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高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实施计划(2021-2025年)

2021-03-05 12:00:51 园区规划方案

3

按照市委全会对高新区提出的“打造汉江流域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导区”目标要求,围绕“十四五”期间实现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新驱动引领区、改革开放先行区、营商环境样板区、社会治理和谐区的“五区”发展定位,以2025年建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导向,立足区情实际,以深度聚焦产业提升改造和协同发展为突破口和着力点,特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遵循,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以做大总量规模、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和提升发展水平为核心,以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扩大产城融合程度和构建“双循环”互动互促格局为抓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进行数字化、智慧化改造,推进全区产业发展和园区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

二、重点计划支撑

(一)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进一步扩大产业整体实力

1.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梯次培育。力争到2025年,重点培育新增振华宇科产业园、襄阳奥利斯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等2家年产值过百亿企业,实现全区年产值过百亿企业累计达到7家;重点培育新增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江山重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金鹰重型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6家年产值过50亿企业,实现全区年产值过50亿企业累计达到7家;重点培育新增年产值过10亿企业10家,实现全区年产值过10亿企业累计达到60家;全区年产值过亿企业由现有的196家发展到300家,“四上”企业由现有的868家达到1100家。

2.推动服务业企业梯次培育。围绕居民需求,构建以无人售货专柜、净菜生鲜超市、农贸市场、大型超市四个层次为主体的社区购物服务体系。围绕“三主三副”打造中高端消费中心和商贸流通产业格局,集中力量培育以万达广场为主体的长虹北路商圈,以吾悦广场为主体的邓城大道商圈,以东风基地悦活荟综合体为主体的车城商圈;不断完善汽车园汽车文化小镇、深圳园云湖科技城、高新园汉江流域检验检测中心三个副商圈。围绕高新技术园的邓城片区、汽车工业园的店子坡水库片区和深圳工业园的云湖片区重点建设发展四、五星级酒店、主题型旅游酒店等设施,新建能够满足高端商务、会议会展、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需求的四星级以上酒店4家。“十四五”期间每年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5家以上,力争到2025年限上商贸企业发展到230家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250家以上,重点培育骆驼集团电池销售有限公司等收入过50亿元企业1家,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北有限公司襄阳分公司、天济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等收入过20亿元企业2家,湖北亚信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收入过10亿元企业5家,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襄阳市分公司等收入过5亿元企业10家,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以上。

3.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次培育。力争到2025年,全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30家,累计达到35家,其中国家级由现有的2家发展到12家,省级由现有的3家发展到23家。

4.推动“隐形冠军”梯次培育。力争到2025年,国家级“隐形冠军”新增4家,实现“零突破”,省级“隐形冠军”新增30家,全区“隐形冠军”企业由现有的20家发展到54家。

5.推动上市企业梯次培育。按照“储备一批、改制一批、挂牌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的工作思路,建立完善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力争区级上市后备企业达到100家,30家入选市级上市后备企业;15家企业入选湖北省上市后备企业“金种子”和“银种子”计划,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新增上市公司5家以上。

6.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全力推进各类金融机构在高新区的集聚,大力引进和规范创投、基金、融资租赁、保理、信托等新型金融机构,力争2025年全区各类金融服务分支机构总数达到100家以上,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企业贷款投放额累计达到200亿元。

(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进一步提高品牌经济成色

7.开展智慧园区建设。通过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广数字化终端,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监测、分析、整合园区内外资源,实现园区基础设施智能化、规划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和产业发展现代化,进一步提升产业园区智慧化数字化水平,力争三年时间将现有的3个园区全部建设成为智慧园区。

8.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建设。推动规模以上企业运用5G、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智能化基础设施改造、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等项目建设,着力从生产线自动化向车间数字化提升,从数字化车间向智能工厂升级,从生产制造数字化向设计研发、物流仓储、营销管理等全环节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重点培育风神襄阳汽车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争创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湖北超卓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争创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中日龙(襄阳)机电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54家争创市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力争到202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累计达到126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19家、市级100家。

9.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建设。通过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等主要领域、主要环节的有效应用,促进企业研发设计创新能力、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和产业链协同能力显著增强,工业经济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提高。重点培育天津金耀集团湖北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争创国家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伟巴斯特(襄阳)车顶系统有限公司等25家企业争创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力争到2025年“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由现有的63家发展到93家。

10.开展绿色制造示范建设。贯彻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进一步打造绿色制造先进典型,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引领工业绿色发展。力争到2025年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企业(包括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新增12家,累计达到15家。

11.开展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建设。重点围绕“双创”平台+要素汇聚+能力开放+模式创新+区域合作4个领域,遴选产业应用基础好、发展前景广阔、带动作用强的试点示范项目,支持制造业“双创”平台建设,加速激发制造企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形成资源富集、创新活跃、高效协同的“双创”新生态,切实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力争到2025年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企业由现有的5家发展到25家,其中国家级新增4家,省级新增16家。

12.深入实施全省服务业“五个一百工程”。以载体、人才、企业、品牌、项目等服务业发展要素为抓手,重点推进汽车园争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示范园区,鼓励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襄阳综保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申报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培育骆驼集团贸易有限公司、东风襄阳物流工贸有限公司等企业成长为全省服务业龙头企业,支持襄阳厚载科技有限公司、人福医药襄阳有限公司等企业争创服务业重点品牌,谋划推动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力争到2025年,进入全省“五个一百工程”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示范园区2个、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3名、服务业龙头企业6家、服务业重点品牌3个、服务业重大项目10个。

13.助推企业贯标认证。通过引导调动企业抢占标准化制高点的积极性,打造一批拥有自主品牌、领跑未来的产业标杆和集群,厚植高新品牌经济底蕴。大力开展标准技术难题攻关,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等新兴企业引领行业标准创新,力争2025年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300项,其中国家标准100项以上,行业标准150项以上,地方标准50项以上。

(三)扎实推动质量强区工程,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

14.争创质量强市示范区。鼓励并培育企业申报中国质量奖,区内企业获湖北省“长江质量奖”实现零突破,区内企业获襄阳市“市长质量奖”新增3个,定期评选高新区“火炬质量奖”。引导各行各业建立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确保全区企业产品在国家、省、市监督抽查中合格率高于99%。

(四)积极发展产业集群优势,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15.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继续深化与东风战略合作关系,扩大整车生产规模;围绕“国六”标准和胎压监测强制实施的政策驱动,推动高新区汽车零部件换代升级及多元化发展;鼓励发展汽车金融、维修保养、汽车租赁、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后市场服务,形成“汽车+”跨界融合的汽车后市场产业生态体系。力争到2025年,产业总产值由2020年1210亿元增长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8.3%。

16.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依托高新区内40多家从事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企业及院所的资源优势,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以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为“三横”,构建关键零部件技术供给体系。力争到2025年,产业总产值由2020年72亿元增长到200亿元,年均增长23%。

17.发展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大力推进在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无人机、通用装备、工业机器人、精密冲压结构件等领域的研发力度,进一步提高装备制造产业市场规模。力争到2025年,产业总产值由2020年850亿元增长到1300亿元,年均增长9%。

18.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围绕“襄阳云谷”建设,按照“做强一个核心产业(数字经济)、做大四个优势产业(汽车电子、电子材料元器件、机电控制和节能优化、智能终端)”的整体思路,积极构建“1+4”新型电子信息发展体系,全面提升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力争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由2020年290亿元增长到600亿元,年均增长15.6%,将高新区打造成产业链相对完整、在湖北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制造基地和华中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区。

19.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结合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加快构建新能源生产、储能电站、用能企业的微循环闭环产业链;实现航空航天、汽车、轨道交通新材料技术突破,发展增材、水溶高分子材料、石墨烯、碳纤维、胶黏剂、保温绝热材料、玄武岩、特种光学玻璃、稀土永磁等新材料。力争到2025年,产业总产值由2020年150亿元增长到400亿元,年均增长22%。

20.发展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集群。积极引进生物医药类企业,大力充实生物医药基础,提升高新区生物医药水平;瞄准保健市场,大力发展保健品及高端保健医疗器械;依托科技城的平台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大数据产业;围绕大健康产业所涉及的“食”“游”“医”“养”“管”等领域,形成集中度高、关联性强、成长性好、带动效应明显的大健康产业链群。力争到2025年,产业总产值由2020年50亿元增长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5%。

21.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基于高新区节能产业优势,做大做强高效电光源及节能灯具、高效节能输配电设备、高效节能电机和高效节能通用设备四大细分领域;依托高新区环保产业现状,培育壮大水工艺设备、先进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和环保药剂及材料三大细分领域;通过实施发动机再制造重点工程,实现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市场化发展,全面推动再制造产业发展,提升高新区再制造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力争到2025年,产业总产值由2020年98亿元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9%。

22.发展检验检测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国家汽车检测中心在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新能源、智能网联(无人驾驶汽车)等多种汽车性能方面的综合试验能力,致力打造综合性能最强、集聚力度最大的国际一流汽车试验场。以襄阳检测认证产业园、国家民航局航空无人机检验检测认证基地、精准医学区域检测中心总部、世纪亿康(天津)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医疗检测等重点项目为支撑,在新材料、新能源、重大装备、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食品药品、农产品安全、化学品安全等重点领域,支持一批技术有特长、服务有特色的专业化检验检测机构发展,不断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力争在2025年,建成国家级检验检测服务业聚集区1个,国家检验检测标准化示范区(试点)1个;新建航空救生装备、内燃机、太阳能光伏产品、光学玻璃、轨道交通装备、中成药、汽车轴承、汽车内饰件、蓄电池、环保除尘装备等10个国家级检测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引进国内外知名检测认证服务机构20家;引进和培养检测认证高端人才100人;襄阳市检测认证产业园全面建成,成为“汉江流域的中心实验室”,服务襄阳乃至整个汉江流域的制造业;全区检验检测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80亿元。

23.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围绕襄阳自贸片区“四港一区”建设,构建铁水公空、多式联运、通江达海、无缝对接的立体国际物流大通道,推动“襄汉欧”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行,形成以“铁路港”“水运港”“公路港”“航空港”为中心的物流企业集群,进一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力争在2025年全区物流业营业收入达到180亿元。

24.发展企业研发中心产业集群。初步确定在科技城二期或梦想小镇建成全区研发中心集聚区,鼓励支持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实现资源、信息、人才、服务的互通互享、协同运营。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增襄阳三沃航天薄膜材料有限公司、湖北赛恩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东风电驱动系统有限公司、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等5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支持湖北超卓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新华光信息材料有限公司等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争创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力争到2025年,我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0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实现零的突破,省级工程研究中心达到11家。

25.发展外向型经济产业集群。进一步扩大开放,培育优势产业出口集群,深入推进外贸综合服务,支持本地外综服平台建设,加快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外贸出口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每年培育新增出口企业20家,力争到2025年,出口企业由2020年100家发展到200家,其中,出口过5亿美元企业湖北亚信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1家;出口过1亿美元企业湖北新火炬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外综服国际贸易有限公司2家;加工贸易企业30家;实现出口总额9亿美元。

(五)聚焦补齐产业短板,进一步平衡优化产业结构

26.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根据《高新区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实施方案》(襄高办函〔2019〕6号),尽快补齐辖区22个涉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巩固提升2020年4个示范村“两基”补短板强弱项建设成果,完成第二批5个村(社区)“两基”补短板强弱项建设任务,加快推进其余13个村(社区)“两基”补短板强弱项建设任务;以“五清一改”为主要内容,形成长效机制,保持村庄清洁常态化。

27.推进现代农业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建设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培育壮大做强做优各村优势特色产业,走优质高效、有机、绿色的路子。发展特色、观光、体验农业,体现现代农业农村特色,探索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建设模式,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28.推进服务业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围绕“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强弱项、补短板、惠民生”,谋划推动实施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持续巩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服务业发展格局,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力争“十四五”期间,新谋划服务业重大项目160个以上,总投资突破2000亿元;新开工服务业重大项目70个以上,总投资突破600亿元;新投产服务业重大项目35个以上,总投资突破290亿元。

29.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补短板强弱项建设。鼓励企业结合襄阳、高新文化特色开发满足多媒体、多终端需求的动漫、影视数字、工业产品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内容,适时建立覆盖“制作设计—发行—衍生品开发—销售”的产业链,推进媒体与信息服务、商业零售等多业态的结合。进一步推进会展业的发展,强化组织实施、品牌培育、协调联络、宣传推广、人才培训等会展管理,积极举办各类汽车文化活动、宣传推介活动、高峰论坛活动,丰富会展主题文化内涵。结合汉江文化、襄阳文化特点,发展商旅结合的地域传统文化旅游业;推动建设汽车历史博物馆、汽车赛事运动场、车城文化标示物等旅游项目建设,与现有的生产线、试车场、检测中心、停车场等设施实现联动发展,大力发展汽车工业旅游线路。力争到2025年,全区文化产业和会展业营业收入达到50亿元,旅游业营业收入达到50亿元。

30.推进工业企业环保改造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在现有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基础上,引导鼓励辖区34家重点排污单位、64家涉VOCs排放企业和44家涉及工业炉窑企业进行新设备高质高效提标改造,按以上企业实际购置环保治理设备(投入起步金额为50万元及以上)投资购买价格的10%为比例进行补助。同时根据《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及减排措施》《高新区工业企业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名录》,按照各行业类别的绩效分级指标进行分级奖励,其中获评减排A级企业奖励50万元,获评减排B级和引领性企业奖励20万元,同步推进企业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和提质增效,最终实现经济循环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由经济贸易发展局牵头,财政局、城乡建设局、科技局、行政审批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生态环境分局、创业中心、农业水利服务中心、文化体育旅游服务中心等职能单位共同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研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协调推进全区争创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重点项目建设。

(二)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支持。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和省、市级专项资金、政府债券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健全政银企对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

(三)聚焦服务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各园(镇)办和各职能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及时研究解决产业项目推进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加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构建政银企联动推进的工作格局。

(四)强化督查督办,健全考评机制。建立产业发展联席会商制度,对各地各部门任务推进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办,实行“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建立健全产业发展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将产业发展任务细化量化成指标,纳入管委会对各部门年终考核目标,强化督办和年终考核评价工作。

来源:襄阳高新区

园区规划方案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3682461590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