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推进产业园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9-05-09 18:21:42 园区规划方案

产业园区改革和创新

娄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加速推进产业园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

实施意见

娄政办发〔2019〕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万宝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局委办、各直属机构:

为应对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以及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深刻变化,积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湖南“一带一部”战略部署,抢抓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大历史机遇,强化“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高质量发展,实现娄底“加速转型、奋力赶超”目标,把全市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开放创新先导区、转型升级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7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产业园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湘政办发〔2018〕15号),结合我市实际,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优化园区功能布局

(一)把准园区功能定位。深刻把握新时代赋予园区的历史使命,始终坚持产业发展这条生命线,突出产业项目主体地位,强化科学规划,强化生产功能配置,强化产业聚集效应和增长动力,推动产业园区向高端智能制造、高新技术创新和现代先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集约方向发展;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理念,优化相关设施配套,统筹生活区、商务区、办公区等城市功能建设,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商务粮食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明确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各园区要充分依托自身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大力开展精准产业招商,承接产业转移,增链、延链、补链、强链,走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的道路,努力打造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先进特色产业园区。娄底经开区突出发展钢铁薄板深加工产业、新能源动力电池及储能、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万宝新区突出发展互联网信息、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娄星工业集中区突出发展钢铁深加工、军民融合、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冷水江经开区突出发展新材料、不锈钢制品等制造业;娄底高新区突出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双峰经开区突出发展现代农机、制鞋、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新化高新区突出发展特种陶瓷、文印等产业。(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商务粮食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优化园区布局。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合理控制园区开发面积和开发强度,科学划定园区功能分区和拓展空间,合理确定园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居住和生态用地比例。坚持“一县一园区”,继续深入推进“一区多园”建设,打捆省级娄底高新区、万宝新区和娄星工业集中区联合申报国家级娄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动人才、资金、项目的流动和政策、信息、数据的共享,形成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坚持“四个不变”原则,即:园区的管辖属性不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不变、原有财政税收分配和管理体制不变、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不变。(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商务粮食局、市科技局、市编办、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环保局、市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创新园区开发模式。探索园区建设和运营新模式,鼓励园区多元化开发。支持园区整体成片招商,引入战略投资者、专业园区运营商开展合作,整体布局建设一批特色园、专业园、飞地园。支持开展与国内发达地区园区合作共建,承接产业转移。(市发改委、市商务粮食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局、市环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快园区转型升级

(一)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娄底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发展规划,每年实施一批重点产业项目,不断扩大产业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确定园区主导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努力创建国家和省级先进特色产业园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军民融合产业创新试点示范。到2020年,我市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度超过80%,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地区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72%,高新技术产业占园区工业比重超过60%。(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商务粮食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发展开放型经济。坚持开放强园战略,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园区管理经验,综合运用产业链招商、平台招商、以商招商、资本招商、回归招商、委托专业机构招商等方式,积极招商引资、招商引智,鼓励园区在政策和权限范围内制定相应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支持园区大力培育和引进外贸龙头企业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逐步设立出口订单融资风险准备金,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为符合条件的企业融资。推进海关口岸建设,为企业外贸通关提供便利。(市商务粮食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政府金融办、市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实施创新引领战略。积极推动园区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吸引各类创新资源向园区集聚,每年引进一批重点创新型企业。支持园区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在有条件的园区优先布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国家(部门)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鼓励园区加快发展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业服务平台,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设立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支持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支持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合同交易,完善融资、咨询、培训、场所等创新服务,培育创新创业生态。(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商务粮食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园区要完善电力、燃气、供热、供水、通信、道路、消防、防汛、人防、治污等基础设施,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将为企业提供服务的综合性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含项目股权投资、政策资金、碳排放交易、智慧能源管理、人才技术资源流转、交通物流等)纳入园区整体规划,以整体一盘棋的思路打造智慧型园区。积极利用专项建设基金,鼓励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建局、市环保局、市科技局、市商务粮食局、市经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推动园区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强化资源循环利用举措,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绿色金融支撑体系,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培育一批综合环境服务企业,鼓励开展工业污染治理第三方试点。推进园区产业耦合,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鼓励园区积极参加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和运行。园区应建设污水集中处理、固体废物统一管理及相关配套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确保园区各类污染物排放达标。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开展园区节水行动,搭建资源共享、废物处理、服务高效的公共平台,促进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商务粮食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园区要素保障

(一)优化管理园区用地。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聚,除矿产资源、能源开发等对选址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外,新上工业项目必须安排在省级及以上园区,严禁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和工业用地变相用于商业性房地产开发。鼓励园区外的工业项目通过土地置换等方式搬迁进入园区。园区利用存量工业房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兴办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众创空间的,可在5年内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5年期满或涉及转让需办理相关用地手续的,可按新用途、新权利类型和市场价以协议方式办理。允许工业用地使用权人按照有关规定经批准后对土地进行再开发,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需补办出让手续的,可采取规定方式办理并按照市场价缴纳土地出让价款。园区用地纳入市、县市区用地统一供应管理,依据园区用地和建设规划合理确定用地结构。对规划剩余空间小,确需扩大园区规模的,予以适度支持,并划定发展方向区。严格执行土地出让制度和用地标准、国家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建设区优先选择在园区,支持园区依法批准征收一定数量的储备土地作为引进项目的周转用地,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优先安排创新创业企业用地。积极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和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制度。鼓励园区建设使用多层标准厂房、下沉式厂房,统筹地上地下有序开发,实施“零增地”技术改造。鼓励土地使用者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厂房加层、厂区改造、内部用地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容积率,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现有工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征收土地价款。(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商务粮食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经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整合财政资金投向,市、县市区两级专项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向园区企业倾斜。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园区建设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综合评价先进园区、特色产业园发展建设、园区重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园区初创企业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分担和损失补偿、特色园区特定产业用能和用工补助等。县市区也要安排一定规模的园区建设发展专项资金。园区可在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单独管理财政收支,支持有条件的园区设立独立金库。严格执行收费目录清单制度,严禁在目录清单之外增加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鼓励园区成立具有独立法人的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负责园区资产的投资、经营和管理。(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商务粮食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园区能源保障。在园区加快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改革,支持产业园区在各自园区内完成电能信息采集的基础上,以园区为单位,成立售电公司,整体参与市场化交易。园区整体参与交易的偏差电量,可探索建立在园区企业中余缺调剂和平衡的机制。支持高新技术、互联网、大数据、高端制造业等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以及各园区明确的优势特色产业、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参与交易,可不受电压等级及用电量限制。鼓励园区利用厂房屋顶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建设。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鼓励纺织、造纸、化工等高耗水企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落实区域“煤改气”相关补贴政策,非居民用气大户的天然气价格在国家政策核定的价格基础上实行下浮,新增非居民用户管道燃气庭院管网设施建设费中包含的主干管网设施建设费在现有基础上降低30%。(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住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园区人才支撑。对随新引进项目入娄工作生活的行业领军人物和关键岗位技能人才,要加大服务力度,充分发挥我市居住成本低、房源充足的比较优势,研究出台具有竞争优势的人才引进政策措施,确保人才来得了、留得住。采取订单式、建立实训基地、工学交替等多种培养方式,帮助企业培养实用型、操作型高技能人才。鼓励园区实行用工聘任制、薪金绩效制,园区平台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可采用面向社会公开遴选方式聘用。支持园区管理人员到沿海发达园区挂职学习交流。支持建立园区发展容错纠错机制。(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编办、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商务粮食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快创新体制机制

(一)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市园区办统一管理、全面负责和协调指导全市产业园区工作。各园区要推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实行管理机构与开发运营企业分离,突出园区建设开发投资公司作用。各园区管委会由各级政府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归并园区管委会内设机构,主抓党建政务、行政审批、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相关工作。园区投资平台公司负责项目筹划咨询、招商引资、股权投资、金融担保、用能管理、服务保障等相关工作,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市编办、市发改委、市政府法制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各园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湘政办发〔2018〕76号)等有关精神,高举开放大旗,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聚焦企业关切,努力为实体经济发展减负松绑,以革命性举措,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以“证照分离”、“先照后证”、“先建后验”、“承诺审批”、“多审合一”、“多图联审”、跨部门跨行业实施“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为突破口,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支持园区开展投资项目报建审批区域性统一评价和承诺审批制试点。对于园区内企业投资经营过程中需要有关部门逐级转报的审批事项,可由园区管理机构直接向审批部门转报。对于具有公共属性的审批事项,做到办事不出园,探索由园区内企业分别申报调整为以园区为单位进行整体申报或转报。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采用统一窗口受理、责任部门网上限时办结、逾期默认等方式,开展附条件生效的容缺并联审批,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涉及国土资源、发展改革等评估事宜的,整合为共同委托第三方评估,避免多头评估、多头审查。积极借鉴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凡符合娄底实际,且无禁止性、限制性条款的,均可在园区优先落地,优先实施,真正让好项目进得来、留得住、做得大、走得远。(市编办、市发改委、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安监局等相关市直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园区规划管理。市园区办牵头组织编制全市园区总体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园区的区域布局,明确园区数量、产业定位、管理体制和未来发展方向。各园区依据所属类型和所处发展层次编制园区中长期发展规划,支持开展“多规合一”试点。严格执行园区发展规划并适时开展实施情况评估。(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商务粮食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环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环境、资源和安全监管。各园区必须依法开展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并以五年为期组织开展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强化园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现有项目环境管理、区域环境质量联动机制,完善监管内容,明确监管责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强对园区污染物和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监测和统计,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执行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和监督执法,防控废弃渣土水土流失危害,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加强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强化安全执法能力建设和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建设。加强园区各相关规划的衔接,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所需的防护距离等相关政策规定,促进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安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完善园区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园区统计体系和报送制度,加强园区发展情况调度分析。各县市区和园区要高度重视园区统计工作,建立园区统计工作行政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统计机构,增加人员力量,明确统计负责人,选配专职统计人员,保持统计人员队伍相对稳定。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园区要按照规定及时报送有关资料和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市发改委、市统计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商务粮食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局、市环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强化园区综合考评。进一步完善综合评价考核办法,将综合评价主要指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评估。考核结果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调区扩区升级、项目资金支持以及领导干部任用等奖惩措施挂钩。对在年度综合考核中被评为合格或优秀等次以及在全省园区综合排名中进步较快的园区,按照园区年度考核办法的规定给予奖励;对在年度综合考核中被评为不合格等次的园区,在全市予以通报批评,并对园区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或调整岗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商务粮食局、市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娄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1月16日

抄送:市委各部门,娄底军分区战备建设处。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

各民主党派市委。

中央、省属驻娄各单位。

娄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1月17日印发

园区规划方案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3682461655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