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及典型案例分析

2018-06-05 14:23:25 现代农业规划

四、城郊集约型模式

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典型案例:天津大寺镇王村

天津大寺镇王村

天津市西青区大寺王村镇北邻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邻天津微电子城。该村距天津港10公里,距天津国际机场15公里,距市中心15公里,交通四通八达。全村580户,人口1862人,占有土地4000余亩。

王村是天津东南方新农村发展的一颗耀眼的明星。王村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示范村", 2012年,荣获"美丽乡村"称号。王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城市化。村里生活环境和谐有序,基础设施完善,家家户户住进新楼房,电脑、电话、汽车走进农家,村民过着"干有所为,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病有所医"其乐融融的城市化生活。

十几年前,王村90%的村民仍然住着低矮潮湿的危陋平房,单调、简陋、陈旧、窘迫、拥塞是绝大多数王村人的居住状况。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彻底解决村民的住房问题,村领导制定了5年村庄建设规划,推倒全村危陋平房,建成公寓和别墅,让全体村民住上了新楼房。此外,为了实现农村城市化,使百姓生活在舒适、整洁、文明、优美的环境中,村领导组织制定了彻底改造村内生活环境的规划,并筹措资金,组织力量先后完成了许多工程、项目的改造和提升,村庄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王村在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商业街,开发建设峰山菜市场、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还先后建成了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音乐喷泉健身广场、2400平方米的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1000多平方米的村民文体活动中心,室内网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拉丁舞排练场、农民书屋、村民学校、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舞蹈排练厅、棋牌室样样俱全,全部按照最高标准建设,设施完善,而且所有场馆都不对外营业,全部作为百姓的福利,让乡亲们无偿使用。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极大方便了村民生活。

五、文化传承型模式

主要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

典型案例: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

平乐村地处汉魏故城遗址,文化积淀深厚,因公元62年东汉明帝为迎接大汉图腾筑"平乐观"而得名。该村以农民牡丹画而闻名全国,农民画家已发展到800多人。"一幅画、一亩粮、小牡丹、大产业",这是流传在河南省孟津县平乐村村民口中的一句新民谣。近年来,平乐村按照"有名气、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础"的"四有"标准,以牡丹画产业发展为龙头,扩大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依靠文化传承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

千百年来,平乐村民有着崇尚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追求高雅的精神文化生活,从事书画艺术的人越来越多。随着牡丹花会的举办和旅游业的日益繁荣,与洛阳有着深厚历史渊源而又雍容华贵的牡丹成为洛阳的重要文化符号。游人在观赏洛阳牡丹的同时,喜欢购买寓意富贵吉祥的牡丹画作留念,从事书画艺术的平乐村民开始将创作主题集中到牡丹。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平乐农民画家们的牡丹画作品远销西安、上海、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多次参加各种展览并获奖。2007年4月,平乐村农民牡丹画家自愿组建洛阳平乐牡丹书画院,精选120余幅作品在洛阳市美术馆隆重举办了农民书画展,展示了平乐牡丹画创作的规模和水平。

"小牡丹画出大产业"。如今的平乐,已拥有国家、省市画协、美协会员20多名,牡丹画专业户100多个,牡丹绘画爱好者300余人,年创作生产牡丹画8万幅,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2007年,平乐村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特色文化产业村"荣誉称号,平乐镇被文化部、民政部命名为"文化艺术之乡"。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先后两次就平乐牡丹画产业发展作出批示。

六、渔业开发型模式

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

典型案例:甘肃天水市武山县

甘肃天水市武山县

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端的渭河上游。目前,该县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10%。2012年末,全县养鱼水面达464亩,其中冷水鱼12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00吨,其中冷水鱼超过40吨,渔业总产值达770余万元。

近几年,旅游市场火热,武山县紧抓机遇,结合实际,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休闲渔业是对渔业生产的补充,是对渔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实现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该县盘古村的发展前景比较好,该村400余亩河滩渗水地充分利用后采取"台田养鱼"模式进行开发池中养鱼、台田种草种树,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开辟成具有水乡特色的以生产商品鱼为主,将来要建设成休闲式生态渔家乐。2008年秋,该县龙台董庄村冷水鱼养殖户按照旅游要素,加大休闲农业开发建设的力度,以渔业生产为主题,以区域文化为内涵,以景观为依托,结合本地特点,打造功能齐全的休闲农业示范景区。其中,君义山庄等渔业养殖户进行了改造提升,积极推出"住在渔家、玩在渔家、吃在渔家"的"渔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已成为武山"农家乐"示范基地。近年来,武山县试验推广鲑鳟鱼为主的冷水鱼品种,培育发展休闲渔业,全县渔业产业实现了从粗放到精养、从单一的养卖到提供垂钓、餐饮、休闲观光等综合服务方式的巨大转变,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盘古村的"渔家乐",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发展垂钓运动带来的垂钓,经济收入可观,效益比原先高出一倍以上。现武山"渔家乐"成为了天水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带动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武山县积极研发引进渔业养殖新技术,其中"河流养殖冷水鱼技术试验"的成功极大地拓展了养鱼空间,也为该县渔业找到了确实可行之路。大南河西河、榜沙河上游有生产上千吨冷水鱼的水资源潜力,养殖技术已达到自繁自育的水平。武山县有河谷滩涂地、渗水地、薄田等宜渔土地5000余亩,适宜于集中连片发展常规鱼养殖,"台田养鱼"、"塑料薄膜防渗"等渔业实用技术的试验示范为常规鱼养殖奠定了技术支撑。龙台乡董庄村冷水鱼养殖开发小区、温泉乡"福源生态农庄"、鸳鸯镇盘古村养鱼小区依托周边山水风光、人文景观、人脉资源,发挥自身环境优美、产品绿色环保的优点,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观光垂钓、农家餐饮等服务,延长了渔业产业链,经济效益翻倍提高,成为渔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典型。

七、草原牧场型模式

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典型案例:内蒙古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道海嘎查

内蒙古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道海嘎查

道海嘎查是太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典型。道海嘎查的主要就是草原,因此,对草原牧区来讲,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道海嘎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促进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发展特色家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独具草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发展模式。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太旗把农牧区发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作为中心工作,依托自然资源、区位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农牧产业特色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养殖业方面积极推广标准化养殖,引导农牧民转变发展方式,逐步由家庭"作坊式"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转变。通过项目扶持鼓励和支持农牧民发展"小三养"及特种养殖业。实施优惠政策,每年为养殖户建设标准化棚圈3000多平米,各苏木乡镇为养殖户无偿划拨土地、并给养殖区通路、通水、通电和平整场地。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扶持资金,配套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大力发展特种养殖生产基地。目前,全旗建成标准化奶牛养殖场26处,肉牛养殖场22处,奶牛和优质肉牛存栏分别达到4.3万和3.97万头, "小三养"和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47家,养殖基地48处。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农牧民走合作发展之路,加大政策扶持、项目倾斜力度,就重点农牧业建设项目优先安排有条件的合作社实施,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全方位管理服务。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工作,苏木乡镇积极培育先进示范社,全旗每年对10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示范社进行表彰奖励。创新运作模式,提高经济效益,各类农牧民合作社已发展到587家。注册总资金达4亿多亿元,覆盖全旗140个嘎查村,9000多农牧户。

现代农业规划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5013601266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