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

2021-10-11 15:00:17 文化旅游政策

1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美丽襄阳 率先实现绿色崛起”战略部署,加快建设文旅强市,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优化升级、提质增效,培育壮大产业链条,推动襄阳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襄阳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为根本,通过固链、延链、补链、强链、稳链、塑链、助链、兴链,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集聚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丰富和发展文旅产业产品供给,为襄阳市文化旅游资源加速产业化转化,建设文化旅游强市提供坚强保障。

二、目标任务

通过三年努力,力争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3个国家4A级景区;成功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力争创建1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个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襄阳好风日”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支柱性产业。

三、重点工作

实施“龙头固链”行动。健全文化旅游产业链重点项目库。按照“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运营一批”的思路,为襄阳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重点加快推进岘山城市中央公园、襄水生态修复、古城功能疏解和历史文化挖掘、庞公滨江生态商务新区、华侨城、隆中文化园、关圣古镇、洄湖水乡、光武故里特色小镇、春晓文旅产业示范园、孟襄国际文化旅游城、凤凰咀考古遗址公园、尧治河旅游开发、汉江湿地公园、万达文化旅游小镇、枣阳汉文化产业园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以华侨城奇幻度假区、汉江生态城项目为抓手,加快构建“一个核心,两个外延”布局,建设主题公园集聚区,打造东津文旅新城。完善支持符合条件的重大文旅项目申报省市重点文旅项目,服务业“五个一百”工程。到2023年,建成运营重大文旅项目15个,切实发挥重大文旅项目稳投资、促消费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统筹组建文化旅游产业招商队伍,面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开展招商合作,积极与中国旅游集团、中青旅、鄂旅投、华侨城、浙江百贤达、杭州迁客、福建功夫动漫、北京拓美、中惠旅、苏交科、广东东方旅文文化旅游集团等知名文旅企业进行精准化对接,引进大型文旅企业共同开发襄阳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同时,加强跟踪服务,全面梳理产业链龙头企业、骨干企业,采取“一企一策”方式,引导龙头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23年,全市招引知名头部文旅企业10家。实施文旅企业培育计划。把具有一定规模、符合产业政策、有发展前景的文化企业列入培育库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推动“进规入库”,不断扩大我市规模以上文化旅游企业数量。同时,重点服务好襄阳智谷文化开发有限公司、湖北大汉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枣阳汉城影视有限公司、湖北尧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湖北荆山楚源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湖北东漳丝绸科技有限公司等本土文旅企业。到2023年,新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70家,新增大型文化企业5家。开展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创建工作。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实现产业集聚化发展。重点支持襄阳文化产业园、湖北大汉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枣阳金兰首饰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申报各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开展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评选工作。到2023年,新增3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评选10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市招商局、市统计局、市经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实施“业态延链”行动。围绕全时间、全空间、全产业,突出融合主线,丰富文化和旅游业态。推动城市建设+文旅植入。在城市更新实施文旅元素有机植入工作,对划定为文物、优秀历史文化建筑、历史风貌街区通过小范围腾退、织补式更新、“修旧如旧”等方式实施保护性修缮,完善接待设施配套和城区旅游标识标牌系统,实施城市旅游“微更新,精提升”,推动城市文化元素处处彰显、移步皆景、全域成景区。发展文旅+工业。统筹二汽、42所、襄阳棉纺、三九厂酒窖、石花酒厂博物馆、卫东机械厂、文字六〇三文创园、江山重工等工业遗产资源,开发工业遗产游,打造工业旅游示范点。到2023年,打造 个工业旅游示范点。发展文旅+教育。依托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建设“研学游”基地,设计研学游精品线路,推动文化旅游和教育的深度交融。到2023年,打造  个研学教育基地。推动旅游+红色文化。深入挖掘襄阳红色文化资源,设点串线,推进肖庄农民革命烈士纪念馆、枣阳黄火青故居、程克绳故居、平林四井岗战斗遗址等红色旅游基地建设,打造谷城大薤山等三大“红色旅游景区”,加入全省红色旅游循环游线。到2023年,建设  个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发展文旅+影视产业。以唐城、汉城为抓手,积极引进影视后期制作、剪辑等产业链下游企业,延长襄阳影视产业链条,拍摄反映襄阳历史文化、历史人物的影视剧,打响全国知名影视拍摄基地称号。

责任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经信局、市住建局、市发改委、市交通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史志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实施“乡村补链”行动。推进乡村旅游标准化。以乡村旅游标准化为抓手,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出台《襄阳市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指南》,结合襄阳实际,制定厕所、民宿、农家乐等各方面的标准细则,积极开展等级评定工作,以标准化促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推进村庄景区化。以A级景区村庄创建为抓手,助推管理升级和产业发展,推进全域旅游村庄景区化建设,助力美丽襄阳建设。推进乡村民宿集聚化。改造升级一批乡村民居,引进国内一线连锁民宿企业入驻,打造龙坪、马桥、歇马等一批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康体养生等文化主题鲜明、文化要素完善的民宿集聚区。到2023年,新增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 9个湖北旅游名村、30个A级景区村、10家高等级民宿、5个以上民宿集聚区、250家星级农家乐,以荆山楚水、汉韵乡情为特色,以“襄里乡情、乡约襄阳”为品牌,全国知名、中部一流的复合型乡村旅游目的地初步建成。

责任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卫健委、市公安局、市应急管理局、市住建局、市消防支队,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实施“数字强链”行动。建设全域旅游智慧平台。建立旅游与公安、交通、气象、统计、通信等部门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建设全市统一的智慧旅游全域通服务平台,全面整合景区、交通、酒店、餐饮、特色旅游商品、导游导览等旅游信息资源,构建“多位一体”的智慧旅游管理体系,实时监测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的客流、安防、环境、突发事件等信息,推动文旅行业“上云用数赋智”,切实提升行业数字治理能力。培育智慧便民场景。加快“智慧景区”“智慧酒店”及旅游服务设施智慧化建设,积极开发文旅小程序,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智能找厕、智慧停车等功能全覆盖,培育自主入住、快速入园等智慧旅游便民服务场景。推动公共服务智能化。推进VR、AR技术应用,加快智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开发在线预约、云端游览、智慧解说、云博览等功能。推动数字产业发展。支持酷娱、尚娱互动、北盛网络、艺千意动画、新元盛和传媒、拓美公司等数字文化创意企业,加快动漫游戏、软件服务在我市发展。

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大数据管理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交通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经信局、市气象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实施“消费稳链”行动。开展文化旅游专项促销活动。坚持政府搭台、平台助力、多方参与,开展襄阳市文化和旅游消费季等一系列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通过发放惠民消费券等活动,组织全市各地推出非遗体验、精品游线、特色美食、街区、精品剧目、表演等文旅消费活动。同时,立足襄阳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滑雪“四季游”消费产品,唱响文旅消费“四季歌”。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发展“夜游、夜购、夜演、夜娱、夜读、夜展”等夜间文旅消费活动,焕新升级汉江夜游、“襄城八点半”、枣阳“穿越大汉”、老河口汉江梨花湖网红桥、宜城九十九间铺、南漳天池山、印象老家等夜游活动或项目,支持《盛世唐城之大唐倚梦》《汉水女神传说》《草庐诸葛亮》等演艺项目提档升级,开发襄阳古城《王府夜宴》《英雄志》等演艺项目,打造襄阳旅游爆点;加快文旅消费场所建设,鼓励景区、文创园区、剧院、影院、体育场馆、KTV、酒吧、文化场所拓展夜间文化消费,推动全市图书馆、博物馆夜间开放工作,建设“24小时不打烊”的城市书房,打造一批特色餐饮旗舰店、体验型特色餐饮街区,特色购物街区和旅游商品购物场所,建设一批五星级酒店,支持经济型酒店发展;支持襄阳古城、唐城、华侨城等创建国家级、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支持北街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特色街区,支持建设路21号创意产业园、603文创园、汉城、华夏非遗文化产业园建设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到2023年,成功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创建 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2个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新增1家5星级酒店 、2家4星级酒店,全市星级酒店床位达到  10000张。引导文创产品、旅游商品开发。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弘扬襄阳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浙江“百县千碗”经验,引导各地打造特色化餐饮美食,实现差异化发展,持续开展“知味襄阳”活动,提升襄阳美食影响力;实施旅游后备箱工程,开发“南漳氧礼”等具有自主产权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时尚性、实用性、便携性旅游商品、工艺礼品,打响襄礼襄情“襄阳十大旅游必购商品”品牌。

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卫健委、市城管委、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实施“品牌塑链”行动。建构城市旅游品牌矩阵。建立完善旅游营销推广体系,对“襄阳好风日”“楚都宜城、宋玉故里”“汉江绿心 精致河口”“千古帝乡 花海枣阳”“楚国故里 灵秀保康”“心痒痒 去南漳”“浩然故里 诗画襄州”等襄阳旅游品牌进行打包营销,增强襄阳旅游品牌整体影响力。同时,强化网络传播手段运用,通过邀请襄阳籍名人代言家乡旅游、百万、千万粉丝级网络大V传播、抖音、快手等平台传播,广泛宣传和推介襄阳旅游。开展旅游行业创先争优。紧盯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等旅游行业国牌,加快推动谷城薤山、保康尧治河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保康等旅游资源富集县市创建国家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支持华侨城旅游度假区等争创省级旅游度假区,推动谷城堰河、保康横冲、襄州鹿门山、东津华侨城以及襄阳古城等景区创建4A级景区,引导各县(市、区)打造一批核心景区。到2023年,成功创建1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新增1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3家4A级景区。加大襄阳文化挖掘开发。围绕襄阳古城文化、三国文化、荆楚文化、汉水文化、红色文化、地名文化等,开展襄阳民间文化故事搜集整理工作,编撰《东津文库》《襄阳明代襄王府》;创作一批反映襄阳历史文化的舞台艺术精品、襄阳题材影视作品和优秀美术作品,实施濒危非遗聚众抢救性传承保护工程,加强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工业遗址、非遗技艺等的保护和利用,活化襄阳历史文化;围绕“华夏第一城池”定位,把襄阳古城打造成为全方位展示、多元素传承襄阳文化的窗口和载体。放大“襄十随神”品牌效应。建立“襄十随神”旅游联盟,打响襄阳十堰汉水文化游、“襄十随神”历史文化游、“襄十随神”奇幻之旅游、“襄十随神”经典之旅游等精品游线,引领区域旅游协同发展。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古城管委会、汉江国投;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实施“交通助链”行动。建设“快进”交通网。加快构建米字型高铁,争取更多旅游高铁班次,增强高铁时代襄阳旅游吸附力;加快襄阳机场改扩建工作,有序新开航线、加密旅游航班,加快建成一类航空口岸,发展国际旅游包机业务,到2023年,实现对全国排名前十位机场所在城市航线全覆盖,对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地区)的航线通达率超过60%;优化旅游公共交通网路建设,优化景区与周边高速干线的衔接,支持景区村镇“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乡村畅游”专线,到2023年,基本建成“城市—景区、景区—景区”的快进交通线,全市3A及以上旅游景区2级以上公路通达率达到100%。完善“慢游”交通网。优化旅游交通服务设施,完善城市观光、旅游专线、夜间公交等旅游公共交通方式;适应日益发展的自驾车、旅居车旅游模式,加快旅游咨询中心、旅游厕所、充电站、房车水电桩、停车场、观景台、旅游交通引导标识和应急医疗保障、加油站等综合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提升交通旅游服务品质,让旅客留下来。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公交公司、襄阳机场、襄阳东站、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健委、市供电公司,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实施“人才兴链”行动。坚持需求导向,通过“隆中人才计划”“隆中文化名家”工程等,加大加大产品开发、市场营销、资本运作、项目策划等急缺型文旅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健全文旅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探索薪酬改革办法,提高待遇,营造“栓心留人”环境。建立文化旅游发展专家智库,围绕旅游发展重大问题深度参与、科学引领,在战略规划、重要政策、重大项目、重大问题研究上出谋划策。围绕“影视产业、数字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业态,依托在襄高校和省内外知名院校,通过“自主培训”和“走出去培训”,推动全市文旅产业从业人员实现理念革新,提升业务水平;组织开展旅游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训,加大对导游、金牌讲解员队伍奖励。加大襄阳市艺术学校建设,切实改善全市文艺院团、非遗传承基地、乡镇文化站设施条件,加强地方戏曲人才、非遗人才、乡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力度,促进南派豫剧、襄阳花鼓戏、湖北越调等本土曲艺传承与发展。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市文化和旅游局、汉江国投、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襄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省政协主席、市委书记马旭明同志担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太晖同志担任第一副组长,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岳兴平、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王忠运、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陈剑、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李诗、市政府副市长伍义兵为副组长,市直相关单位、各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伍义兵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统筹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组织实施,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推进机制。

(二)强化要素保障。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融资增信作用,将文旅类企业纳入培植清单,合理降低融资担保费率;鼓励银行金融机构针对文旅企业推出“景区贷”“民宿贷”“农家乐贷”“夜游贷”“再担文旅贷”等各类产品,满足文旅企业融资需求,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中对文化科技融合领域给予税收扶持;积极争取发行文旅项目专项债券,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支持;修订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奖补政策,完善重点文旅项目包保会商机制,将文旅项目用地优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优先保障文旅项目用地需要,积极探索点状供地模式,解决文旅项目用地难题。加强规划引领,修编《襄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襄阳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全市各地文旅产业发展布局,确保科学有序发展。

(三)强化调度跟踪。建立“领导联系、督查通报、专题会商”等机制,切实强化工作目标的组织实施和跟踪督查。市文化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围绕产业链专项行动中遇到的问题,做好问题收集、分办、反馈、销号管理,实行闭环式协调服务,各县(市、区)和相关单位根据本方案制定推进工作方案,做到路线清晰、措施具体、任务明确、分工细致、倒排时间,推动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地落实。

来源:襄阳市人民政府

文化旅游政策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3682461655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