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划范围和期限
1、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开发区的建成区及东海岛片区的产业园区部分,现批复面积共40.40平方公里,包括湛江产业转移工业园38.18平方公里;湛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15.02平方公里(其中12.80平方公里与产业转移工业园重叠),湛江市东海岛石化产业园面积37平方公里,钢铁配套区3平方公里。
2、规划时限
规划基准年限为2018年,规划时限为2019-2022年,分为规划近期(2019-2020年)、规划远期(2021-2022年)两个阶段。
二、基础与环境
(一)基础条件
1、基础条件独特优越,具备深水良港资源优势
——独特清晰的“建成区+工业区”组合。开发区的工业区域集中在东海岛片区,而建成区位于湛江市主城区,承担着总部经济、商贸金融中心等新业态功能,两个片区隔海相对,建成区与工业区之间界限清晰,且工业区离市区非常近,这种组合模式十分独特。主城区发展环境相对较成熟,配套齐全,对城市整体带动作用明显,有利于推动开发区的建成区区域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有效带动促进东海岛工业片区的开发,更好地实现产业和城市的有机融合。
——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优势。湛江港素以天然深水良港著称,水深超过21米,能承载20至25万载重吨的货运油槽船;是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和大洋洲航程最短的港口,是中国大西南和华南地区货物的出海主通道,是全国20个沿海主要枢纽港之一,目前己建成中国陆岸最大的30万吨级原油码头和25万吨级铁矿码头,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2017年,湛江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82亿吨,重返全国十大港口行列,同比增长9.9%。其中,开发区东海岛片区坐落在湛江港区范围之内,设有东海岛港区,以大宗能源、原材料运输为主,沿岸航道可建三十万吨以上的深水港,使开发区新区具备发展大工业的平台和承载力。
2、工业主场地位凸显,形成三大产业航母优势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2018年,湛江产业转移园实现工业总产值约987亿元,工业增加值约271亿元,税收约达150亿元;而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到697亿元,工业增加值为159亿元,税收45.9亿元,全市工业主战场地位不断凸显。形成了钢铁、石油化工、特种纸业、生物医药、机械电器、海洋高新、食品饮料、现代服务等8大产业,集聚了宝钢、中石化、中海油、中国诚通、中铁建、可口可乐、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30余家世界5000强企业。
——形成钢铁、石化、造纸三大主导产业。湛江以开发区钢铁、石化、造纸三大产业航母为“月亮”,以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和世界知名企业为“星星”,逐步形成“星月同辉”现代化大工业发展格局。据估计,湛江钢铁、中科炼化、晨鸣液体包装纸这三个总投资超过1500亿元的“航母级”工业项目,将携手在5年之后,为湛江贡献超过3000亿元的工业产值,极大的拉动了湛江经济增长,湛江已进入工业项目开工建设数量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大建设时期。
3、重大项目撬动发展,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加强
——东海岛工业区重大项目带动。随着东海岛的德国巴斯夫新型一体化石化基地、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冠豪高新、中国纸业等总投资超过千亿元的重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动工建设,将带动一大批上下游配套项目落户湛江开发区,仅钢铁和石化两大项目将拉动投资5000亿元以上,产业集聚效应十分显著。其中,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宝钢湛江钢铁基地一期工程于2016年7月全面建成投产,2016年、2017年分别实现工业产值155.1亿元、330亿元,成为撬动湛江发展的重要杠杆,首期4800亩钢铁配套园区建设如火如荼;中科炼化项目2017年完成投资40亿元,累计投资79亿元,计划2019年底建成投产,东海岛石化产业配套园区建设顺利推进,引入鹏尊能源、京信东海电厂热电联产燃煤机组一期项目等重点配套项目;造纸和纸制品业2016年、2017年分别实现工业产值172亿元、217亿元。
——建成区服务业逐步完善。以区域性商业中心集聚区建设为核心,形成了商务、金融、休闲文化、现代服务业中心和企业总部的格局。高端商住、商务跨步发展,万达、保利、荣盛、恒大等中国500强企业聚集在建成区投资置业,截止目前,我区有大型写字楼10家,其中已建成投入运营的8家,在建的2家。2017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77亿元,其中零售业107.31亿元,批发业50.46亿元,住宿业4.7亿元,餐饮业4.3亿元。
4、创新驱动加力提速,自主创新能力全市最强
——新兴产业势头较猛,高新技术产业位列全市前茅。全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冠豪高新、双林医药、恒诚制药、国联水产、恒立电子等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形成了特种纸、生物医药、海洋高新技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体系。2018年,高新技术企业家35家,高新技术产品196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94亿元,同比增长33%。
——产研深度融合,自主创新能力全市最强。2017年,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获批为国家级孵化器培育单位;2018年,省级以上科创平台2个,科技孵化企业为83家。通过实施企业科技研发平台建设计划,建设省级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19家,市级工程中心、企业技术开发中心24家,实现营业收入5亿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基本全覆盖,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25%。引导和支持企业发明创造和成果转化,全年专利申请量440项,专利授权量202项,分别比上年增长24%和15%。
5、拥有大工业级别配套,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强
——园区发展空间增长迅速。重点依托钢铁、石化等大项目,规划建设钢铁配套产业园区和石化产业园区,未来计划扩容3708公顷。其中,钢铁配套产业园区建设促使全年共20个项目落地建设,计划总投资24.3亿元;11个项目建成投产,总投资14.4亿元。石化产业园区规划面积37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填海工程的相关手续,未填部分6平方公里正在加快报批工作。同时,湛江港口岸东海岛港区通过省验收。
——高标准规划建设基础配套及公共服务设施。开发区内供电、供热、供气、供水、环保、道路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标准可承担大工业级别配套运行需求,如供电方面拥有双回500kV变电站 1个、双回220kV变电站2个、110kV 变电站6个。此外,东海岛自来水厂、东简污水处理厂、钢铁与石化配套园区、中央商务区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项目均正在按计划推进。
——便捷通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开发区拥有海港、铁路、公路、管道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东海岛片区内,东海大道、疏港公路、龙海路等主干道纵横交错,东雷高速项目正在全面加快建设,玉湛高速动工建设,东海岛东腾路等9条道路部分竣工验收,初步形成“一环、三横、四纵”路网,交通便捷,内外通达。
6、拥有多个国家平台,形成多重政策叠加优势
目前,开发区拥有三张国家级名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及省级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可享受多种新型经济体优惠政策,形成政策叠加优势,突出对外开放、自主创新、绿色发展等国家层面赋予的新使命。
(二)存在问题
1、园区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土地资源亟待统筹
缺乏整体的产业发展规划指引。目前开发区虽已完成石化园区的专项产业规划,但仍缺乏整体上的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导致开发区与全市其他产业园之间仍存在同质化竞争问题,尤其是在新兴产业的规划布局上,如生物医药产业,与霞山区、奋勇高新区等主导产业的选择有雷同趋势,资源亟待整合。
2、园区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发展能级相对偏低
湛江开发区地处广东经济欠发达的粤西地区,为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地带,2017年粤西三市的经济总量仅占全省不到8%,湛江经济总量在全省排名第八,开发区工业总产值仅690.99亿元,而广州、天津、青岛等开发区生产总值都在2000亿元以上。开发区经济发展的要素支撑和政策扶持不但与珠三角的开发区有差距,与南宁、重庆等西部城市的开发区也存在差距,对湛江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广东新经济增长极等定位要求不符。
3、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保障不足,融资渠道有限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欠缺,征地拆迁资金压力大。开发区近年来剔除专项转移支付和一次性收入的因素后,本级可支配财力基本在10亿元左右,可支配的财力非常有限。而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基本靠融资资金,且大项目耗时耗资金,目前累计融资额度已达202.82亿元,负债达140亿元,近三年每年需还本付息近20亿元,用于建设发展的财力保障明显不足。受开发资金瓶颈制约,征地、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严重制约了在谈招商项目的落户、建设及投产进程。湛江开发区自2010年与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合并后,累计已投资数百亿元用于东海岛基础设施建设。
——融资渠道较窄,融资难。开发区目前的融资渠道主要是通过PPP模式来引入社会资本,实际运行效果一般,且由于国家对PPP风险的严控,基建项目审批收紧,导致开发区融资愈加困难。
4、体制机制优势逐渐减弱,营商环境有待改善
开发区是准政府的管委会体制,承担的社会管理事务繁多、征迁工作和农村工作任务繁重,开发区的行政运作逐渐与县(区)的行政体制机制趋同。机构改革、人员安排也是满足社会管理为主,开发建设为辅,无法集中精力突出经济发展。开发区的软环境建设,特别是行政效率、法制环境、融资机制、园区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改进和提升空间。
发展目标
规划总体目标分为两个阶段,到2020年,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成效,钢铁、石化支柱产业地位得到有效巩固,新兴产业初具规模,现代金融、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园区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基本完善。到2022年,三大产业航母带动效应显著,形成临港重化工产业生态,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初步构建资源整合、错位发展、特色突出、协调联动、绿色低碳的发展格局;产城融合发展,成为带动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开放合作不断扩大,成为湛江现代大工业新城、创新驱动发展高地、经济发展排头兵,努力建成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的现代化海洋产业基地。
产业布局
基于辖区产业发展方向,以园区为载体,规划构建“一城三产,产城融合”的发展布局。其中:
一城:在开发区的建成区重点发展科技信息、商贸服务业态;
三产:即临港钢铁、临港石化、造纸三大产业,以钢铁产业园区为载体发展临港钢铁,以石化产业园区为载体发展临港石化,以中部高新园区为载体发展特种造纸等;
产城融合:充分发挥建成区城区的辐射效应,支撑东海岛片区工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协同发展,实现产城融合。
文章来源:湛江市人民政府 (原文有删减)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