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众所周知,浙江的产业布局非常分散,很多区县、甚至镇上都有自己的工业园区。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些园区对各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空间制约、产业分散、升级难等诸多弊端逐渐显现,许多园区反倒成为了阻碍企业创新发展的“绊脚石”。
另一方面,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在进一步加剧,许多大企业都把总部迁移到杭州、宁波这样的区域中心城市;而许多原有的优势行业,如纺织、印染、化工等,也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被强制清退,周边市县“失血”严重,亟需探寻新的发展之道。
为此,浙江省领导提出要建设提升小微企业园,一方面,有利于破解土地要素制约,提高亩均产出效率,解决发展空间不足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聚焦服务供给,提升服务功能,改善发展环境,促进小微企业集聚和提升发展;另外,提升建设小微企业园也为浙江的中小县市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即聚焦当地的特色产业和中小微企业,这也与前两年的特色小镇发展思路不谋而合。
2017年1月,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小微企业园区建设管理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意见》,明确将小微企业园区建设用地纳入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并要求省国土资源厅适当予以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支持。
仅仅半年之后,2018年6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进一步强调,要给予小微企业园区土地政策支持,全面推进工业园、科创园(科技园)等各类小微企业园的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升。
在政策的引领推动下,浙江各地纷纷编制小微企业园区发展规划,确保小微企业园建设用地。
永兴南园小微企业园、机械装备产业园、海洋科技创业园、时尚产业小微园、铜加工小微园,在温州市龙湾区金海大道和滨海二路的十字路口,5个小微企业园比肩而立,成为当地小微企业发展的沃土。
截至今年6月底,浙江已建成各类小微企业园590个,占地面积11.3万亩,入驻企业4.4万多家。其中,仅今年上半年新增的88个小微企业园,就已推动上万家小微企业入园集聚发展。
小微企业是浙江的特色和优势,也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目前,浙江共有小微企业190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7%,以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GDP的65%、税收的54%、出口的76%和就业的80%。
可与此同时,浙江小微企业大多处于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的低端,面临产业层次低、布局分散、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这样的发展水平显然难以适应当下浙江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省从小微企业园建设入手,通过高质量小微企业的集聚发展,形成规模化产业集群,从而破解小微企业“低散乱”的痼疾。
小微企业园建设,浙江坚决摒弃新瓶装旧酒,扎紧准入关,从源头保证入园企业的质地、品相。如温州探索建立了“科技高度、投资强度、税收贡献度、两化融合度、员工文化程度”五个尺度为核心指标的小微企业园入园企业评价体系;湖州将优势产业中的高效小微企业集中起来,加大配套企业入驻,实现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发展。
在对高标准小微企业园做“加法”的同时,浙江坚决对低水平小微企业做“减法”。近年来,浙江始终坚持整治和淘汰落后低效产能,不断加大“低散乱”企业出清力度。2017年,全省整治各类无证无照、无安全保障、无合法场所、无环保措施的“四无”企业(作坊)4.7万多家,其中关停淘汰超过2.5万家、改造升级近2万家、整合入园1844家、合理转移962家,涉及全省100多个块状行业集中区块。今年以来,全省重点整治提升亩均税收1万元以下的低效企业,上半年已整治提升企业8621家,完成年度目标的86.2%。
当前,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园正成为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如瑞安市江南科技孵化小微园,已集聚59家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2017年亩均税收比全省规上工业平均税收高出30%。
小微兴,浙江兴,抓小微就是抓浙江经济的明天。浙江将滚动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积极引导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推动小微主体提升发展质量,力争到2022年,建成小微企业园超过1200个,入园小微企业超过10万家。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