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到底怎样才能发展得更好?

2018-04-02 11:12:34 产业规划方案

三是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尚不明显。

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与壮大与一个城市的文化产业政策、制度密不可分。文化产业园区是关联度高的文化产业集聚的载体,文化产业集聚度是由文化环境因素、文化需求条件、文化生产要素和相关的支持性产业四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四要素”的激发与维护需要城市政府的直接引导和有效参与,需要城市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引领、调控、规范和监督作用。

当前,由于一些城市的管理部门缺乏对“四要素”的正确认识和精心培育,导致该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内入驻的文化产业类企业数量较少,且企业之间缺乏内在关联,难以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使得文化产业园区仅仅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而非产业高度集聚的、形成完整产业链的经济组织。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些城市的党政领导干部为了追求GDP的增长,降低文化产业园区的准入门槛,允许一些非文化类企业特别房地产开发企业进驻,导致园区内文化生态环境和产业结构遭到破坏,园区不但起不到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作用,相反成了容纳各种产业和各类项目的“大观园”。

尽管国内外理论界对文化产业园区规范标准的内涵界定不一,但在其包蕴的基本要素上还是趋于共同的:

其一,一所在校学生至少4000人的文化产业学院。它承载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希望,是造就城市文化产业中坚力量的摇篮。

其二,一座文化广场。它将为城市文化产业园区聚拢人气,成为为一个中心城市提供休闲娱乐的平台,它将以最人性化的康乐设施服务园区、服务社会。

其三,文化产业集聚区。这是整个文化产业园区的核心,它将根据文化产业的分类而设立产业区域,如传统文化产业(出版、影视、唱片等)和现代文化产业(网络游戏、网络视频、数码视听等);在网络游戏类里,再设立网络游戏研发中心、制作中心、生产中心、交易中心等,将集中生产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

其四,文化产业孵化区。它将对新兴的文化产业种类进行研发、孵化,从而为大众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文化产品,是文化产业的储备力量。

其五,国际会展中心。它是整个文化产业园区或者整个城市文化产业产品交易的平台和展览的窗口,是国际文化产品的代理机构,是文化产业思想、智慧、产品的国际交流中心。

即使将这一规范标准中的一、二、五三项删除,也会让许多国内一些城市的决策者面对自己精心培植的文化产业园区显得尴尬和难堪。事实上,一个发育成熟的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城市的代名词,正如美国纽约前市长朱利安尼所说,“百老汇即是纽约的同义语”,“当然,这是一种站在全球文化市场顶端之上的‘赢家通吃模式’,全世界也就美国这一家,别无分店。

不过,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日益壮大和产业园区的日渐成熟,未来文化产业园区可能会提供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双重价值。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文化产业园区也将会达到这种目标状态。当前对于学界与政府来说,深化对文化园区的理论认识、形成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标准规范,比评价某一园区对于一个城市发展的作用更为重要和紧迫。”朱利安尼的上述分析对我们不无启示价值和警示作用。

四是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的创新能力尚不显著。

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起步较晚,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之后,全国各地竞相掀起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热潮,初步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由于文化产业园区在我国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又是涉及城市各方的系统工程,需要在一定规制下有序运作,需要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提升创新能力。

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成为指导包括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以此为契机和动力,很多城市加速了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吸引有实力有潜力的文化企业进驻园区,尽可能建立包括开发模式、管理模式、运营模式在内的运作机制,努力增强园区的创新能力。

文化产业园区完善的软硬件配套体系、良好的竞争与支持竞合环境、较强的整体文化创新能力和健全完整的文化供应链,都吸引着外部文化企业的加盟,也鼓励园区内文化机构由于规模扩张而派生新的文化企业。

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能力,而文化产业园区能够为文化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氛围,促成文化企业完成自己的创新行为。一方面文化企业比肩相邻,每时每刻都面临相互竞争的压力,迫使每个文化企业不断进行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另一方面,在文化产业园区内各文化企业由于地理接近,合作紧密,新思想、新观念、新工艺和新知识将会在园区内迅速传播扩散,形成溢出效应,进而增强文化产业园区的整体创新能力。

而现实中许多城市文化产业园区整体创新能力比较脆弱,对文化产业发展难以起到引擎作用。竞相上马的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在建设伊始就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未能把握住本地的文化资源以及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将精力无端地耗费在咨询策划、设计服务和工艺时尚等非主要环节上,造成了园区内的过度竞争和效益损失。

另一方面,园区内部尚未建立良好的协调互动机制,不同行政单元出于各自利益考虑,在引进高科技企业、高素质人才等方面难以达成共识,导致园区有企业无产业,有数量无质量,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偏少,企业孵化器建设较慢,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加工能力不足,没有实现科技与文化的紧密结合。

导致文化产业园区创新能力较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一些城市沿袭了发展工业园区的做法,对国内外资本寄予过高的期望,企图通过招商引资,将跨国公司转移出来的文化产业链上的低端环节作为发展目标。

事实上,这种沿袭制造业的发展套路只能是引进被人家淘汰的项目和二流、三流设备与技术,并不能真正提升文化产业园区的创新能力,加之一些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忽视自身孵化器建设,可能会使园区沦为全球文化产业布局中的制造车间。如今一些城市的动漫产业基地已经被国外大型跨国公司所买断和控制即为例证。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分析

解决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加以解决。根据笔者了解和掌握的国内外一些运行成功的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经历和经验,建议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国家应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严格控制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的数量和规模。

由于文化产业园区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拉动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是吸引科技、艺术人才创业和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平台,也就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和通行模式。

所以,目前国内大中小城市对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热情倍增,趋之若鹜,继开发区和大学城之后掀起一股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热,不同层次的文化产业园区数量大幅攀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年底,由文化部、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署规划的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多达3600个,这不仅加剧了土地、环境、文化资源的紧张状况,而且使许多文化产业园区处于低水平重复性建设状态,给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带来一定挑战和压力。

因此,对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的数量和规模进行严格控制势在必行。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成功案例表明,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应当从实际出发,遵循创新竞争、产业集群规律和差异化错位化发展模式,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和产业分工。土地是园区建设和企业发展的基本要件。

国家有关部门应按照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严把土地供应关,根据各城市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文化产业用地规模,杜绝“轰轰烈烈圈地,冷冷清清开发”的行为。应对文化产业园区在规划设计、产业定位、产业规模、产业形态等方面设定准入门槛和入园标准,并公开认定的程序,努力杜绝借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之名行“圈地运动”之实的现象发生。应加强土地清理工作,对多占地乱占地的现象予以整治,进一步提高城市用地效能。应鼓励建成区的文化企业通过盘活整合原有土地资源扩大厂房,对互补性强和关联度大的文化企业予以集中,促进园区产业布局优化,切实提高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土地的集约使用效率。

二是各级政府应加大扶持服务的力度,尽快提高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的科学发展水平。

美国经济学家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认为,一个能够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地区需要同时具备至少三个条件: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宽容(Tolerance)。而这三个条件只有城市才能创造和提供。因此,由城市政府对文化产业园区给予支持服务和进行把关定向,是实现其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

首先要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园区要发展,规划必先行。要按照“不求大,但求精”的理念,高水准、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文化产业园区的总体规划,在编制规划时既要着眼未来,体现出战略性和前瞻性,又要立足现实,体现出针对性和和可操作性;既要把握全面协调发展要求,对入区产业和企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梯次推进,均衡拓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园区的整体功能;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土地储备中心,预留适量土地资源,为后续发展留有空间。

同时,应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充分考虑园区所在地域的地理特点、基础状况、资源禀赋和发展规模等因素,力争使文化产业园区和中心城市实现最大的交汇和融合,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都市文化圈。其次要明确市场定位。要引导不同文化产业园区进行错位发展,努力化解当前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重复建设问题。

这种错位,除了根据各个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的具体情况,对某些园区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外,还应当引导不同的园区就不同的文化产业门类进行错位发展,以减少文化产业项目的重复建设和各种资源的过度分散,换言之,就是要避免文化企业自主经营造成的重复性建设,使各个园区之间形成各有优势而又相互补充的不同文化产业门类,利用各自的优势项目找准市场定位并着力打造自己的特色产业。

第三是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硬环境”,包括能源、交通、通讯、供水等要素。应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多元投入、项目带动、滚动发展”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搭建投融资平台,多渠道解决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应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通过投资、联营、入股、控股、独资、收购等方式参与园区开发建设,逐步进入由依靠政府投入向自我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第四要为园区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软环境包括政策体制、服务效能、办事效率和市场体系等要素,是建设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的题中之义。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投资市场上,城市软环境如何对于吸引投资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硬环境的各种要素除气候、地理和生态外,是具有全球性的科学技术的结晶,其发展是以新代旧的更替,一般只受资金和技术两大因素的限制,很少受到传统和习惯势力的制约,换言之硬环境在合乎规律地朝着现代化、国际化演进的同时,软环境的发展却常常具有反复性、迂回性和曲折性,因此,软环境的改善较之硬环境的建设要困难复杂的多。

这就要求城市政府要把软环境建设放在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重要位置之上,牢固树立“转变职能、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服务到位”的理念,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大力优化园区政策、体制、服务和人文环境,为入园企业提供高效、周到、便捷、舒适的服务。

产业规划方案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5013601266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