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优化升级先进制造产业
围绕实施“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和“互联网+制造”行动计划为主线,大力发展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绿色新兴产业,分类实施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促进传统制造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提升先进制造产业发展水平,逐步形成绿色、智能、协同制造为特征的先进制造模式。
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依托我省原材料产业基础和优势,围绕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石化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突破新材料规模化制备的成套技术,加大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应用,强化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延伸拓展产业链,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端结构材料、电池材料等绿色低碳新材料,加大对可循环利用新型绿色建材的开发研究,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结合“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和“互联网+协同制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工业云平台建设,发展云制造、云设计等制造业新模式,促进工业物联网应用,强化工业大数据集成应用,提高信息化综合服务能力。支持创建智能工厂,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聚焦资源共享协同,满足个性需求,发展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制造。推动智能制造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着力提升石化装备、新能源装备、电工电器、数控机床、农业机械的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集成电路、重离子加速器等先进装备制造业,提高装备制造业系统集成和配套能力,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加快预防用疫苗、治疗用生物制品、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和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关键技术研发,开发具有重大临床需求的创新药物和生物制品,积极发展新型疫苗、血液制品、基因工程药物、治疗用生物制品等生物制品;依托畜牧资源优势,加大动物类生物制药原料药提取技术研发,推动药物创新和高端制剂开发,推动试剂原料和中间体产业化。积极研发新型诊断试剂盒、快速检测试剂盒、生物芯片等体外生物诊断检测新产品,发展医用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各类新型骨科替代及修复材料等生物医学材料,推进植介入材料及制品研发和产业化。
专栏10 先进制造产业升级工程
1.绿色低碳新材料。发展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镍钴新材料、铜基电工材料、高端电镀材料、贵金属粉体材料以及贵金属催化剂等系列产品。拓展稀土新材料应用领域,促进稀土加工分离材料向高端产品延伸。开发结构性、功能性新型钢材、轻质高强度合金材料。发展高强型碳纤维原丝及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拓展碳纤维在航天航空、军工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发展绿色镀膜新材料、新型核辐照材料、石墨烯、高性能炭/石墨材料等新型材料。发展节能、节材、轻量化、高品质新型绿色建材产品。
2.石油化工装备。大力开展高端智能、石化通用装备通用控制软件平台等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加快研发自主品牌加氢反应器、螺纹锁紧环换热器、隔膜换热器、多股流绕管式换热器、乙烯裂解炉、在线分析仪表、高压泵液力端高压流体元件、分段压裂用可溶球、伽马相分率传感器、油田数据智能采集计算机等关键设备,提升关键部件的质量稳定性和批量生产能力。
3.新能源装备。提高风电、光伏光热发电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建设酒嘉、金武风电智能化整机成套设备产业化基地,形成智能化风电整机成套设备研发制造体系。加快推进光伏电源组件项目建设,发展高性能太阳能选择性吸收真空镀膜、太阳能集热系统,形成太阳能发电设备完整产业链。
4.电工电器装备。重点发展智能高中低压电器元件、高中低压开关设备、大型传动装置用高效节能调速系统、电气传动控制设备及自动化装置、大功率变流器和智能化控制器等电工电器产品和成套设备,开发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电动汽车领域智能配电用电设备。
5.集成电路产业。以天水华天、天光、华洋等企业为重点,加大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和元器件工艺技术研发,提升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制造、新型功率器件和集成电路封装测试能力,延伸发展集成电路专用封测设备模具、高端引线框架、半导体封装材料等配套产品,打造西部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基地。
6.高档数控机床。重点发展大中型智能专用数控精密机床,鼓励开发推广柔性加工单元、柔性制造系统,大力发展大型、精密、智能、高速数控锻压机床和重型、超重型智能数控锻压机床以及自动剪切等装备,开发复合加工机床及自动生产线,加快形成天水数控机床产业聚集区。
7.现代农机装备。发展种子机械、大型耕作机械和高效节水灌溉装备,扩大种子精选机、包衣机械、烘干设备生产,加快发展大型高效耕作机械、收获机械、排灌机械、大规模设施农业装备,提升大马力拖拉机、多功能联合收获机、现代农具等先进农机具制造技术水平,逐步降低高端产品进口依赖程度,提高农机产品开发和制造水平。
8.生物医药。依托兰州生物所、中农威特、中牧兰州所等龙头企业,促进本地传统优势产品的研发升级,加快人用疫苗升级换代,推动新型疫苗(包括治疗性疫苗)研发及产业化。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建设,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入驻。加快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加快诊断用生物试剂研发及产业化。
9.重离子技术应用。启动建设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新区大科学装置示范园、中科院科近泰基医用重离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重离子束辐照应用与成果转化项目等重点项目,加快兰州重离子医用加速器产业化及应用示范基地、武威重离子治疗示范中心建设,打造国家级重离子技术研发产业孵化园,辐射带动重离子相关产业发展。
第四章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切实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坚决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环境需要为根本目标,站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政治高度,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深刻汲取甘肃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教训,抓好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快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坚决完成生态环境保护这项基础性、底线性任务,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一、优化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布局
认真落实《甘肃省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十三五”实施意见》,构建河西祁连山内陆河、南部秦巴山地区长江上游、甘南高原地区黄河上游、陇东陇中地区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和中部沿黄河地区生态走廊等“四屏一廊”生态布局,努力打造生态安全大屏障。实施分区域综合治理,河西内陆河地区重点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对冰川、湿地、森林、草原进行抢救性保护,全面保护戈壁沙漠,建设沙化防治及沙产业示范区。南部秦巴山地区加强水土保持和山洪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加大森林、湿地、河湖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力度。甘南高原地区以水源涵养、草原治理、河湖和湿地保护为重点,加大草原、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力度。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及地质灾害防治,保护和修复森林、草原、农田等生态系统,实施革命老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中部沿黄河地区以水土流失防治和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护林带建设和大气污染治理。
二、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
全面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两江一水”区域综合治理规划、定西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等重大生态规划。加快祁连山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实施保护区矿业权、水电设施、草原生态、旅游设施、交通基础设施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完善祁连山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切实保护好河西走廊的“生命线”和“母亲山”。推进黑河、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实施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敦煌生态环境治理,积极推进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董志塬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工程,实施甘肃东部百万亩土地整治、泾(河)渭(河)元城(河)流域建设。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清理整治全省各类自然保护区,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推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及各类自然保护区建设、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促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良性发展,主动适应和积极应对,实现有序休养生息。加快祁连山、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将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先行区域、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域以及生态系统修复样板区域,将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域、生态价值实现先行区域以及世界生态教育展示样板区域。按照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业权分类退出办法,通过注销、扣除、补偿等方式退出矿业权,抓好窑街煤电集团天祝煤业有限公司“扣除式”退出方案实施。推进生态环境监测和地理测绘,准确采集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建立生态大数据平台。统筹推进生态建设与精准扶贫,加大产业、教育、光伏、就业促进等扶贫开发力度,实施精准扶贫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新举措,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围绕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有序推进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落实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全面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清晰界定全省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守资源消耗上限和环境质量底线。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广疏勒河流域水权试点经验,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体系,加快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探索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开展祁连山生态补偿标准体系、生态补偿资金渠道和建立利益双方责权相配套政策框架试点工作,用足用好财政部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政策,鼓励生态损益双方自主协商补偿方式,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支持力度。严格土地及耕地、水、草原、湿地、矿产等资源管理,严格落实能耗、水耗、土地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探索推行“公安+环保”相结合模式,在重点保护区实行“管委会”管理机制,全面推行5级“河长制”,适应统筹解决跨区域、跨领域、跨部门环境问题新要求。
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质量
全面开展全省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行动,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突破行动,落实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及处理体系。完善污水处理体系,大力整治和美化市容村貌,不断增强全民环保意识,提升城乡社会文明程度。推进全省海绵城市建设,推广应用白银市地下综合管廊国家试点城市建设运营经验模式。落实国家关于限塑相关规定,积极消除“白色污染”。推动农村改水改厕等工作,实施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加强畜禽养殖配套设施建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建成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严格执行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和考核,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完成全省范围内燃煤锅炉淘汰整治清零任务,着力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推动油品配套升级,开展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控制。持续加强工业企业环境监管,有序推进城市主城区重污染企业环保搬迁,推进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全面完成污水处理厂运营达标,通过实施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不断加大“好水”保护和“劣水”治理力度,巩固改善重点区域水生态环境。有序开展水源地规范化建设,2020年前,地级城市建成第二水源或备用水源。加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以白银、陇南等重点防控区域为重点,推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开展典型受污染农用地、污染地块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第五章 创新政策供给,强化措施保障
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强化绿色金融和政策支持,严格督查考核,突出示范引领,积极营造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完善法规制度体系
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形成多领域、宽层次、较完备的法制支撑和制度体系。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强化主体功能区定位,强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全面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研究建立矿产资源国家权益金制度,加快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补偿”的原则,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多元化补偿机制,探索政府购买生态产品及其服务,鼓励生态损益双方自主协商补偿方式,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建立转移支付资金安排与绩效考核挂钩分配制度。
二、建立工作推进机制
充分认识新时代构建全省生态产业体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把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进绿色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专业化能力和本领。坚持专项督查和审计相结合,“督企”和“督政”相结合,抓常抓细抓长相结合,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各市州政府要切实履行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主体责任,按时完成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组织实施好绿色生态产业重大建设项目。省直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强化责任担当,主动作为,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分解规划任务,按年度列出工作计划,整合本部门资金支持本行业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并负责指导推动市州实施。
三、强化绿色金融支撑
充分发挥金融在生态产业发展中的引导及支撑保障作用。大力支持金融机构绿色化发展,稳步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推广。规范和支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建设,统筹设立各类绿色发展基金,引导和鼓励发行绿色债券,扩大绿色保险覆盖面,支持绿色企业上市挂牌。探索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企业环保信息共享体系,逐步加大绿色信息披露力度,适时强化绿色金融风险防控,鼓励引导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绿色产业和生态环境治理。构建凸显生态特点的绿色金融体系,制定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加大金融对生态项目的融资支持,促进绿色产业、生态环境治理和金融深度融合,建立全省大生态项目名录和项目库,支持环境效益显著的项目纳入大生态项目库,加大金融对大生态项目的融资支持,稳步扩大绿色金融规模,支持、引导、促进和服务全省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四、加大精准施策力度
创新政策供给,健全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从财政金融、投资政策、价格政策、土地政策、环境政策、运营监管等方面实施政策创新,积极营造有利于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促进各类要素聚集绿色发展。对符合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企业和产品,落实现有各类鼓励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投资、价格、土地、规划、环保、能源等优惠政策。深化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居民生活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健全能够有效覆盖成本的污水垃圾处理收费运营机制。落实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生态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上下游企业相互参股、持股,推动产权主体多元化。完善人才政策,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生态产业。加快政府“放管服”改革,营造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公平法治便捷透明的市场环境。
五、严格监测评估考核
坚持差异化主体功能定位和全省生态产业统一布局相结合,生态经济考核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有机结合,生态环境治理和绿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完善生态环保基础数据采集体系,建立统计核算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督查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将其作为市州政府和部门领导班子工作实绩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并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绩效考评范围,增强生态担当和绿色发展意识。将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与政治巡视、环保督查等紧密联系,结合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责任审计试点,建立生态文明定期不定期督查巡视制度,对造成生态损害的领导干部实行终身追责。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制度,加强对生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跟踪统计监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确保评估结果准确性。
六、构建绿色技术体系
以建设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深化产学研用合作,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抢占“技术制高点”。加快科研机构改制改革,组建科技投资集团,积极推动科研机构去行政化,建立符合创新规律、职能定位清晰的组织方式、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加强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开展清洁生产和绿色化改造、能源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对绿色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决定性作用,加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力度。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综合集成创新能力,加强工艺创新与试验。支持生态产业领域工程技术类研究中心、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设,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成熟适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加强生态产业基础研究、试验研发、工程应用和市场服务等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突出科技人员主体作用。打造兰州国际知识产权港,搭建知识产权服务交易平台,促进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源及产业的有效融合,提高知识产权价值和转化实施率。
七、加强试点示范引领
积极推进甘南州、定西市、兰州市、酒泉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张掖市、陇南市、甘南州、临夏州、永靖县、渭源县、天祝县、泾川县、环县、敦煌市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以及临夏州和康县、环县、民勤县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开展永昌、永靖、玛曲、徽县和庆城省级生态屏障典型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试点示范市县政府主体作用,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结合文明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市、气候适应性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等试点建设,发挥政策协同效应,积极探索实践,大胆创新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发展模式,推动全省产业发展方式和生态治理模式转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谱写美丽中国甘肃新篇章。
八、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价值取向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加强教育培训,把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相关内容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培训内容,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加强对生态产业体系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宣传、教育和解读,加大节能宣传周、低碳活动日等主题宣传力度,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大力弘扬生态道德,广泛宣传绿色理念,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快速发展的优良环境。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