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开发区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园区行动计划(2023~2025年)

2023-02-28 10:00:52 园区规划方案

1

为深入贯彻昆山市委常委会专题调研开发区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勇担“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县域示范”的总任务,奋力走好新时代“昆山之路”,加快打造全国一流现代化示范园区,全力在产城融合发展上做好示范,结合开发区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勇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县域示范”时代重任,紧密围绕“全国一流现代化示范园区”总体定位,构建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聚焦“城市—人才—产业”有机融合的发展目标,聚力建设新城市、大力发展新产业、全力布局新赛道,着力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为昆山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城市格局更优化。以科学系统的规划来引导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按照“区域联动发展,产业集聚集群”的要求,2025年基本建成“两轴三带、两核多园”的城市空间体系,打造多个城市功能中心和特色产业园区,实现功能互补、协调均衡发展新态势,以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和产业科技技术创新推动城市发展转型。严守空间底线,落实城镇开发边界99.38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1.0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0.54万亩,工业用地保障线规模33.53平方公里。

——城市发展更有序。按照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推动城市从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转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加快落后产能腾退、低效产业用地更新,收储土地3000亩以上,盘活再利用土地4000亩以上。确保空间要素有序供给,经营性用地供应不少于800亩,推进房地产行业稳步发展,围绕青阳港城市中心、中环东线等重点区域,加快城市更新进程,打造城市更新示范样板区;产业用地供应不少于2000亩,进一步巩固做强光电产业园和综保区,高标准建设十大特色产业园。

——城市生活更宜居。以推进高质量产城融合为中心,聚焦重点区域建设和重大项目带动,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品牌。至2025年,完成学校交付4所、新建3所、扩建8所;新建住宅100万平方米,新建人才住房2500套,新建宿舍8000套。基本实现城市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进而带动以人才为核心的资源要素集聚,支撑科技创新,服务新兴产业发展,打造全球人才近悦远来的开放之城和广大青年心向往之的活力之城。

——城市环境更靓丽。城市生态体系更加完善,城市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初步建成绿色低碳的城市生态系统。至2025年,“四轴三廊、多园串联”绿地体系基本形成,绿化覆盖率提升3%,公园、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100%,持续巩固河道水质治理成果,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万元GDP水耗5立方米/万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上级考核要求。

——城市管理更精细。围绕“一流园区、一流管理”目标,整体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建设—管养—治理协同联动机制,推动智能化、数字化设施建设,构建一体化管理平台。大幅提升城市公共管理和社区治理水平,全力构建安全高效的城市运行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城市管理智慧化和城市服务精准化。2023年,拆除违法建设8.1万平方米;至2025年,每年新增各类机动车停车位1000个。

三、重点任务

坚定围绕“聚力建设新城市、大力发展新产业、全力布局新赛道”的工作方向,高起点谋划城市规划格局,高标准建设城市功能项目,高品质打造城市配套能力,高水平构建城市治理体系。

(一)践行规划引领理念,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

积极响应《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围绕东部副城打造“对外开放先行区、先进制造业核心区、综合功能新城区”,抢抓昆山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县域示范的时代机遇,全力构建“两轴三带、两核多园”的城市空间新格局。

1.区域协同联动发展。践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立足昆山在长三角中的优势和地位,向东接轨上海,积极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建设,发挥“第一站”优势,展现“桥头堡”作为,全面学习上海临港片区、虹桥商务区以及周边地区好经验、好做法,把国家战略的“最大机遇”转化为发展的“最大红利”,打造长三角先进智能制造组团。紧扣苏州市域一体化发展任务,全面融入“吴淞江科创带”总体布局,加快打造太仓塘“一廊串多点”的苏昆太产业创新发展带,深入推进昆山东部副城城市空间体系和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以高水平产城融合、优功能职住平衡、强有力产业科创支撑为方向,打造昆山高品质城市建设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新高地。(牵头单位:规建局;参与单位:经促局、综保区管理局、科技局、资规分局、国创投资集团、集体资产经营公司)

2.全域统筹国土空间。严守空间底线,按照国土空间规划,落实“三区三线”划定,坚定不移走减量发展之路,坚持“锁定总量、严控增量、落实减量、盘活存量、用好流量、提高质量”,落实耕地保有量1.0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0.54万亩。明确开发界线,落定99.38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和33.53平方公里工业用地保障线,确保“30+30”产业用地的基本盘,形成“产业基地—产业社区—工业区块”三级管控体系,引导产业项目向保障线内集聚,逐步腾退保障线外的落后产能。提升用地质效,持续开展“三优三保”专项行动,有序腾退零散、低效用地,系统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强化土地混合利用,鼓励建设地下空间,推进建筑功能复合,做到建设用地和能耗排放“减量”、空间效益“增值”,加快实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规建局;参与单位:经促局、社管局、科技局、各城市管理办事处、财政分局、资规分局、国创投资集团、集体资产经营公司)

3.科学谋划功能布局。城市规划方面,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全力构建“两轴三带、两核多园”的城市空间格局,包括:沿长江路、前进路(轨交11号线)城市空间展示轴,重点打造开发区对外展示的亮丽窗口;沿青阳港城市中心景观带、夏驾河科创走廊景观带、瓦浦河老镇印象景观带,打造水绿相生、绿带绕城的城市空间格局;围绕青阳港两岸核心区、东部新城核心区,打造城市高质量发展样板;围绕城市生活园区、特色产业园区,构建开发区产城融合新格局。在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上,启动开发区各规划单元控规修编工作,科学、精准落实全区用地布局和指标控制。邀请国内外专家团队“询诊问药”,完成交通体系、管线综合、生态廊道、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梳理打造内联外通的交通路网体系和生态景观格局;做好青阳港两岸、中环东线等重点成片更新区域的城市设计和“创智翼谷”等专业产业园区的规划研究工作。城市建设方面,以科学规划为依托,精致打造一批优质项目,用心打造城市新风貌。加快推进“一港一廊一街”、高铁南站、轨交11号线站点周边等重点区域建设工作,抓住区域城市更新契机,出成绩、造亮点,进一步提升开发区的城市服务能级和空间承载力,全力打造现代化一流经开区城市空间格局和产业纵深。(牵头单位:规建局;参与单位:经促局、社管局、综保区管理局、科技局、各城市管理办事处、财政分局、资规分局、国创投资集团、集体资产经营公司)

(二)践行集约节约理念,统筹城市空间资源和发展要素。

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促进城市开发建设提质增效。系统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积极盘活存量,实现精明增长,赋能城市发展新动力。

1.空间要素有序供给。统筹安排土地出让时序,确保开发区经营性用地开发、功能性项目建设和新产业项目导入所需土地空间有序供给。至2025年,保障供应不少于800亩经营性用地和不少于2000亩产业用地,鼓励高强度、复合开发,实施产业研发用地试点开发建设,确保新供产业用地提质增效利用。(牵头单位:规建局;参与单位:经促局、综保区管理局、科技局、财政分局、资规分局、国创投资集团、集体资产经营公司)

2.存量资源加速盘活。加快城市更新进程,重点聚焦青阳港两岸、中环东线等区域城市更新,加快推进退二进三工作,打造城市成片更新示范区。全力推进土地收储和项目征收工作,至2025年,完成土地收储任务3000亩,完成征迁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包括企业60家、民房1600户。2023年,完成土地收储1000亩,完成征迁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包括企业18家,民房1200户。(牵头单位:规建局;参与单位:经促局、社管局、各城市管理办事处、财政分局、资规分局、国创投资集团、集体资产经营公司)

3.提质增效持续发展。加快打造新兴产业载体,围绕“2+5+1”产业体系,深化产业园区专项规划研究,打造十大特色产业园。2023年完成章基路东侧“创智翼谷”规划设计和产业研究工作,加快启动园区开发建设,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蓄力承接新一轮产业浪潮。针对现状4500亩闲置用地和未充分开发用地,位于工业保障线内的,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嫁接、国资收购等手段,做好退二优二工作;位于工业保障线外的,加大征收力度,坚决淘汰旧产能,关停落后产业项目。(牵头单位:经促局、规建局、科技局;参与单位:安环局、社管局、综保区管理局、各城市管理办事处、财政分局、资规分局、国创投资集团、集体资产经营公司)

(三)践行宜居宜业理念,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和民生保障。

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营造高品质宜居环境,加快推进高质量产城融合发展,建设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城市样板,打造宜居宜业、令人向往的未来之城。

1.基础设施全面升级。一是完善内畅外通的交通体系。推进轨交11号线建设并开通运营,积极做好11号线支线,苏州轨道交通9号线规划研究工作,进一步寻求与沪苏城市间轨道交通联系条件。打通开发区与周市、陆家交通瓶颈,提升开发区与太仓城际通道的服务能力,配合推进外环快速化改造、沪宁铁路“一拓三通”、前进路东段改造提升等项目,加快启动东光路连接良辅路、洞庭湖路南北贯通、中华园路连接金阳路、沿沪大道改造提升等工程。二是提升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至2025年,对青阳港城市中心、夏驾河两岸等重点区域内道路实施改造,同步更新市政管网和沿线绿化景观。2023年,启动13条道路新改建工程,新改建道路长度9.5公里,道路白改黑长度6公里。至2025年,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鹿城变、南浜变等重要公用设施新建工程,在城市更新区域内同步实施管线入地工作,提升城市公共环境。(牵头单位:规建局;参与单位:财政分局、资规分局、国创投资集团)

2.公共服务稳步提升。一是打造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全面打造“人本尺度、全龄友好、品质共享”的“15分钟生活圈”,逐步构建文体、交通、商业、教育、医疗、殡葬等“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全生命周期、全服务链条的公共服务供给。重点在青阳港两岸、中环东线两侧等城市更新重点工作区域内,打造“十五分钟生活圈”示范样板工程,建设邻里中心5处。文体设施达到场地设施配置均衡,“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指标位居苏州前列。启动昆山奥体中心“三馆三中心两厅”功能提升、青阳港海峡两岸青少年交流中心、“宝岛又一村”及周边区域功能完善等工程。教育设施注重教育发展与城市发展相协调,远近兼顾、增强弹性。至2025年,计划完成学校交付4所、新建3所,合计可新增学位约1.5万个;此外,启动8所学校改扩建工程。2023年,完成南浜路初中和瑾晖实验小学新建工程,启动开发区实验学校、石予小学等6所学校改扩建工程。医疗设施构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和民营医院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办医格局。至2025年,推进宗仁卿医院改扩建工程,完善和拓展东部医疗中心周边医养产业配套服务功能,新增兵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异地新建青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改建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二是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至2025年,计划完成9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2023年,启动民安小区、绣东南区等4个小区改造工程。按照“完整社区改造”理念,从基础设施更新、公共环境提升、既有建筑改造和配套设施完善几方面出发,至2025年完成汛塘岸区域整体更新工作。(牵头单位:规建局、社管局;参与单位:党群部、各城市管理办事处、财政分局、资规分局、国创投资集团、集体资产经营公司)

3.职住平衡明显改善。一是全力打造高品质生活社区。高标准推进房地产项目规划建设,全面提升房地产项目景观绿化品质、精装修标准、施工质量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结合经营性用地出让计划,3年新增100万平方米住宅和30万平方米商业及配套设施。2023年,预计共3800套住宅进入销售市场,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70亿元,增长4.5%。二是加快推进动迁安置房建设。2023年,完成新城云天、蓬曦园B2组团等项目竣工交付,合计建筑面积约29万平方米。至2025年,完成蓬景园、昆塔苑一期等项目建设,合计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启动昆塔苑二期、丽华园等项目建设,合计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三是积极打造高品质人才社区。至2025年,确保新城公寓、夏东人才公寓等人才住房项目顺利交付,合计可提供人才住房建筑面积约18.7万平方米,套数约2500套。此外,还将加快推进顺帆路人才公寓、洪湖路TOD项目公寓、平巷邻里中心人才公寓等项目建设,合计新增人才住房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套数约3500套。四是有序推进集宿区规划建设。出台《昆山开发区集宿区改造工作实施方案》,按照规划一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加快启动云雀公寓、金发宿舍二期、三一宿舍等一批高品质集宿区建设,至2025年,新增集宿区建筑面积约57万平方米,套数约8000套。推进兵东公寓、金发宿舍一期等集宿区改建工程,并以世硕家园三期为代表打造集宿区示范标杆项目。(牵头单位:规建局、国创投资集团;参与单位:经促局、人社局、社管局(综合治理中心)、综保区管理局、科技局、财政分局、资规分局、集体资产经营公司)

(四)践行绿色低碳理念,重塑城市空间环境和生态基底。

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落实公园城市理念,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注重城市风貌的整体塑造,强化空间品质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

1.蓝绿空间开放共享。一是构建活力开放的绿地系统。围绕“四轴三廊、多园串联”的绿地系统结构,有序推进开发区绿地系统建设,深度融入“公园+”和“+公园”的理念,结合昆小薇、小游园与廊道建设相串联,做到多园联动,推动全区公共绿地“量质并举”发展。至2025年,完成新增和改建绿化面积250万平方米。2023年,启动青阳港两岸滨水空间和夏驾河公园景观提升、轨交11号线沿线环境修复等工程,推进东部医疗中心、奥体中心等项目周边道路景观绿化提升工程。二是打造生态便捷的慢行空间。通过构建统一的系统性标识系统,围绕城镇绿道、郊野绿道两种主题,市级绿道、开发区一级和二级绿道三个层级,打造郊野闲逸与都市活力相结合、景观场所层次丰富的慢跑、散步活动场景。至2025年,完成新建、提升景观步道50公里。2023年,全面打通太仓塘、夏驾河、景王路沿线慢行廊道,新建、提升景观步道12公里。三是完善多样均衡的公园体系。构建不同规模、类型多样以及活动空间富于变化、休闲设施多样化、档次标准多元化的城市公园,满足城市居民不同的使用需求,突出分布的均衡性和公平性,让市民充分、便捷享有公园绿地的权利。至2025年,新建和改造公园15处,新建“昆小薇”15处,新建“小游园”18处。2023年新建和改造公园5处,新建“昆小薇”5处,新建“小游园”6处。(牵头单位:规建局;参与单位:财政分局、资规分局)

2.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一是聚焦水质提升,系统性解决水环境问题。全面开展雨污水管网改造、小区阳台立管改造、站闸翻建、挡墙护岸建设、河道疏浚整治、排口溯源及混接点改造等工程,在现有全面消除劣V类河道基础上,持续优化水质环境。至2025年,计划完成8条道路、7.9公里雨污水管网改造,完成87个小区阳台立管改造、8条河流挡墙护岸建设、10条河道疏浚整治、排口溯源及混接点改造,建成50条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2023年,重点完成吴淞江路、金菊路等4条道路污水管网改造,四季阳光、蓬南苑等62个小区阳台立管改造,黄巷河、景王浜等5条河流挡墙护岸建设,高鼎河、马塘河等3条河道疏浚整治、排口溯源及混接点改造,建成10条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二是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做好大气污染治理。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紧扣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任务,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加强扬尘污染和移动源污染防治,全面推行“绿色施工”,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强餐饮油烟污染防治。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提高清洁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实现全行业全要素达标排放。三是强化宗地治理,严格控制和预防土壤污染。逐步腾退工业保障线外落后产能,开展连片工业用地收储。健全土壤环境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土壤重点企业监管,做好全流程用地管控。落实土地收储和利用政策,保障重点监管企业场地监管和污染场地安全利用率达100%。防范化解土壤与地下水重金属污染持久性和累积性环境风险。2023年启动青阳港西岸港池码头、东岸化肥厂区域宗地治理工作。(牵头单位:规建局;参与单位:安环局、社管局、各城市管理办事处、财政分局、资规分局)

3.城市发展绿色低碳。一是开展海绵城市示范园区建设,打造重点示范项目。围绕《昆山开发区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的规划方向,结合开发区圩区日常管理及城市建设开发,在用地开发、市政道路、绿化景观建设工程中,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力度和资金投入。至2025年,完成高端食品产业园周边区域海绵城市改造,将工业区环境提升、基础设施改造与海绵城市技术相结合,打造示范性样板园区;结合轨交11号线沿线环境修复、青阳港和夏驾河两岸景观提升工程,打造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样板工程。二是注重绿色建筑行业管理,打造长效管理机制。坚持以“新城建”对接“新基建”,广泛推广应用BIM技术,至2025年,基本建立开发区城乡建设绿色低碳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园区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开发区新建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建设领域碳排放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三是启动节水型园区建设,率先创建节水型工业园区。坚持节水优先方针,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将节水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在光电产业园取得“苏州市节水型工业园区”称号,并通过省级节水型园区验收基础上,加大节水设施建设力度,加快节水新技术、新材料推广应用步伐,进一步提升园区节水管理能力。(牵头单位:规建局;参与单位:经促局、安环局、财政分局、国创投资集团)

(五)践行精细管理理念,健全城市建管体系和治理方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科技赋能水平,推动城市治理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系统化,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1.建立健全建管机制。一是构建“建管养治”一体化格局。依托城管委实体化常态化运作和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城市综合管理考评机制和经常性监督检查机制;探索建立每季度暗访督查、交办整改机制;固化工作例会制度,定期专题研讨重点难点工作,强化结果导向、落实问题闭环,构建“建设—管养—治理”一体化建管养护体系。二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平台。加快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汇聚、融合全区感知数据、政务数据、民生数据、社会数据,形成全覆盖的城市数字底板,为城市决策和行业应用提供全息服务支持。构建一体化管理平台,整合市政、绿化、水务、综合执法等多方建管平台资源,全力打造智能化城市管养体系。建设智慧城区。加快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布局,实现5G信号全覆盖。深化数字孪生技术在万物深度互联、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构建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化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社会治理“实时在线”。建设智慧住区。推进住宅小区前端视频感知体系加密补盲、改造升级,智慧小区覆盖率达100%,建成政府部门实时监管的住宅小区智能化管理系统。(牵头单位:规建局、综合执法局;参与单位:安环局、社管局(综合治理中心)、各城市管理办事处、警联办、财政分局、国创投资集团、集体资产经营公司)

2.全面提升城市管理。一是提升城市公共管理水平。公共停车管理方面,强化公共停车场和停车位规划,梳理全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资源,制定出台三年规划建设方案,对综保区等产业片区停车系统进行专项研究和整体提升。公共停车资源由国创投资集团统一运营管理,试点区内有条件的小区停车位错峰开放共享,至2025年,每年新增各类机动车停车位1000个。街区环境治理方面,2023年,完成长江路立面提升项目,至2025年,完成前进路、震川路、同丰路、景王路等道路公共空间界面改造提升,实现沿街绿化、建筑立面、招牌广告、景观灯光等“围墙到围墙、建筑到建筑”公共区域一体化管理;2023年,打造长江南路(第一大道—第二大道)、长江北路(震川路—前进路)和新星路(蓬莱路—景王路)席地而坐示范街区,对路段地面、两侧道板、公共绿地、城市家具进行全覆盖高标准精细化保洁,至2025年,拥有不少于5条席地而坐示范街区,整体提升城市街区风貌和背街小巷环境品质。二是构建物业管理和社区治理新体系。建立“统筹协调在区、工作推进在办事处、化解问题在社区”的三级物业服务管理体系。2023年出台物业考核办法,建立由规建局统筹、办事处组织推进、业主参与的监督考核制度,加强日常监督巡查,健全物业“红黑榜”考评机制及约谈机制,完善考核激励与惩戒措施。同时,加强物业企业和项目党组织建设,推动“红管先锋”提质扩面,持续打造基层治理先锋阵地。(牵头单位:规建局、综合执法局;参与单位:综保区管理局、各城市管理办事处、警联办、财政分局、国创投资集团)

3.持续做好长效管理。一是增强城市安全发展韧性。高标准完善城市防灾减灾抗灾基础设施建设,至2025年,城市防洪标准按照100年一遇(可抵御200年一遇)建设。系统开展城市内涝治理,以圩区为单元构建水系、管网、泵站一体化排涝模式,新改建雨水管网按照3~5年一遇标准建设、治理标准达到20年一遇。统筹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协同推进消防站、应急避难场所、人防工程等设施建设,加强供水、供电、通信、燃气等廊道共用和综合管廊建设。至2025年,确保完成兵希一级消防站、杜鹃路一级消防站、蓬朗人防公园等项目建设。二是提升城市养护工作效率。通过施工技术革新与信息化管理手段不断提升景观绿化、市政设施、城市照明、道路保洁等养护工作效率,结合推进开发区重点区域三年基础设施更新计划,形成建管养有序循环,整体提升开发区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三是完善城市日常管理措施。在建筑施工、既有建筑、城镇燃气等方面,制定监管工作计划,扎实开展日常安全监督抽查,定期召开专委会全体会议和联络员会议,厘清问题清单,并予以及时解决。在违法建设治理方面,强化新增违建管控和动态清零、存量违建拆除、拆后环境修复等工作,重点梳理区内违法建设案件任务清单,建立底册,制定计划,2023年拆除违法建设8.1万平方米,全力推进无违小区建设。在垃圾分类管理方面,提升垃圾分类实效,执法和宣导协同推进,不断提升居民小区厨余垃圾分出率,2023年,争创苏州市五星级生活垃圾分类小区3个、四星级小区7个,启动建设一座600吨级中大型垃圾中转站。(牵头单位:规建局、综合执法局;参与单位:社管局、消安办、各城市管理办事处、警联办、财政分局、国创投资集团)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统一部署,成立由管委会分管领导为组长、各责任单位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产城融合发展各项工作,制定具体工作措施,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推进合力。

(二)精致项目管理。进一步压实责任,严格按计划推进项目建设,加强进度督查,定期召开项目建设推进督办会,对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判,主动开展项目推进协调、联动,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出现的问题。按年度计划全力推进重点新建项目的有序开展,确保项目及早开工建设。

(三)强化部门联动。各部门、各单位根据责任分工,加强协调联动,实现信息互通互享,明确目标任务,及时跟踪各项工作推进情况,形成工作合力,推进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

(四)完善要素保障。各部门、各单位根据责任分工,积极完善土地、交通、资金、政策、服务等要素保障工作,重点保障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助力打造产城融合新格局。

来源:昆山开发区党政办公室

园区规划方案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5013601266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