计算等电子信息产业。四川、陕西、重庆加速向第三产业转型,云南、贵州除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中药、白酒等产业,也加大了第三产业布局。

能源三省:重装上阵。山西内蒙古新疆三个能源大省的煤炭、钢铁、建材等传统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占比都有所下降,但工业发展半径主要还是以能源为核心的周边行业。

又到了一年一度人口大迁徙的时候,你的家乡在过去三年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产业在崛起,哪些产业在衰落?长三角和珠三角,哪个更有竞争力?北上广深,哪个创新力更强?

我们收集了注册地在中国大陆的16041家上市公司的业务收入数据,这一万六千多家公司包含了在A股(上证、深证、创业、中小)、新三板(股转系统)、港股(联交所)、美股(纳斯达克、纽交所、美交所)、台股(台交所)、其他OTC上市的全部中国企业。

这个办法可以避开统计局陈旧的数据分类方式,与股票投资的行业分类直接对接,而且使用上市公司财报数据可每季度更新,也不用担心地方数据注水的问题。当然,缺点是未上市企业被忽略,可能受发审制度影响,不过这些缺点不会影响结论的方向。

我们将一万六千多家上市公司数据,按照地理和行业进行归纳,带你领略全国各地的产业结构异同,和过去三年各地发生的结构转型。我们自北向南,由东向西,先从东北开始。

一、东三省:振兴之路

图1:东三省行业收入占比(前十)

只谈制造业,东三省的产业结构比较简单。吉林的支柱是汽车(一汽)和建材(亚泰),辽宁的支柱是钢铁(鞍钢、本钢),黑龙江的支柱是电气(哈电)、制药(哈药)、汽配(哈飞)、航空(哈飞)。整体上,东三省以重资产重工业为主,黑龙江的工业结构更加多元化,这和建国之初黑龙江作为“共和国之子”的定位有关。

图2:东三省行业收入占比提升排名(前五&后五)

过去三年(2014-16),东三省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吉林的建筑工程占比有所提升(中钢国际),传统优势行业汽车制造和建材占比萎缩。辽宁,除去注册地在沈阳的新疆汽车经销商——广汇汽车,仅有化纤和物流有小幅扩张,传统的钢铁、电力、石化都在辽宁省内收缩。黑龙江,传统的汽配和电气设备的占比进一步提升,工业机械、农产品、西药收缩。

前段时间,关于东北振兴的话题又被雪乡和亚布力炒火了,微博上随便一搜,就是这样:

图3:微博关于东北经济的评论

东三省到底该如何转型,见仁见智,我们以后再说。但上述数据反映的事实是:黑龙江的产业结构相对平衡,在动态发展上仍能保持原有优势,吉林和辽宁的支柱产业的优势在迅速消失(辽宁的钢铁和石化、吉林的汽车和建材),高端制造和高端服务也没有发展出来。

二、环渤海(京津冀鲁):环京一体化

图4:环渤海地区行业收入占比(前十)

北京,首都,有全国最多的总部,中字头企业贡献了全北京上市公司的一半以上收入。北京的总部经济实在太强大,以至于拥有百度、网易、新浪、搜狐和各大互联网企业的北京,互联网软件与服务在其产业结构中排不进前十(注;本文统计了全球各地交易所上市的所有中国企业)。除了总部经济,北京的支柱就是金融,银行保险占了全北京上市公司收入的近四分之一。

河北的支柱是钢铁(河北钢铁集团)、汽车制造(长城汽车)、房地产。天津的支柱是海运、汽车零售、房地产、贸易、油服,这是典型的港口经济。除了中药和一点半导体产业外,天津的制造业占比极低,这点和北京一样,以服务业为主。

山东是真正的制造大省,前十大行业全部是制造业,这在全国都很罕见。山东的支柱是家电(海尔、九阳)、工程机械与重卡(潍柴动力、中国重汽)、金属冶炼(山东宏桥、山东魏桥、山东黄金)、化工(基础化工、农用化工),5-10名还有造纸化肥煤炭。山东的工业基础深厚,结构多元化,重工业(机械重卡、电解铝、化工)和轻工业(家电、造纸)兼得。不过山东主要产业的技术密集度都不高,新经济和轻资产服务业的占比很低,这给山东经济的转型升级增加了难度。

图5:全国家电企业,山东占三成,广东占五成

图6:环渤海地区行业收入占比提升排名(前十)

过去三年(2014-16),北京占比提升最快的是建筑工程、互联网、金融,下降最快的是能源、贸易,这个上下变动浓缩了中国经济结构在过去三年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河北上升最快的是建筑工程、房地产,京津冀一体化显著带动了河北的基建和地产投资需求。受到供给侧改革和环保限产的约束,河北的钢铁煤炭收入都下降了很多。而擅长制造SUV的河北汽车制造企业——长城汽车,迎合了中国家庭消费升级的口味,过去三年的收入占比也有明显提升。

天津仍然是港口经济,只是贸易收入的结构有些改变,除此之外,制药和药品零售的占比有小幅提升。山东的制造业结构发生一定转型,技术密集度相对较高的电子元件、电脑硬件的占比有所提升,传统的建材、纺织、煤炭、钢铁的收入占比下降。

综合来看,环渤海地区的分工协作明确,北京天津以服务业为主,河北山东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产业结构转型上,河北山东都降低了钢铁煤炭建材等高能耗重排放工业的比重。河北承接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任务,过去三年在基建和地产等大处着墨。山东则微微转向了技术密集度相对较高的电子制造,但占比微乎其微。

另外,北上广深的创新力经常被拿来作比较。我们比较三个高科技领域的上市公司收入:互联网、网上零售、生物科技,结果都是北京>广东>上海,而且相互之间差距明显。当然,用上市公司的收入来衡量创新力不是最好的办法,但至少这个结果说明的问题是——上海对高科技企业的吸引力明显不足。

图7:互联网领域,北京加广东占四分之三,上海差距明显

图8:网上零售领域,北京占全国半壁江山,浙江广东分走四成,上海占比很小

图9:生物科技领域,北京占23%,广东占13%,上海占10%

三、最强城市群PK:长三角vs珠三角

图10:长三角、珠三角行业收入占比(前十)

珠三角(广东)是中国制造的核心,也是房地产龙头最扎堆的地区。广东的支柱是房地产(万保招金恒碧富)、保险(平安)、家电(美的、格力、海信科龙)、通信设备、电子元件。综合来看,重工业在广东的占比很低,经济结构以电子电器制造和地产金融服务为主。

长三角地区(江浙沪),浙江的支柱是贸易(物产中大)、互联网(阿里)、汽配(超威动力、均胜电子、宁波华翔、万向)、房地产(绿城)。江苏的支柱是电子零售(苏宁)、贸易(远大控股)、半导体(阿特斯太阳能)、电气设备(宝胜股份、国电南瑞)。上海的工业支柱只剩下汽车制造(上汽),传统的船舶钢铁等占比都不高,产业结构以房地产(绿地)、金融、健康、电信服务等第三产业为主。

图11:长三角、珠三角行业收入占比提升排名(前十)

过去三年,广东占比上升最快的行业是房地产、保险、互联网,下降最快的是家电。长三角地区上升最快的是贸易、互联网、房地产,下降的是建筑工程、机械、钢铁等重资产传统行业。综合来看,珠三角(广东)由制造业向多元服务业转型的特征明显。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的产业链完备,依托沿海优势,发展贸易、精密制造(电子设备、电子元件、通信设备、半导体)、汽车制造等多元产业,同时诞生了阿里苏宁等线上线下的零售巨头。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承担了长三角地区发展金融、地产、健康、电信等高端服务业的功能。

比较珠三角(广东)和长三角(江浙沪)的竞争力一直是微博和知乎上经久不衰的话题,说实话这么比有点不公平,珠三角只有一个广东,长三角有两个省一个直辖市,有点三英战吕布的意思。如果比较珠长三角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确实难解难分。在工业机械领域,长三角是珠三角的两倍。在半导体生产领域,长三角是珠三角的五倍。但在半导体设备、电子元件、通信设备领域,珠三角对长三角有绝对优势。而在其他传统领域,比如石炼、化工化纤、纺织等,长三角也具有全面优势。

所以,长三角的优势是产业链的完备,重工、轻工、资源型、技术型、传统、新兴,各种产业在长三角都能找到。珠三角的优势是产业链集中在电子、通信、半导体等电子信息化产业。把产业分布类比美国的话,长三角类似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珠三角类似美国西海岸旧金山大湾区。

图12:全国工业机械企业,珠三角占两成,长三角占四成

图13:全国半导体生产企业,珠三角占一成,长三角占五成

图14:全国半导体设备企业,珠三角占五成,长三角占两成

图15:全国电子元件企业,珠三角占四成,长三角占两成

图16:全国通信设备企业,珠三角占五成,长三角占两成

园区规划方案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3682461655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