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自贸试验区延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同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

2023-03-29 09:00:58 园区规划方案

1

为贯彻落实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同意建设首批6个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的函》(陕自贸组办函〔2020〕2号)文件要求,加快推进陕西自贸试验区延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同创新区建设,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五项要求”和“五个扎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以创建国家高新区为核心,以培育壮大能源科技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为突破口,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生态为抓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用好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延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三大品牌,坚决打好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营商环境提升、产城融合发展三大攻坚战,推动高新科技城功能区、能源科技功能区、高铁新城功能区三大产业功能区联动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发挥高新区在延安深化改革开放中的引领作用,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示范作用,在创新创业发展中的要素集聚作用,奋力谱写延安高新区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二)主要目标

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打造能源服务基地、装备制造基地、安全应急产业基地、文化传播高地和物流枢纽、能源交易中心为目标,大力发展能源装备制造、能源科技服务、新能源产业、安全应急产业、现代物流等产业,通过区域协同、产业协同、政策协同、创新协同、科技金融协同,推进产业升级、推动更加开放,逐步打造能源装备和服务、安全应急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对外贸易及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努力将协同创新区建设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到2025年底,贸易进出口总额力争达到6000万元以上,力争引进2—3家大型外资企业,利用外资1500万美元。积极探索总结和推出一批首创性改革创新延安经验,并实现以下目标:一是延安深化改革开放先行区。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支持革命老区发展的战略机遇,主动参与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建设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打造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加强与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及港口合作,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能源化工物流园区,推进物流网络和交通商贸物流中心优化升级,高标准打造延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建设延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深化与西咸新区能源金融贸易创新发展合作,共建国际能源经贸中心。深化制度创新,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开放,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保障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成为陕北对外开放的高地,辐射并加快形成陕北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二是延安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以能源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方向,以培育壮大能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突破口,高水平建设延安综合能源基地和能化装备制造基地,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体系。三是西部现代科技转化示范区。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主线,着力实施科技创新人才集聚、高新技术引领、高端要素集聚,加强与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合作,积极参与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能源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推进能源技术融合创新、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四是革命老区创新创业新高地。着力实施创新创业生态营造工程,打造生态环境优美、创业活力迸发、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创业新高地。

二、主要任务

(一)率先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

2023年,协同创新区结合发展需求,比照陕西自贸试验区,积极落实国家和我省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工作要求和最佳实践案例,尝试承接省、市级管理事权委托下放经验,为推动赋予协同创新区更多省、市级管理权限积累经验。主要做好三项工作:

1.列出事项清单。协同创新区关于土地集约利用、弹性供地、企业注册及资质审批、煤矿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认定等方面需要下放或委托省级审批权限事项列出清单。

2.绿色债务融资。协同创新区计划落实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六批改革试点经验中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创新”事项,在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的指导和陕西自贸试验区的帮助下,发行20亿元绿色债券。

3.实行跨区通办审批服务模式。支持协同创新区政务服务事项实行“标准统一、异地受理、内部流转、邮寄送达”的服务模式,打破地域阻隔、打通信息壁垒,提升跨区域政务服务水平,拓展通办事项范围,最大程度为企业和群众“异地办、就近办”提供便利服务。

(二)建立双向协同创新机制

4.探索能源科技金融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机制。综合发挥延安的能源资源富集优势与西安的科技实力雄厚、金融产业聚集优势,借助西安交大等知名高校,与西部创新港合作建立离岸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整合两地要素资源,搭建能源、科技和金融研究平台,在金融支持能源科技创新、科技驱动能源产业发展等方面创造新模式、探索新路径。

5.探索国家能源金融综合改革协同创新机制。积极争取国家能源金融综合改革试点,按照“两地一试点,统筹运作,特色分工,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模式。在能源金融综合改革政策支持方面,重点争取两方面突破:一是争取监管部门支持,打造专业化能源金融机构,包括专业化的能源发展银行、产业投资基金、金融控股集团和其他金融机构等;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相关部门支持,建设新型的能源金融市场。

(三)探索产业协同机制

6.探索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协同探索行政区域之间数据、利税等利益联结共享办法,解决“利益分配”问题,充分满足企业注册地经营需求,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破解飞地经济、总部+基地等合作模式落地难题。探讨飞地利益分配机制。支持协同创新区与自贸试验区捆绑方式共同深化与粤苏等地合作促进区域人才、科技、教育、医疗等资源要素共享互通,探索与西咸新区建立离岸孵化等创新模式,全生态链构建人才“上管老,下管小”的服务体系,凸显人才第一资源优势。以与中科院电子研究所的合作为起点,推进延安市与中国科学院的全方位合作,共建能源科技创新研究院,打造中科院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平台。

7.加快完善能源科技产业链。根据协同创新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结合陕西自贸试验区发展定位,紧扣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目标,扩大能源科技全产业链能量效益,持续集聚能源科技产业。加快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建设应急安全工业互联网监控平台,引进应急产业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培育能源化工应急装备制造业集群。依托能源要素成本优势,大力发展光伏玻璃等新材料,并建链、延链,通过资源换产业、市场换产业的模式,引入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利用天然气、陶土及大唐热电余热,打造绿色建材循环产业园。

8.科技创新赋能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嘉盛石油机械等一批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和传统生产企业技术革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以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企业为路径,多措并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以创新支撑体系为依托,加大招才引智,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与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新设立一批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全年新增各类科研平台达到20个以上,形成以岑可法、李鹤林、杨天若等院士为领军的科研科创平台体系,落实关于人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发展,形成转型升级的新增量。

9.围绕能源产业加快相关科技产业发展。支持协同创新区通过人才交流、企业对接、项目共建等方式加强与自贸试验区合作,不断完善产业链配套和现代供应链体系,推动产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重点加快推进高新区鑫天益高端智能阀门生产、高新区中车零碳产业园、高新区油田专用车辆新能源装备生产、高新区柔性复合管研发生产等项目。加快延安新材料产业园和石墨烯、消防无人机等项目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10.推动现代服务业优化升级。提升大型商场消费品质,大力发展假日经济、夜间经济,鼓励汽车、家电消费升级。依托万达红色文旅小镇,以创意设计带动文旅产业发展,加快构建以数字文创、工业设计为支撑的文创科技产业体系,推动文创、科创、旅创“三创融合”。

11.全力推进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建设。主动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打通省市资源线上平台共建共享,数据实现动态同步链接。积极开展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形成校地合作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组建科技创新平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助力“科学家+工程师”、“新双创”队伍建设,明确创新方向和重点,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在延安转移转化,实现协同创新发展。

(四)打造区域对外开放门户

12.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支持协同创新区出台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政策措施,协同推动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保税仓联动,加快延安电商产业园、快递物流双创产业园建设。支持协同创新区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促进各类要素畅通其流、汇聚融合。利用陕西自贸试验区陆港、空港和各类海关特殊功能区的优势,与西安国际港务区、“长安号”班列对接,推进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建设临空临铁物流产业园区,探索打造西部内陆国际物流保税仓储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开通加密城市航线航班,延伸口岸功能,扩大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加快融入全省构建陆空互动、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推进物流金融、智慧物流、保税物流、大宗商品交易等新经济发展。

13.构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大通道。支持协同创新区探索面向中亚五国、里海地区等能源资源富集的国家和地区,推动延安先进的能源技术与能源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参与境外能源资源开采合作。探索联合陕西延长石油等大型企业,引入陕西能源化工交易所等持牌机构,构建能源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利用现代化智能网络为交易商增加交易机会,规范交易行为,提高交易效率,规避市场风险,提供金融服务,推动全国统一开放的能源市场体系建设,共建能源自贸试验区。

14.大力培育口岸经济。创新利用陕西自贸试验区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各类口岸的便利条件,支持发展协同创新区特色产业。以延安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契机,重点跟进中铁物流、深圳清湖物流、南方物流、天津大运力等企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和电子信息产业。支持协同创新区建设进口肉类、粮食等进境商品区域分拨中心,设立国家开放口岸,提升口岸能级。创新陕西自贸试验区与协同创新区进出境协同监管模式,提升通关一体化水平和开放合作力度。

(五)建立招商引资联动机制

15.积极谋划和开展招商引资。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紧盯政策导向,立足协同创新区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依托陕西自贸试验区相关片区、功能区现有招商引资平台,强化与知名智库、咨询机构合作,精心谋划一批高端能化、装备制造、应急产业、冷链物流等重大产业项目。依托专业化、市场化手段,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加大资源要素整合力度,推动项目向产业链、产业集群延展。支持协同创新区参与陕西自贸试验区相关招商推介活动,积极参加丝博会、进博会、文传会、陕粤港澳经济合作周等招商活动,整合各方有利资源,进行全面宣传推介,吸引更多企业关注、落户协同创新区。实现“梯度招商”,促进更多优势产业项目签约落地,扩大协同创新区带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建立完善项目甄别、评估、论证制度,实现由招商向选商、求量向求质转变,大力开展网上推介、线上招商、云上签约,提升工作效率,推进招商成效。对正在洽谈的项目加大跟进力度,推进转化落地,加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服务保障,并根据项目成熟度,及时加快实施,做好园区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重大招商项目“一事一议”。发挥延安政治优势,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协作的招商工作机制。

16.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探索园区内土地按不同功能用途混合利用,实现同一地块或同一建筑功能兼容,实行产业用地弹性年期供应。鼓励产业项目采取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等多种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探索应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支持对存量工业用地进行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积极开展区域评估代个体项目评估试点等,简化项目审批。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抓手,发挥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及时对接国家和省市发展战略,紧盯“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中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延安综合能源基地发展规划,列出任务清单,明确具体目标和完成时间节点,要素跟着项目走,推进重点项目有序开复工,推动项目建设又快又实。

(六)全面提升营商环境水平

17.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改善服务效能。对标陕西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建设经验,坚持深化“放管服”改革,将能够下放的经济管理权限下放高新区,指导编制权利清单、责任清单和行政许可中介服务事项清单,扎实开展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区商事服务、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重点领域改革,让更多政务服务事项“零跑腿”或“最多跑一次”,让企业和群众办事省时省力更省心。

18.完善服务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推进协同创新区智慧建设,完成能源综合利用、循环化示范等建设,优化完善配套功能。加快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积极推进延榆协同发展飞地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高新区产业用气基础设施建设、高新区东区综合停车场及文创孵化基地、东区道路等项目建设进度。放大万达红色文旅小镇项目效应,加快完善有关片区道路、供排水管网、供热、边坡治理等配套项目建设,高品质实施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全力提升高新区城市品位。新建标准化厂房及生活配套设施,建设高新智慧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设立高新能源科技产业引导基金,健全优质便捷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入区企业争取更大政策红利,提供更多质优价廉的要素资源。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市长为副组长,市级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延安高新区协同创新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商务局局长担任。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全体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协同创新区管委会、市级相关部门要建立工作台账,实施动态监控,定期向领导小组报送工作进展情况。

(二)强化责任落实

协同创新区管委会、市级相关部门要严格落实“清单制+责任制”,明确各相关部门的改革创新责任,加快建立和完善统计监测、信息报送、情况通报、联动协作等工作制度。研究制定导向鲜明、责任清晰、奖惩分明、指导有力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考核激励、督查督办办法。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委考核办、市政府督查室加大督导工作力度,定期开展工作督促检查,适时开展专项督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完成。组织和支持有关自贸试验区的培训和交流活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三)注重宣传引导

制定协同创新区宣传工作计划,与中省重点媒体建立联系,以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及时展现建设动态、成效与亮点,努力营造协同创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舆论氛围。广泛运用现代宣传媒介和科技手段对制度创新成果进行报道,营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舆论氛围,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关注并参与协同创新区建设。

(四)加强综合评估

加强运行监测、阶段评估和动态分析,确保完成《关于同意建设首批6个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的函》(陕自贸组办函〔2020〕2号)改革任务。总结评估协同创新区改革创新工作情况,并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评估,及时通报。强化与自贸试验区、其他协同创新区及新型智库合作,积极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对重大改革事项,加强舆论风险评估。

来源:延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园区规划方案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5013601266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