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慧园区建设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019-09-30 11:42:13 园区规划方案

智慧园区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园区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助推器,目前全国各种有各类产业园区约2.5万个,对国家经济贡献达到35%以上。不过,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传统产业园区正面临重重挑战,如产业模式不完整、未形成共享机制、投入产出严重失衡等。在此背景下,智慧园区应运而生。

智慧园区建设是利用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控制、整合园区各个关键环节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各种需求做出智慧的响应,使园区整体的运行具备自我组织、自我运行、自我优化的能力,为园区企业创造一个绿色、和谐的发展环境,提供高效、便捷、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智慧园区带来的效益非常明显,包括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了园区的低碳运行;管理流程优化,实现园区运行的全过程控制;强化统计分析,实现园区信息资源深度开发;提高人员劳动生产率,实现园区价值最大化;顺应智慧城市发展方向,推动新型战略产业发展等。

图表:智慧园区的效益分析

智慧园区

在国家大力扶持下,全国园区智慧化建设如火如荼,各地不同类型的园区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与市场竞争情况制定了各自的发展规划。同时,各地加强了园区智慧化的建设投资力度。

1、智慧园区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和经开区的数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国内的园区正在经历从传统的工业园区向新区过渡。由单一园区向综合园区发展的趋势。尤其是经开区和高新区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内容升级,打造多产业融合和社会服务聚集的综合性园区,并逐步向智慧化新区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智慧园区区域分布格局。在东部沿海区域,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以其大量的园区平台作为基础,因此成为全国智慧园区建设的三大聚集区。

图表:上海市智慧园区建设扶持举措

智慧园区

图表:深圳市智慧园区发展情况

智慧园区

2、智慧园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 缺乏顶层设计

虽然从政府到企业都意识到了智慧型园区是今后园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就目前来说有关智慧园区建设的政策和制度都缺乏顶层设计方案和确定的组织结构。各级政府没有设立于智慧化建设相关的职能部门,导致智慧化项目的建设缺乏集中地统筹和规划。

(2) 多方协作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

智慧园区是涉及政府、企业、居民等多主体的空间集合。智慧建设项目需要各主体之间加强信任和沟通,提高协作效率和能力。如私密信息的保护,资源的开放共享等都需要以相关主体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

(3) 对“智慧”内涵理解不够深入,有其表而无其理

很多园区智慧化建设存在一个误区,安装很多摄像头,把数据上传云端,却缺乏足够的意识和能力对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导致大量摄像头处在无人监察状态,并且传感器和探头的后端报警机制比较空白,无法及时准确对危险状况预警,对园区安全防护反而带来负面影响。

对于智慧园区来说,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园区智能设备数据化,通过内外经营和管理数据的采集,以智慧园区平台为依托,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及沉淀,并逐步深化数据的分析、应用和管理,对平台沉淀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模型搭建,逐步在运营管理和业务分析中让数据发挥其分析价值和作用,为园区节能环保提供决策指标,指导业务和管理的方向。

除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智慧园区建设涉及的技术还包括GIS技术、BIM技术、人工智技术等。如BIM技术是智慧园区及智慧建设的基石,只有通过BIM技术,园区的建设与管理才能以可视化的方式进行。

综上所述,GIS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BIM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均可在智慧园区的建设中发挥作用。

将进一步用于园区建设

建设智慧型园区是未来各类经济园区发展的方向,实现园区的智慧建设及管理需要建设一个智能化的园区服务平台,此平台需要协调应用多种理论和技术,更全面、更有效、更快捷、更智慧的将园区建设及管理的各个层面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园区智慧化发展。

现阶段,国内对上述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均已具备一定的研发基础和产业化能力,其中部分已经在交通、医疗、公共配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可以进一步用于园区建设和管理上。

另外,各地加强了园区智慧化的建设投资力度,2018年全国园区信息化市场规模已增2688亿元左右,这意味着相关技术在智慧园区建设的市场空间将扩大,有利于吸引更多企业参与进来。

图表:2012-2018年中国园区信息化市场规模及增长(单位:亿元,%)

智慧园区

园区规划方案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3682461655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