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伴随高新技术区而生,从90年代发展至今,我国共批准成立了16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其中生物医药类(含医疗器械类)园区67个,形成了包括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和东北地区在内的产业集聚区,此外,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西部地区的四川、重庆也展现出良好的产业基础。
目前中国已有80多个地区(城市)已经着力建设医药科技园、生物园、药谷,全国已有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而且各地新开发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很多都将生物产业作为重点引驻对象。其中比较成熟产业园有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泰州中国医药城、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随着众多生物制药产业园区取得丰硕成果,生物制药产业已经成为国内园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历程回顾
从全球范围来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概念于上世纪60-70年代最早从美国兴起,20世纪60年代美国兴起生物科技产业,主流高校开始设立生物科技研究机构,1975年美国北卡地区的三角洲研究园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生物医药园。1990年代以来,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亚洲生物医药产业起步,逐步形成了美国领跑、欧洲第二、亚洲第三的世界格局。
(一)20世纪90年代:伴随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生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较晚,1988年8月,国家开始实施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明确提出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从1991年开始批准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伴随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生,2009年泰州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这也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医药高新区。
目前,我国共批准成立了16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其中生物医药类(含医疗器械类)园区67个。
(二)“十一五”时期:国家发改委分批建设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推动产业进一步集聚
为了更好的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分批建设了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促进生物医药人才、技术、资金等产业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三)“十二五”时期至今:形成了包括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和东北地区在内的产业集聚区,此外,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西部地区的四川、重庆也展现出良好的产业基础
自2005年国家发改委开始认定首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以来,北京、上海、深圳、天津、广州、哈尔滨、石家庄、济南、青岛、通化等地兴起了近百家生物基地园区,园区进一步推动区域产业发展。
其中,在“十二五”时期,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纷纷出台生物医药产业政策,逐步将生物医药产业培育成区域主导产业。其中,北京市通过重点支持科研成果转化等“五个重点支持”、“十病十药”资金专项等“两个专项”及相关保障措施,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新兴战略产业发展为北京市主导产业之一。上海市出台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将上海打造成为全国生物医药创新产品制造基地之一。天津市提出打造三大产业集群,最终带动1000亿元产业规模的战略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国家工信部等六部委印发《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明确提出各级政府需要根据行业发展需要,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规划产业集聚区。在国家顶层设计战略要求指导下,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逐渐呈现集聚发展态势,形成了包括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和东北地区在内的产业集聚区,此外,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西部地区的四川、重庆也展现出良好的产业基础。
三、国内主要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特点
历经几十年发展,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逐渐形成一定的发展特点。
(一)政策支持推动园区形成与发展
国家政府的支持以及国家的宏观政策的支持,是促进生物医药行业规范发展的前提。
一方面,国家不断选择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营商环境优、开放度高的区域,扶持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另一方面,国内各地政府逐渐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先行,通过制定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引导产业集聚,促进各地形成具有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包括泰州医药城、张江药谷、武汉光谷等。
(二)管理模式上,主要分为政府主导、企业投资开发两种类型
前者由政府投资开发,由专门成立的园区管委会管理运营,通过创新型企业孵化、重点企业培育等形式推动园区产业集聚,同时为园区搭建包括科研机构、公共服务平台等在内的创新资源。
后者又分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投资开发两种形式,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土地一级和二级开发运营、产业服务、产业投资等业务布局,实现盈利,典型的代表为上海张江高科;资本运作模式主要包括园区运营平台公司与政府通过共同设立产业基金或与社会资本合作成立投资基金,以及园区运营平台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等模式。
(三)园区产业创新能力驱动因素呈现生态化、网络化发展趋势
“十一五”期间,国家大力支持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中试基地、博士后流动站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这些高端研发平台构成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技术创新体系。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园区逐渐加强与高校、医疗机构、龙头企业、CRO等社会优质资源的整合,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同时随着近年来各地“人才新政”的强势出台,海外人才成为推动各地产业发展的加速器。此外,前沿生物技术的不断突破、新业态以及新模式的相继出现,吸引社会投资机构的加入,共同助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打造创新里程碑。
目前国内典型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包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上海张江药谷、苏州BioBAY等园区逐渐形成政府、高校、风投机构、基础研究机构、医疗机构等多因素组成的创新网络,为园区产业的规模化与集聚化发展,园区乃至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提供关键支撑。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