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慧园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2018-05-11 14:31:42 园区规划方案

智慧园区

2017年伊始,各地打造智慧园区的风潮就已掀起。让园区更加“智慧”,已经成为产业园区转型的一种趋势。

呈现集群化分布

目前各地都在推智慧园区,园区类型也比较多。一般当地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园区会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园区智能化,如果没有基础比较好的产业园,当地就会打造出新的智慧产业园。

随着各地智慧园区建设风生水起,中国智慧园区建设已经在地域分布以及建设模式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在地域分布上,中国智慧园区建设已经初步呈现出集群化分布,且有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拓展的特征。有报告分析,从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智慧园区建设情况来看,已经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

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以其雄厚的工业园区作为基础,成为全国智慧园区建设的三大聚集区;中部沿江地区借助沿江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势头,大力开展智慧园区建设;广大西部地区依据各自园区建设特色,也正加紧智慧园区建设。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中西部地区智慧园区建设或将迎来全新的建设浪潮。

从目前情况来看,各地打造的智慧园区水平参差不齐,有好有坏。总体来说,一般东部发达地区的智慧园区相对来说会更加成熟一些。但目前中西部智慧园区打造势头也十分强劲。

智慧园区是国内各类园区转型升级的典范。从全国范围来看,智慧园区投资建设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由园区管委会推动的“智慧园区”建设、由运营商推动的“智慧园区”建设、由各种厂商推动的“智慧园区”的建设、在园区管委会支持下组建专业第三方公司推动的“智慧园区”建设。据了解,最后一种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自主权,受到制约的因素较少,投资建设都较灵活,所以,这种全新模式也是目前最受推崇的模式。

尚属初级阶段

随着产业园区逐渐专业化和精细化,不少垂直于某一领域的智慧园区也相继落地。而这种智慧园区主要是由巨型厂商在推动。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产业链的聚集需要,未来这种模式的智慧园区将会成为一种趋势。国外的IBM等巨头已经打造了多家产业园,在国内,这种由巨头打造的园区目前还不是很常见,昆明和天津两地这种类型的园区会相对明显些。

智慧园区

智慧园区快速的发展,让园区经济找到了新动力。但在发展过程中,不免也暴露出问题,例如智慧化元素少、两化融合水平低、整体服务能力较低等。

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国内智慧园区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园区基础设施和园区管理服务还处于分散状态,并未形成集约效应,这些园区其实只是打了个“智慧园区”的名头,实质上和传统产业园区没有什么不同,到最后还是成为一座“空城”。

咨询前瞻产业研究院专业人士表示:“智慧园区的建设其实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涉及硬件、软件和服务多方面。硬件上现在很多园区已经在投入,重点是如何提升软件方面的能力。什么时候园区能够切实解决入驻园区客户最迫切的本质性诉求,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智慧园区的功能也就显现了。”

园区智慧化转型有四大动力

当前,在产业园区的智慧化转型及智能化探索上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动力。一是政府的倡导与政策方面的支持,包括在政府投资中,明显看到对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的投资不断加大;二是智能化已经被社会各个层面所认同,社会资源也呈现出向产业园区智慧化转移的趋势;三是新材料、新技术的层出不穷为产业园区智慧化转型提供了技术动力;四是产业园区自身升级的需求,智慧化迎合了时代发展的脚步。

以往,我们的电子信息产业园是单个电子信息企业的入驻,发展到现在,智慧产业是一个包括电子信息、自动化、精密制造等诸多产业的融合体。在产业园区智慧化转型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产业园区要打破以往单一定位,要向综合性智慧产业倾斜;二是要注意电子信息产业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精密制造等产业的融合,打破传统产业的壁垒;三是要处理好专业园区在向智慧园区转型中的各种矛盾,包容性是转型的重要原则。

智慧园区

最后还希望提醒所有产业园区的是,产业园区自身的智能化升级,不要搞成产业园的入驻企业都是智慧化企业,而园区还是传统老样子,这样入驻的高科技智慧企业就留不住。要吸引相关行业涉及智慧技术的企业入驻,继而形成某一产业领域智慧化的系列配套,这样才能把每个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调动起来。

要坚决避免 低水平重复建设

当前整个园区智慧化建设呈现一轮发展的新浪潮,信息技术处在一个非常活跃的创新期。当前全国各地电子信息产业园越来越多。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两个突破点:一是传统产业园区的转型,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提升园区的管理和服务能力,真正形成系统转型,而不仅是设备升级,要实现软硬环境的协同;二是电子信息专业园区的发展前景广阔,但迫切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从产业到生态系统布局,解决过去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形成在未来10年甚至20年持续发展和投资的带动效应。

在各个产业园区的智慧化升级和智能化探索过程中,一是坚决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过去几年很多地方大量上马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最终的结果就是昨天买了一大批服务器直到今天也没有投入使用。只注重基础的硬件设备采购,却不知道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设备服务园区的发展、服务企业的转型,缺乏一个中长期的发展规划。

二是真正形成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规划、高端定位和引领带动。要打破各个地方园区的信息孤岛,实现区域园区发展的信息联动效应;然后借助智慧城市的系统建设,提出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带动智慧园区的整体升级。不能搞一窝蜂各地争相上马的低水平建设,要围绕前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主动创新。充分把握信息技术创新的活跃期特点,推动园区的信息化水平和能力。

相关政策

2017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7号),明确提出:要提升开发区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实施“互联网+”行动,建设智慧、智能园区。

“十三五”规划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加快智慧园区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天津市公布的《天津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5—2017年)》中提出,要将面向城市居民服务的智慧应用体系基本建成,形成一批示范效应明显的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城区。

2016年8月,武汉市发布《武汉市智慧园区建设工作方案》,提出用2—3年时间,在全市建设一批通信网络高速泛在、精细管理高效惠企、功能应用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集聚的示范性智慧园区,形成多元协作、广泛参与的园区发展综合推进体系,制定一批智慧园区技术标准和评估标准。2016年,在全市试点建设3个具备示范效应的智慧园区(1个工业倍增示范园区、1个都市工业园、1个农业产业化园区)。2017年,全面启动智慧园区建设,逐步实现全市产业园区智慧化全覆盖。

园区规划方案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5013601266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