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东川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2023-04-23 09:00:33 园区规划方案

1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根据省级文件及《中共昆明市委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区及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昆发〔2021〕12号)文件要求,结合园区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三新一高”为引领,坚持“一示范两基地”发展定位和“1+2”产业体系,按照“产业强链条、园区强规划、企业强骨干、干部强作风、管理强底线”发展要求,立足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深入实施“555”园区领跑战略,充分发挥园区经济增长“发动机”作用,加快形成“铜基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稀贵金属材料、新型建材、再生资源加工”五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50家以上规模体量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奋力打造500亿元级产业园区,以园区领跑“加速度”、推动全区经济迈上“快车道”。

二、行动目标

通过3年努力,园区规模显著扩大、结构大幅优化、效益明显提升。到2025年,园区营业收入达500亿元以上,形成省级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家以上(百亿元企业2家以上,10亿元企业10家以上);园区就业人数占区内二产就业人数比重提高到70%以上;园区地方税收贡献提高到70%以上;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85%以上;园区工业和信息化投资占全区工业和信息化投资比重提高到85%以上。

三、重点产业

在《昆明市新兴产业发展图谱》、《昆明市“十四五”工业产业布局规划》指导下,按照“链条化、集群化、规模化”要求,加快我区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着力打造园区新材料主导产业集群。

(一)铜基新材料产业。按照“稳上游、强中游、拓下游”的思路,进一步巩固绿色矿山建设成果,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稳定年产铜精矿含铜10万吨以上;推进20万吨阴极铜技改项目,打通铜产业“卡脖子”中游问题;积极引进铜箔、铜材、铜板带、铜加工等后端产业,不断壮大“铜采选—冶炼—精深加工—铜基新材料”产业链条,全力打造全省铜产业生产示范基地。通过努力,到2025年,铜产业规上企业不低于15家,产值达200亿元以上。

(二)新能源材料产业。利用东川磷矿资源优势,加快实施15万吨磷酸铁、磷酸铁锂项目,延伸发展电池整装及回收等相关产业,推动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引进光伏级晶硅材料龙头企业,推进20GW单晶硅拉棒项目,并逐步发展晶硅下游切片、组件、电池等产业,全力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通过努力,到2025年,新能源规上企业不低于5家,产值达250亿元以上。

(三)稀贵金属材料产业。积极争取“云南省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引导企业加大产学研合作,鼓励贵益、铂生、铂磊、万博源等铂族贵金属企业走“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精深加工”之路;推动鹏程、铂亚等贵金属回收项目加快建设、早日投产,着力打造贵金属二次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以工业废渣利用为重点,推进华联铟业、旭鑫铋业、裕银、屹鑫钴业创新发展、节能环保、做大做强。通过努力,到2025年,稀贵金属规上企业不低于10家,产值达50亿元以上。

(四)新型建材产业。鼓励企业加强科研攻关,持续推动华新水泥、中洲海绵、展鹏土工、叁景防水等20余户建材企业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做大做强;充分利用东川“量大质优”的小江河砂和工业固废资源(冶炼渣、尾矿、磷石膏),加快引进新型墙板材、装配式建材项目,多措并举打造新型建筑材料产业链。通过努力,到2025年,新型建材规上企业不低于10家,产值达30亿元以上。

(五)再生资源加工产业。抢抓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的政策优势,采取“原料散户+平台公司+加工企业”的联动发展模式,培育1家废旧资源回收企业,加快引进再生铜、再生铅项目,支持弘晨、中利铝业30万吨再生铝,富兴、忠祥50万吨再生纸4个项目建成达产,推动东川再生资源产业规范化、集群化、绿色化发展。支持华再新源、昆明首指等企业加快发展,加大废旧家电、废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全力打造“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通过努力,到2025年,再生资源规上企业不低于10家,产值达100亿元以上。

四、重点任务

按照“五强”工业发展路径,实施规划引领、“链长制”招商引资、“双十双百”产业培育、“节地增效”、“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创新型企业”培育、安全环保七大行动,加快构建规模结构优、质量效益好、创新能力强现代化新型园区。

(一)规划引领行动。围绕国土空间规划和“三区三线”的划定要求,高质量完成园区总体规划修编及环评报告编制,积极争取化工园区报批认定;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完成碧谷、四方地、天生桥三大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引导各类产业项目向园区集聚集中;精准聚焦园区企业需求,对水、电、路、气、污水、固废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综合布局和统筹安排,形成规划布局总图和项目建设库。〔牵头单位:园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工科信局、区自然资源局,碧谷街道、阿旺镇。完成时限:2023年5月31日〕

(二)“链长制”招商行动。聚焦工业“五大产业”,建立工业招商项目库,编制重点产业链招商图谱,瞄准世界、中国、民企“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补短板、锻长板,精准打通产业链堵点、断点和难点,以龙头企业项目落地为牵引,导入上下游关联企业,推进产业链完整布局和产业生态形成。注重招商引资实效,每年全区新引进项目中工业类项目投资额占比不低于50%,引进工业项目开工率不低于70%,开工项目投产率不低于50%。〔牵头单位:园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区商务投促局、区工科信局,碧谷街道、阿旺镇。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三)“双十双百”产业培育行动。聚焦“主攻工业、决战园区”目标,用3年时间,大力实施“双十双百”产业培育计划,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壮大工业总量。“双十”:即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50家以上,年产值10亿元工业企业10家以上;“双百”:即到2025年,年产值百亿元工业企业2家以上,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500亿元以上。〔牵头单位:区工科信局;责任单位:园区管委会、区发展改革局、区商务投促局,碧谷街道、阿旺镇。完成时限:2025年12月31日〕

(四)“节地增效”行动。强化“亩产论英雄”激励引导,严格执行土地出让制度和用地标准规定,将投资强度、税收强度、环保节能等准入标准以及监管措施、违约处理等条款列入招商协议,推动资源要素加快向优质企业集中,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深化推进落实《园区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三年行动方案》,着力解决好10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按照抓“增量”、盘“存量”、管“流量”、拓“总量”的思路,让低效闲置用地“活”起来,着力破解发展空间不足瓶颈,切实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到2025年,新增工业用地、盘活低效用地累计不低于2000亩,工业用地亩均投资强度达250万元以上,亩均产值350万元/亩以上,亩均税收20万元/亩以上。〔牵头单位:园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局、区发展改革局、区工科信局,碧谷街道、阿旺镇。完成时限:2024年12月31日〕

(五)“绿色制造体系”创建行动。加快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申报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着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以区级“三美工厂”创建为载体,鼓励企业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低碳能源,统筹推进绿美园区建设工作。到2025年,园区企业“三美工厂”创建率达100%,创建国家绿色工厂不低于10家。〔牵头单位:园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区工科信局、区应急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东川分局。完成时限:2025年12月31日〕

(六)“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采取政策引导、梯度培育、重点打造“三结合”举措,精准建立企业技术中心、高新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培育储备库,支持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实施科研攻关、加大研发投入、壮大人才队伍,联合上下游配套企业,以产业链关键产品、创新链关键技术为核心,建立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引领更多企业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有效支撑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年均增长企业技术中心1个,申报成功高新企业25户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户以上。〔牵头单位:园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区工科信局、区发展改革局、区商务投促局。完成时限:2025年12月31日〕

(七)安全环保整治行动。严守不发生重大安全环保风险底线,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补齐完善风险识别和管控、隐患排查和治理、应急预案和处置等短板,建立“一企一档”管理制度,确保历次执法检查、交叉检查、联合检查发现的问题全部“清仓见底”、整改到位。加快完善园区环保基础设施,鼓励开展污染第三方治理,园区污水处理率、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控设备安装联网率均达100%,同步推进园区污水再生利用,力争实现工业废水“近零排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支持园区引进第三方“安全管家”服务。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建立领导决策辅助、管理及服务、招商引资、企业供求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全面提升园区安全、环保等管理水平。〔牵头单位:园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东川分局、区应急管理局。完成时限:2025年12月31日〕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由区工业突破分指挥部牵区属相关部门,高位统筹推进“三年行动计划”工作,分指挥部负责园区建设的重大决策和政策制定,研究批准园区年度计划和建设任务,督促检查各成员单位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和工作落实情况。分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在园区管委会,负责组织协调园区建设日常工作,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统筹协调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涉及园区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重要激励扶持政策等由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

(二)强化政策保障。根据《中共昆明市委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区及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昆发〔2021〕12号)中关于“各有关县(市)区、开发区每年安排相应的园区高质量发展配套扶持资金,并根据发展需要将园区产生的收益通过一定方式‘反哺’园区”文件精神,区级财政加强对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精准支持,从2022年起每年统筹安排园区高质量发展扶持资金,结合落实《昆明市东川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川区促进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扶持政策(试行)>的通知》(东政发〔2022〕29号)、《中共昆明市东川区委 昆明市东川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东川产业园区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东发〔2022〕24号)、《昆明市东川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川区促进再生资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东政发〔2022〕89号)文件精神,专项用于产业扶持、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园区发展内生动力。

(三)强化人员保障。按照园区优化提升“三定”方案,选优配强园区干部人才队伍,为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按照省级园区高质量发展及优化提升相关保障政策,建立健全园区管理体制、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进一步激励园区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建立园区开发顾问机构,定期对园区规划、建设进行评审、咨询和策划等;建立项目招商人才库,打造懂产业、懂政策、善招商的专业队伍;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立项审批、安全环保等部门在园区设立服务站点,指派专人联系服务园区企业。

(四)强化工作保障。领导小组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园区建设难题,集中优势资源支持园区发展;全面实行园区联系服务企业网格化管理,形成区域全覆盖、企业全覆盖、责任全覆盖的网格化体系,实现各有所管、各尽其责、各方联动的工作格局;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对在工作中积极主动、业绩突出的优秀干部优先予以提拔和使用,对履职不力、作风散漫的干部,给予严肃处理,全力营造“由我办、马上办、办就办好”的工作氛围,迅速掀起高效率、快节奏、重实效的“实干新风”。

来源:昆明市东川区人民政府

园区规划方案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5013601266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