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加快建设旅游强市实施方案(2023—2027年)

2023-07-07 13:00:03 文化旅游政策

1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市委七届六次全会以及市政府工作部署要求,加快构建“大文旅”发展格局,推进全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聚焦建设文旅融合、全域全季的旅游强市,研究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民至上、惠民富民,坚持系统观念、整体推进,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市的工作部署,着力构建“一核三带四廊八坊多点”的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一核:以廊坊中心城区为核心,三带:以大运河—潮白河旅游休闲带、永定河旅游休闲带、洼淀生活休闲带为纽带,四廊:以京台高速、G95首都环线、G105国道、G230国道为廊道,八坊:以八个旅游产业相对集中的集聚区为产业坊,“多点”支撑),旅游综合收入和游客接待量实现显著增长,产业规模和质量进入全省前列,持续打造文旅高质量发展新样板。

2023年,旅游强市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瞄准“打造京津游客周末休闲度假首选目的地”“建设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先行区”两个定位,持续推动助企纾困政策落地实施,提振行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加速文旅行业整体复苏。以承办2024年河北省第八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为契机,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智慧化水平,不断增强综合效益。全市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实现倍增,全面恢复到2019年水平。

到2025年,旅游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智慧化、数字化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更加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更加优质,旅游公共服务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健全,特色旅游小镇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建成京津冀休闲旅游目的地。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到6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7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不低于15%。

到2027年,现代化旅游强市基本建成,现代旅游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规模和质量进入全省前列,品质旅游内涵更为丰富,旅游综合带动和旅游国际竞争力大幅提高,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成效显著,国际游客量、休闲度假产品比重、游客人均消费额度大幅增长。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到7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9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不低于15%。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高质量旅游目的地培育行动

1.建设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先行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京津共同推进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先行区建设。实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廊坊段)建设工程,以北运河(京冀段)全线旅游通航为契机,以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廊坊段)建设为重点,推进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所、展陈馆等设施的规划建设,建设开放各类文化旅游综合体、文化旅游名城古镇、文博场馆、运河公园等项目。加强“通武廊”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谋划,整合“通武廊”文化和旅游资源,着力推进共建共享。加强北三县与京津冀影视企业和机构的合作,打造京东影视文创产业发展新高地;积极推动北三县与通州区大型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共建共享,共同承办和推进重大体育赛事活动;与京津共同塑造世界知名的“千年运河,燕赵雄风”文旅品牌。

2.打造京津游客周末休闲度假首选目的地。细分京津客源市场,聚焦京津游客兴趣偏好、体验偏好和消费偏好,全面梳理整合全市文化和旅游特色资源及产品,高标准开发京津冀周末旅游产品,以产品创新带动消费升级。进一步创新旅游产品体系,做优做强运河风情、田园风光、民俗文化、运动康养、影视文创、会展商贸六大旅游产品。坚持市场化思维,发展旅游民宿产业,打造一批主题突出、内涵丰富、风格迥异的民宿客栈品牌,推动休闲旅游业从以线路为引导到以住宿为向导的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星级酒店和等级民宿等高品质住宿业态的建设,积极引入主题酒店、特色营地等新型住宿业态,着力抓好别处潮白、艳阳村舍、创美乡居、故舍别院等特色民宿建设,形成品类丰富的乡村旅居产品,为京津冀游客提供更加人性化、精准化的服务,让“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一起‘趣’廊坊”成为新时尚。

3.争创旅游名县、名镇、名村。积极申报创建全省旅游名县、名镇、名村,以此为引领,辐射带动区域旅游发展。结合廊坊市区位优势和各县(市、区)特色旅游资源,做好顶层设计,实现错位发展,抓点连线成面,大力支持核心项目建设升级,畅通县域旅游交通,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和服务功能,推进文旅领域高品位、高档次、精品化,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名城,进一步提升廊坊市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好的村变成旅游名村,让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发掘的镇变成旅游名镇,让文化旅游资源大县变成旅游名县、强县,构建以名县、名村、名镇为支撑的“大文旅”发展格局。

(责任单位: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

(二)实施高品质旅游产品打造行动

1.着力创建高等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按照“成功创建一批、建设提升一批、重点培育一批”的原则,梯次化推进高等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支持“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开园运营,打造“周末享出游,廊坊看红楼”旅游IP;着力提升现有精品景区,推动永清燕南春酒文化博览园等创建国家4A级景区;深度打造高品质旅游景区度假区,以“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为依托,力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进运河第一城、京津冀(文安)鲁能领秀城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积极培育梦东方未来世界、香河机器人小镇、大厂影视小镇等一批新业态景区(点)的提质升级。

2.精心培育新业态旅游产品。开发打造一批旅游街区、文化和旅游小镇、主题乐园、旅游综合体等新业态产品,依托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的建设运营,着力开发集东西方文化交流、演艺体验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新产品,积极培育集休闲度假、特色购物于一体的文旅新业态。同时,大力推进文创、非遗、文艺、美食等进景区,鼓励引导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积极引入帐篷(房车)露营、非遗课堂(工坊)、创意演出等创新型产品,加大特色旅游街区、文化村镇的培育力度,增强游览的互动性和体验感。

3.宣传推介旅游主题线路。重点宣传推出彰显廊坊优势资源特色的八大主题线路品牌,即以金丰农科园、第什里风筝小镇等景区(点)为代表的文化传承研学游;以新绎七修酒店等景区(点)为代表的康养文化体验游;以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等新业态景区(点)为代表的新兴业态观摩游;以金钥匙家居、核雕小镇等景区(点)为代表的燕京造办寻艺游;以运河中心码头、万亩银杏林等景区(点)为代表的运河通航联动游;以大厂影视小镇等影视基地等景区(点)为代表的京郊影视剧创游;以来康郡康乐景区、兴安湖生态运动公园等景区(点)为代表的农旅休闲益健游;以胜芳古镇、牤牛河历史文化公园、大城·中国红木城等景区(点)为代表的洼淀文化休闲游。

4.实施旅游餐饮提升行动。以本地特色饮食为主,深挖廊坊各县(市、区)特色美食,打造廊坊特色饮食,弘扬廊坊饮食文化,注重与外来餐饮、现代餐饮相结合,探索制定廊坊市旅游餐饮规范化管理制度,大力培育廊坊旅游餐饮龙头企业,支持和鼓励发展美食街、文化主题饭店、演艺型餐馆、生态餐厅、精品民宿餐饮、农家乐等,构建廊坊市特色餐饮品牌体系,打造“香河肉饼”“永清宴”等一批特色文化餐饮品牌,加大大城驴肉、文安熬鱼、三河小熏鸡等非遗美食的宣传推介力度。推动国际、国内以及省内知名品牌、餐饮名店、中华老字号和廊坊本土品牌、老字号走进景区,支持经典廊坊特色美食小吃非遗传承人进驻景区开设美食店,打造一批高品质餐饮旅游景区。

5.提升完善重点旅游要素品质。围绕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精品度假酒店和主题酒店,培育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民宿和客栈,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旅游住宿体系。加快推动水云间文化商街、三河富地文体商旅街区、广阳中储文化产业园、固安大湖花园天地商业街等文旅消费示范街区的持续建设、升级改造,提升消费环境和服务水平,扩大运营规模和经济效益,打造一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充分发挥廊坊市拥有国内领先大型文化综合设施的资源优势和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培育引进旅游演艺龙头企业,开发中小型、主题性特色演艺项目,打造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旅游演艺精品。

(责任单位: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

(三)实施高标准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行动

1.构建快旅慢游交通体系。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临空经济区建设,完善以高铁、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为骨架的旅游交通路网体系,打造廊坊对外畅通的快进旅游交通网络。对内提升区域道路等级,美化道路环境,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推动北运河京冀段旅游通航,重点提升北运河旅游风景道建设,打造蓝绿交织的旅游交通系统,构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体系。

2.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停车场、旅游功能服务区等配套服务设施,构建功能完备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落实《旅游交通引导标识设置规范》省级新标准,规范设置高速公路、国省干道、旅游线路沿线旅游交通标识标牌,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内容规范、风格统一、美观大方”的旅游交通标识体系。打造“房车、自行车、绿色能源车”设施配套工程,鼓励4A级以上景区在停车场建设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积极组织配合省3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评定工作;实施旅游厕所质量提升工程,落实《旅游厕所质量要求与评定》国家标准,有序推进全市旅游厕所达标评定工作,持续推进旅游厕所电子地图标注工作,解决游客“如厕难、找厕难”问题。

3.强化智慧旅游建设。增强旅游科技支撑力,推动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培育智慧旅游创新企业和示范项目,引导云旅游、云直播等新业态发展。大力推进旅游服务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市、县智慧旅游管理服务平台与省级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强化旅游大数据研究应用,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旅游信息服务、市场运营、管理决策等工作中的创新应用,推动全市“互联网+旅游”服务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4.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全面提升旅游行业服务技能和水平,推动旅游企业开展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严格依法对旅游经营服务实施监督检查,加强行业自律、倡导诚信经营。加强文明旅游宣传引导,规范游客出游行为,开展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提升文明引导、志愿服务水平,优化旅游环境。

(责任单位: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

(四)实施高能级项目引领产业提升行动

1.抓实项目建设。高标准谋划、引进、建设、竣工一批优质文化和旅游项目。挖掘本地资源要素,谋划包装一批储备招商文旅项目,重点推进“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建成投用,推动中国动漫城、元宇宙体验馆等意向合作项目深度对接,力争签约落地,加快大厂域见未来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园、开发区动漫研创总部基地、固安来康温泉谷等一批新建续建项目建设进度,促进早达产、早见效。优化项目服务管理,深化包联机制,实施观摩拉练,强化督导考核。

2.大力招商引资。优化政银企文化和旅游项目合作平台,积极引导各类基金投资旅游项目。依托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等平台,开展“百强文旅企业廊坊行”活动。采取走出去推介、请进来对接的方式,面向产业发展势头好的地区、规模实力强的集团公司,本着以商招商、错位招商、产业链招商的思路,开展小团组招商、定向精准招商、专题推介招商多种活动,促进达成合作意向和落户签约一批优质文旅项目。

3.壮大市场主体。推进国有和重点文化旅游企业战略重组,支持龙头企业跨领域发展。扶持“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推动新业态企业创新发展。实施文化和旅游企业上市培育专项行动,支持重点企业加快主板上市。建立常态化政银企对接机制,积极为文化和旅游企业送服务促发展,发挥文旅产业专家智库的智力支撑作用,为政府部门和企业主体提供决策咨询、研究论证、培训辅导、评审指导等高水平专业服务,助推文旅产业发展。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

(五)实施高水平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发展行动

1.打造融合发展平台。搭建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旅游区域合作发展平台,高标准办好河北省第八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做好实地考察调研工作,加快推进大会规划编制,统筹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平台聚合作用,弘扬丝路精神,以艺术共融搭建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民心相通、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和纽带,展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使艺术节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国际民间文化艺术盛会,通过“活动搭台、旅游唱戏”,孵化打造新产品、新业态、新项目。

2.推进文化赋能旅游带动。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旅游城市、景区、村镇、街区文化内涵,推动“文化进景区”和“景区秀文化”双向发力。统筹保护与利用,提升永清县宋辽边关地道遗址、霸州市胜芳张家大院等文物开放单位的保护与利用水平,推进永清服装博物馆、大厂博物馆等文博场馆的建设工作,打造一批文化遗产特色旅游目的地。支持大厂景泰蓝、永清核雕、大城红木等文化产业完善提升、做大做强,打造具有旅游功能的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

3.推动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加强对我市红色文化和革命文物的挖掘和保护,大力支持革命纪念馆等设施申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弘扬传承红色文化。发挥红色旅游教育功能,赓续红色文化基因,利用重要节日和节点开展红色主题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红色氛围。进一步提升全市红色讲解员综合素质,提高讲好新时代红色故事的本领。

4.积极拓展“旅游+”广度深度。以国家和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民宿、农事体验、乡村休闲、民俗文化等高品位乡村旅游。立足廊坊的特色资源,做精以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田园综合体、田园社区为重点的乡村旅游产品;做靓以温泉特色小镇和温泉旅游度假区、温泉公园、温泉酒店为重点的温泉康养产品;做好以运动休闲、森林康养、湿地度假、生态观光为重点的生态旅游产品;做优以竞技比赛、休闲健身、拓展训练为重点的体育旅游产品。充分利用5G、大数据、元宇宙等新技术,开发智慧旅游新产品、新模式、新场景,推动数字旅游发展。同时,推动旅游与工业、商贸、研学等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打造融合发展新产品。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

(六)实施高效能旅游综合消费促进行动

1.优化旅游消费结构。繁荣假日旅游经济,以满足京津居民及雄安旅游休闲需求为主导,加强“到廊坊过周末”的“廊坊周末”旅游品牌建设,开发设计“一日游”“周末游”“微度假”等假日旅游精品线路。繁荣发展夜间旅游经济,依托城市商业综合体、街区、重点景区等,开发特色鲜明、高附加值的夜经济旅游产品体系,培育打造“不夜城区”和“夜色景区”。同时,促进线上旅游消费,发展虚拟景区、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消费新业态,开发线上营销、线上预订、线上购物等功能,加快数字文旅发展。促进淡季旅游消费,培育廊坊旅游消费新“热点”,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季节特点的淡季旅游优质产品,进一步做热旅游消费市场。

2.培育旅游消费热点。持续做好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加强对旅游消费场所的指导帮扶,推动传统商业综合体转型升级为文体商旅综合体,鼓励各县(市、区)特色商品购物区建设,建设一批高品质的步行街和消费集聚区。依托固安、霸州温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健康旅游业态,引导旅游环保消费和绿色消费行为。促进文化消费和旅游消费有机融合,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向景区延伸,建设新型文化空间。紧抓大兴机场片区(廊坊区域)自贸试验区发展机遇,积极引进免税购物、文化餐饮、医疗养颜等国际品牌和机构,引导出境旅游消费向国内转化,加快把旅游消费市场做大做强做优。

3.加大旅游促消费力度。配合做好“京津冀文化旅游一卡通”的设计推出工作,进一步激发京津冀文化和旅游市场活力。鼓励各地组织举办旅游消费季、消费月等活动,支持实施景区门票减免、淡季免费开放、演出门票打折等政策,激活旅游消费能力。指导各地组织开展系列文化和旅游节庆活动,合理安排各地特色节庆活动的举办时间,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力争吸引更多游客,培育打造全市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的“引爆点”和“增长点”。

(责任单位: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

(七)实施高精准旅游市场营销宣传推广行动

1.精准策划宣传营销内容。持续扩大“京津乐道 绿色廊坊”品牌影响力,聚焦京津核心客源市场,突出“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一起‘趣’廊坊”主题,开展品牌形象、精品线路、优惠措施等宣传,梳理推选“十大必游”网红打卡地、周末休闲目的地、最美自驾线路等畅销产品。瞄准中远途客源市场,大力推介乡村休闲、影视文创、温泉养生、骑行竞技等特色文旅产品,针对境外客源市场,加大市场营销和宣传推广力度。

2.拓展立体化营销推广渠道。完善廊坊文化和旅游融媒体宣传机制,加强与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合作,推出一批影响力大的宣传精品。用好新媒体平台开展宣传营销。借助省在线旅游平台,集中展销廊坊特色旅游产品,加强大数据分析,细分客群精准推送。利用省宣传资源优势,在重点客源市场的火车站、地铁、商圈等开展宣传营销。发挥省外、境外河北旅游推广中心作用,加强营销推广。借助国内外重大活动和赛事平台,多角度展示推介廊坊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产品。

3.强化全维度营销方式创新。加强原创IP营销,引导扶持主题创作与创意植入相结合,充分利用文学、艺术、影视等多种形式打造廊坊旅游热点IP。加强消费体验营销,精准策划营销卖点,通过邀请网红打卡体验、设置互动话题等方式开展互动式兴趣营销。加强科技场景营销,借助元宇宙、XR(扩展现实)等新技术新形式,打造廊坊旅游虚拟体验项目,推出系列数字文化和旅游体验产品,实现虚拟与现实融合的体验营销。

(责任单位: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有关单位)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导落实。充分发挥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形成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统筹领导、调度督导文旅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定期研究、部署、推进文化旅游重要事项,形成“大文旅”工作格局。成立工作专班,细化实施方案,建立推进机制,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地见效。分年度制定目标任务和实施方案,加强实施情况评估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二)创新完善政策,夯实发展基础。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产业投融资体系,鼓励本地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开发针对文化和旅游项目的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推动旅游项目用地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优化经营性旅游项目用地政策,在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支持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发展旅游业,鼓励村集体和居民利用闲置宅基地和住宅依法依规发展旅游业。精准制定针对研学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等新业态发展支持政策。抓好旅游人才培养工作,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加强旅游人才基地建设,建立一批旅游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三)优化发展环境,守牢安全底线。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确保文化和旅游市场稳定有序。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展览、导游、解说、宣传等方面的内容指导审核。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文化和旅游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和属地管理、行业监管责任,充分发挥“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作用,持续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加强从业人员安全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应对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严防安全事故发生。

来源:廊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化旅游政策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3682461355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