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17年苏州工业园区发布《关于答好“创新四问”,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实施意见》(下指《意见》)。《意见》指出,园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以“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攻方向,以实际行动回答好“创新四问”,努力走在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最前列。
“传统手段不管用了”,“老路走不通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不少企业经营管理者发出这样的感慨。新路在哪里?“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加强人才培养、激发人才活力,依靠人才红利破难题、趟新路。
看中苏州的环境优势和发展潜力,越来越多的国际顶尖的研发机构、科研院校纷纷抛出橄榄枝。2017年7月初召开的江苏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上,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副院长谢贤宁表示,依托中新园区合作的大背景,新国大苏研院围绕生物制药、人工智能等园区核心产业方向开展研究和产业化工作,7年间孵化了49家创新企业。
2016年12月,英国牛津大学在园区设立先进研究中心,这是牛津大学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实体法人的多学科研究、创新、技术中心;今年1月,哈佛大学韦茨创新中心落户园区,瞄准生命科学、精准治疗以及大健康领域的相关项目……更多的创新创业故事正待续写。
如今走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仁爱路上,但见长不足千米的马路两旁,云集西交利物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外名校,行走其中,稍不留意就从一个学校走到另一个学校。
丰厚的科教资源,是园区聚力创新的关键支撑。然而过去,园区一无高等院校、二无科研院所。面对创新资源紧缺、创新土壤贫瘠等短板,2002年,园区在独墅湖畔拿出10平方公里,从招商引资向招院引所齐发力,大力引进高校,为产业发展输送高端人才。
截至目前,园区已引进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科院电子所苏州研究院等“国家队”科研院所10家,培东纳米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微软苏州研发中心、协鑫中央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近500家,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大、西交利物浦大学等中外高等院校29所。
借鉴麻省理工大学和美国波士顿128公路模式、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发展经验,园区以大学或科研机构为中心,科技与教育相结合,实现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得益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外溢”,园区站上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培育原创性创新成果。
筑好巢,引来凤,近年来,园区深入实施“金鸡湖双百人才计划”,创新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科技成果对接转化等制度,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累计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总数分别达141人、161人和230人,其中创业类千人57人,占全国比例超过6.5%,大专以上人才总量列全国开发区首位。这样的人才密度与活跃度,全省乃至全国罕见。
人才红利加速释放,科技创新产业就成了有源活水。数据显示,园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是苏州全市平均水平的3倍、国家级众创空间数量占全市一半,各类指标在全省各类开发区高新区中排名第一。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