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三大典型案例分析

2018-11-23 10:57:58 园区规划方案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伴随高新技术区而生,从90年代发展至今,打造出一批优秀的产业园区,其中,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药谷、苏州BioBAY、武汉光谷生物城、广州国际生物岛和成都天府生命科技园等是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典型代表。

(一)中关村生命科学园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是国家级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高科技产业创新基地,聚焦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生命园一、二期现已基本完成建设,期中一期占地面积1.3平方公里,定位于生物医药研发、中试、孵化基地;二期占地面积1.19平方公里,定位为医疗服务及生物技术产业化基地。一、二期建成了集生命科学研发中试、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推广、企业孵化、产业集聚、风险投资、国际合作、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为了使园区人员的生活、工作更加便利,也为了承载更多国家重大科技部署项目落地、推动产生原始创新成果,生命园三期项目已全面启动,建筑规模约360万平方米,其中,160万平方米作为产业空间,200万平方米作为配套空间,与生命园建成区一起成为中关村科学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医药产业园

从“十五”的起步期、“十一五”的培育期、“十二五”的发展期,到“十三五”的自主创新引领示范期,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历经18年发展,以生命园扩展区建设为契机,健全产业服务体系,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有效提升园区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引领示范地位,积累了大量原创性科技成果,推出了众多创新产品,形成了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链,打造了与高科技企业共成长的园区价值链,汇聚了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

1.“十五”:起步期

2001年3月,全面启动土地一级开发工程,打造适合生命科学产业发展的专业化园区,同时落地一批国家级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引入生物医药研发企业、机构,初步聚集了产业创新资源。

2.“十一五”:培育期

园区专注于本土原创型产业培育,聚集了一批明星企业,产业链条初步形成,同时高端自主研发成果开始涌现,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

3.“十二五”:发展期

获得“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级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基地”、“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留学人员创业园” 等25项基地类授牌,助推了一批创新型明星企业的孵化和成长,进入成果转化关键时期,同时,加速优化和积累园区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创建了一批特色产业促进服务内容和项目,强化了生命园业内领跑者和旗帜地位。

4.“十三五”:自主创新引领示范期

“十三五”期间,园区从基础研究到转化、流通,最后到临床,现有的产业已经在园区基本形成闭环。园区目前拥有各类科研和产业服务平台,包括产业研究平台、创新创业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立体多源的科研和产业服务体系,为园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构建提供有力的支撑。

同时积极参与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中关村德国创新中心、中关村波士顿创新中心的建设,并在波士顿、硅谷建设了“国际创业孵化基地”,利用当地科研人才优势,为生命园输送优秀项目团队。

未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还将做好孵化器升级建设和临床医院资源的建设,推动创新孵化和临床应用资源的集聚。

(二)上海张江药谷

张江生物医药基地被外界誉为“张江药谷”,是由国家科技部、卫计委、药监局、中科院、中国工程院与上海市签约共同打造的“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重点集聚和发展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产业领域创新企业。

生物医药产业园

国家战略布局和政策支持是张江药谷形成的关键。在1992年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之初,就将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1996年,“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在张江高科设立,一举奠定了药谷的地位。

1.早期政府驱动阶段(1992-1999)

1992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在浦东新区成立,规划面积25平方公顷,两年后,张江高科技园区启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计划,紧接其后,1996年科技部、卫生部、中国科学院、药监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同意共建张江“上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这一时期,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建设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规划开发和国家的支持,政府为主要驱动力,这一阶段集群网络没能紧密形成,研究、开发和产业界功能分离,生物技术企业和制药公司之间的联系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溢出效应弱。

2.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全球化发展双核驱动阶段(1999-2009)

为加快张江高科技园的发展,1999年上海市实施“聚焦张江”战略,给予张江高科技园区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待遇,包括财政收支、人力资源、项目审批、土地开发、吸引外资以及文化设施的建设等,确定生物医药产业、集成电路产业、软件产业为园区主导产业。依托该战略的实施,张江药谷生物医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基地集聚和发展了一大批实力较强的生物医药企业,包括1992年就在园区成立地区总部的罗氏,2004~2008年间在张江发展了全球研发中心。另外,由于具有药物开发成本低和庞大的患者群体优势,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一些生物技术企业通过提供CRO服务,加入了新药发现和开发的全球医药价值链,外包模式以离岸外包为主,业务面基本覆盖了产业链的全过程,重点集中在临床前研发服务,在化合物合成筛选、提取和工艺研发、临床前药理毒理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

3.基于自主创新的全球化发展阶段(2009至今)

为了加快从大学向产业的技术转移,张江高科技园设立若干生物技术平台,如专业孵化平台、CRO专业服务平台、研发外包服务平台和设备共享平台。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进一步促进张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过大,依托于此,越来越多跨国公司计划在张江药谷设立或扩大其全球研发中心。同时,也集聚和培育了一批优秀的国内企业,包括中信国健、微创医疗等,成为了国内研发机构最集中、创新实力最强、新药创制成果最突出的标志性区域和生物技术集群之一,进入了一个基于自主创新的全球化发展新阶段。

(三)苏州BioBAY

BioBAY目前包括三大园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期(原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二期、苏虞生物医药产业园。其中,位于桑田岛的产业园二期A、B区域已投入运营。

生物医药产业园

根据BioBAY的发展历程与经历的重大事件,可以看出园区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起步探索期、快速发展期和行业引领期。

1.起步探索期

2006年-2009年,BioBAY处于起步探索期,发展缓慢且艰难,园区定位为孵化创新创业企业。此时,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刚刚起步,适合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创业的氛围比较弱,具体表现为创业人群非常少,极少数海归回到中国进行新药研发,同时投资人投资创新企业的意愿也较低。正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2008年前后入园的企业遭遇金融危机资本寒冬,在研发策略上明显带着求稳的痕迹。最早开始从事研发的公司,只对已上市药品进行剂型改造;后来逐渐有公司开始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少部分修饰,跟进国外已经获批上市新药的靶点和适应症,走得最快的公司也只敢尝试跟进处于临床后期开发的新靶点。这些公司最大的特点是起步艰难,初期研发进展缓慢,启动新药研发立足于中国市场。

2.快速发展期

2010年-2015年,BioBAY处于快速发展期,在招商引资、园区规模拓展、产业资本发展等层面表现不凡。招商引资层面,引进一批在中国医药研发领域最具创新力的代表项目,包括百济神州、再鼎医药、立生医药等。此外,园内的信达生物制药与礼来制药签约并回购了由BioBAY代建的生物药产业化基地。园区规模拓展层面,面对进入产业化阶段的新药制剂、医疗器械与设备企业,BioBAY与常熟合作建设苏虞生物医药产业园,属于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第一个走出去的项目,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同时,位于桑田岛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二期,总占地面积20.5公顷,A区土地面积6万平方米,建设面积12万平方米,于2015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产业资本发展层面,随着重大项目的不断引进,BioBAY和全球领先的医疗器械公司美敦力以及红杉资本共同成立基金,并以基金为依托,成立医疗器械企业孵化器,大力扶持初创型企业,搭建产业信息与资源共享平台。

3.行业引领期

2016年至今,BioBAY处于行业引领期,这一阶段处于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风口时期,BioBAY在这一阶段致力于以“专注、联合、创新”的态度,努力构建世界一流的生物产业生态圈,将全球的资本、人才、科技等各方面的资源完美地拼接在一起。

园区规划方案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5013601266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