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让西安人脸上有光,西安的白鹿原也因《白鹿原》而远近闻名。
近年来,在白鹿原上,民俗文化景区扎堆开。尤其以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为代表,其在经历了开业初期的人潮涌动、争抢摊位之后,从去年春季开始景区人流就出现下降,近期景区客流更是大幅度锐减。新鲜劲过去之后,白鹿的生气却没能招来更多人。
民俗村大量店铺关门
张贴“空铺”再次招商
在蓝田县县城附近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里,大量商铺已经关门,门上贴着“空铺”。但房间遗留的招牌、废弃灶具物料等显示出不久前还开门营业过。绝大部分商铺关门,而巷道里也几乎空无一人。
还在坚持营业的少量店铺,被集中在中间平台的巷道里营业。这里的游客三三两两,与去年鼎盛时人流如织相比,可谓冰火两重天。
不少商户介绍,民俗村刚开始营业的第一年,确实游客多,生意火爆,当时商铺甚至“一铺难求”。有些人甚至加价好几万元从原来的商户手里买铺。而现在绝大部分都无人问津。“烂在手上了!”商户介绍说,“这还是周末,如果是周一到周五,几乎没有人。我平时就不开门,只有周末来开两天门,也卖不了多少钱,赔本生意。”
2016年5月,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试营业。 然而只过了一年半后,为何商铺纷纷关门,游客数量锐减?
民俗村里“民俗”少
体验项目只有吃吃吃
据公开资料显示,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占地约600亩,由陕西渭水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出资建设,总投资2亿元,是一个集生态农业观光、民俗文化体验、农事活动体验及乡村精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项目。
在民俗文化村景区里,架子车、石碾盘、织布机……偶尔可见一些摆放的“老物件”,但数量稀少,被淹没在浓郁的现代商业氛围中。显然,目前,白鹿原民俗村对传统民宿文化的传承整体上处于成品展示阶段。
漫步在民俗文化村景区,看到最多的是各种小吃店。除了蓝田本地特色小吃外,更多的小吃、特产来自全国甚至全球各地,比如有:披萨、叉烧排骨、云南苦荞片、兰州拉面、重庆小面等。游客在此一吃完饭就走,留不住人,缺乏互动和参与。
据一位从事文旅产业运营策划的朋友介绍,除了袁家村发展势头不错,西安周边的民俗景点经营萧条,有的是硬撑着在经营,如果不及时调整和转型,完全有可能出现关门的局面。
他分析,游客稀少的核心原因是民俗村、旅游古镇等供应量太大,供过于求,几乎都是复制袁家村,而且只是复制了餐饮街。各种餐饮街格局都差不多,业态单一容易让人审美疲劳。而消费者以西安游客为主,虽然有外省旅游团但数量很少。根源是前期缺乏足够的经营策划,中期缺乏更新升级和市场调研。
急功近利瓜分“白鹿原”
一味模仿大同小异
现实中的民俗景点似乎只有吃吃吃了,而这并非建设者的本意。
近两年,在白鹿原上,主打关中民俗概念的类似景区扎堆开张迎客。比较知名的有三家景区:2016年5月,白鹿原民俗村试营业。2016年7月,白鹿原影视城试营业。2017年4月,白鹿仓景区又在白鹿原上诞生了。
白鹿原影视城相对来说规模大,和其它两家有一定的差异性,“卖小吃”不属于其主营业务。而白鹿原民俗村和白鹿仓主打的都是白鹿原传统文化,景区都以“白鹿原”为主要包装看点,其中许多景点如“白鹿村”、“小娥”、“黑娃”等基本雷同,主营业务都是“卖小吃”。
“白鹿原神秘而厚重,我们不想将它的历史文化镶在框里、挂在墙上,而是让人们不仅看得见,还摸得着、感受得到。”民俗村项目的发起人、陕西渭水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安可全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白鹿原上的各家景区不可避免地竞争客源,急功近利地瓜分着“白鹿原”这个资源。各景区投入数亿元建造,经营回本任务重,重压之下,难免变样,真正的民俗配套不齐全,商铺招商困难,就容易来之不拒,结果就是各地小吃的大杂烩。
有业内人士分析,近年来关中新建、改建的许多“古镇、民俗村”之类人造景区,一味模仿大同小异,如“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由于旅游需要又建设了应景的仿古建筑,一拆一建失去的不仅是有形的建筑,还失去了和建筑互通互溶的DNA和灵魂,难怪这些“道具”一般的项目,开业时火了一下,而最终还是悄然熄火。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