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4年至今,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已走过24个年头。1992年的春天,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借鉴新加坡经验的重要讲话。随后,时任新加坡内阁资政的李光耀率团访华,积极响应邓小平的讲话,表达了中新合作共同建立工业园区,并以该园区为载体借鉴新加坡经验的意向。经过多次协商和实地考察,中新双方最终落定苏州。
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合作的旗舰项目,以及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的综合试验区域,这座被明确为“苏州新城”的工业园区,已经成为了聚集4000多家外资企业、6万多家内资企业、近270所学校的现代化产业新城。承载着成千上万个企业和人物故事的这片土地,是改革开放的践行者,也是中国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地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产业集聚:80%的合作伙伴就在隔壁
产业集聚的马太效应尤其明显——产业集聚度越高,就越能吸引更多企业入驻。
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园区投入3000多万元巨资从高水平规划起步,由中新双方专家联合编制了第一版总体规划。得益于新加坡的口碑,园区在高度开放中迅速吸引了一批企业,为持续的产业集聚打开了局面。
官方数据显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三大特色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崛起,年均增速达到30%左右;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则逐步迈向中高端。
到2017年底,9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苏州工业园区共投资了156个项目,累计吸引外资项目4000多个,实际利用外资303亿美元。园区还引进“国字号”科研院所10余家,哈佛大学韦茨创新中心等合作创新平台20多家,微软、华为等研发机构近500家,集聚科技创新型企业40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00多家,形成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研发投入、科技成果“四个90%在企业”的良好局面。
根据园区的目标,2020年前后,将力争集聚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跨国公司功能性总部100家、高端制造示范企业100家,形成新一代信息电子、高端装备制造、纳米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政府服务:契约精神和开放
2001年,园区的控股权由新方转移到中方,中方股权比例由35%调整为65%,担负起主要的管理职责。
对于快速成长的中小型企业或科技初创企业来说,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服务效率是一大吸引力。在启动资金、人才公寓及骨干人员孩子上学,以及人才招聘和企业品牌营造等方面,当地政府都为他们提供了资源和支持。
在今年5月商务部公布的201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苏州工业园区的综合指标位列219家国家级经开区中的第一名,科技创新、对外贸易等关键指标也位居榜首。
人才汇聚:一个幼儿园100多个家长是博士
科技的创新和产业的集聚离不开人才的汇聚。
在苏州工业园区内,专门设有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旨在打造园区自身的人才蓄水池,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人才。如今,该科教创新区已入驻29所高校、科研院所和职业院校,在校学生规模近8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近2万人,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
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有,在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展示馆,有两张规划图。一张是1994年编制园区总体规划时设计师手绘的金鸡湖远景图,一张是2014年园区建成后的实景图,两者相似度高达90%以上。“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也成为了全国开发区遵循科学开发规律的范本。
不过,苏州面临的高端人才挑战并不轻松。国际化的高端人才主要汇集在上海这些一线城市,苏州对于这一人群仍然缺乏吸引力。在医药研发领域,临床研究相关的人才目前也还集中在一线城市,苏州这类资源存在短板。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园区也把聚集高端人才视为重任。根据计划,园区未来将引进和培育500名科技领军人才、5000名创新骨干人才、5万名产业创新人才,力争到2020年前后,设立50个企业海外研发中心和离岸孵化基地。
作者 缪琦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