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绿色生态产业规划全文

2018-05-29 11:43:59 产业规划方案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军民融合等绿色生态产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绿色发展崛起,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协调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建立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坚决守住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红线。统筹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决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增长,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坚持创新驱动,动能转换。发挥创新对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主推作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和供给。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协同融合,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循环利用,绿色转型。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重点,按照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产业大循环的要求,把循环发展作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基本途径,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加快循环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注重加强规划指导,强化政策引导,放宽市场准入,凝聚各方共识,引领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顺应产业发展趋势,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生态产业体系建设的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

坚持示范引领,整体推进。以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为突破口,选择优势地区和重点行业,建设一批绿色生态示范产业园,实施一批绿色生态示范重大工程,引领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高端化转型发展,整体推进生态产业体系建设。

三、发展布局

围绕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突出区域特色、优化空间布局,推动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建设中部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区、河西走廊和陇东南绿色生态产业经济带,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中部地区。围绕兰州新区、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整合聚集创新要素,加大科技创新支撑,培育壮大节能环保、先进制造、中医中药、数据信息、通道物流等重点产业,大力发展马铃薯、高原夏菜、草食畜牧等特色农业,加快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清洁化改造,强化黄河流域甘肃段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打造以兰白城市群为重点,城乡一体化的中部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区,引领全省绿色发展。

河西地区。以构建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屏障为重点,加快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坚持节约优先、以水定产,大力发展节水型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戈壁农业和以核能循环利用为主的军民融合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进有色冶金等传统行业绿色化改造,建设河西走廊干旱区绿色生态产业经济带,促进绿色转型升级。

陇东南地区。以加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重点,强化生态环境监测和科学技术支撑,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防治、流域综合治理和防灾减灾,提高能源清洁利用水平,发展壮大先进制造、文化旅游及保健养生等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绿色化水平,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设陇东南开放型绿色生态产业区域合作经济带,推动绿色富民强县。

四、主要目标

到2020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到2025年,生态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清洁生产、高效生产、低碳生产占主导地位,为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经过5-8年的发展,清洁生产产业初具规模,传统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和质量效益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中医中药、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军民融合、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循环农业优势彰显、打响绿色生态品牌,建成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构建市场潜能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生态产业体系,绿色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形成绿色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统筹协调的发展格局。

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模进一步壮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节能环保产业产值2020年达到1000亿元,2025年达到2000亿元。清洁生产、高效生产、低碳生产的产业发展特征更加明显,基本建成协调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绿色生态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提高,建成一批生态产业示范工程和示范园区,生态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资源能源利用更加高效绿色。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约能源、主要污染物减排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约束性指标,能源、水资源、土地总量和强度“双控”成效明显。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0%,一般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资源能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20年,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重点区域治理成效显著,整体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2%以上,境内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92.1%以上。到2025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指标

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

第三章 加快绿色生态产业发展

以培育支柱产业为目标,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积极融入和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大局,抢占文化、通道、技术、信息“制高点”,重点发展文化旅游、通道物流、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数据信息、军民融合等产业,着力发展清洁生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先进制造等产业,实施十大重点工程,积极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促进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挑起大梁”,走具有甘肃特色的高质量绿色发展道路,实现绿色发展崛起。

一、加快培育节能环保产业

围绕高耗能、高污染工业领域和区域综合环境治理,加快推进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和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加大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加强技术装备应用推广,强化服务体系支撑,提高节能环保产业优势领域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技术含量高、市场潜能大、特色突出、功能完备的产业体系。

强化关键技术研发。建立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在节约能源、大气治理、污水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在余热余压利用、脱硫脱硝、环境监测监控、稀贵金属提取利用、电子废弃物处理、有机废水处理等领域开发一批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装备和产品,推动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行业关键技术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应用,提高我省传统优势产业的节能环保水平,推动形成新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新优势。

加强装备和技术推广。发挥兰州新区甘肃省节能环保产业园等节能环保产业基地的集聚作用,通过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带动战略,配套建设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高装备和技术的成套化生产能力。重点培育节能节水、污染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行业骨干企业先行发展,提高技术整合能力,优化装备和技术的集成化水平。全面拓展装备和技术的应用面,在电力、有色、冶金、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载能、高排放产业领域,加大先进装备和技术应用力度,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以废旧产品再利用为主的再制造产业,建设西部地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区域性集散交易中心。加快兰州经济开发区红古园区“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在全省打造一批产品技术先进、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配套体系健全的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大力推广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加强对可循环利用绿色材料的研究应用。积极构建和完善镍钴等有色冶金材料高值利用、尾矿尾渣综合利用、餐厨垃圾收运处理、沼气综合利用等产业链,形成骨干企业突出、产业链条完整、横向关联配套、纵向延伸拓展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架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引导大型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鼓励大型重点用能、排放单位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开展节能环保服务。大力发展合同能源、合同节水管理、能源监测和能效测试、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服务、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服务、生态环境修复、绿色产品认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节能环保服务业,加快推进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逐步提高节能环保服务业比重,不断优化节能环保产业结构。

专栏1 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工程

1.节能技术和装备。重点发展高效锅炉窑炉技术与装备研发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千万吨级煤粉生产、加工、配送为一体的高效锅炉制造基地;推动电机节能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建设国家级高效节能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产业化基地;加快高效蓄热、换热及冷却技术装备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应用,加快高效节能照明产品设计研发与规模化生产。

2.环保技术和装备。重点推进烟气综合处理一体化、高压静电除尘器、扬尘治理设备、垃圾无害化处置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等技术及装备、产品开发应用。引进一批在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危险废物与土壤污染治理环境监测仪器和自动监控装置生产等方面具有较高技术装备水平和较强产业竞争力的企业,提升装备产业技术水平和发展规模。

3.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打造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循环经济产业链和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及废旧设备回收利用产业链,建成天水再制造生产基地。发挥金川神雾、白银有色等重点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提升硅微粉、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尾渣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重点推进农林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加快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全面开展标准化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和改造,建成一批功能明确、管理规范、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显著的再生资源市场。

4.节能提标改造。实施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锅炉(窑炉)改造、节约和替代石油等重点用能单位综合能效提升项目,推广工业低品位余热暖民工程、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合同能源管理推进、城镇化节能升级改造等节能重点工程。

5.绿色建筑行动。推动新建公共建筑、新建棚户区改造工程(镇除外)、新建10万平米及以上的住宅小区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商业房地产开发等建设项目积极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在建造阶段推广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推广钢结构装配式建筑。

产业规划方案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5013601266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