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印发中医药产业规划(附规划全文)

2019-05-29 13:48:14 产业规划方案

中医药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日前,黑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出台《黑龙江省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力争2030年全省中医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千亿级。

《规划》明确了黑龙江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目标:全省中药材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商贸流通、研发应用和健康服务等全产业链全面发展,中医服务能力水平显著提升;龙江中药品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以刺五加、五味子、人参、西洋参等为重点的“龙九味”品牌叫响全国,形成一批营业收入超百亿的中药企业。

基于黑龙江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存在的主要问题,《规划》提出七方面重点任务:推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推动中药加工能力建设、加快中药营销能力建设、推动中药企业做优做强、促进中医药大健康服务加快发展、推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推进中医药创新发展。

《规划》提出,要扩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规模,打造6个特色优质中药材产区及一批优质道地中药材品种生产基地,提高中药材种植规模化、规范化水平,力争到2030年达300万亩。推动建设5个稀缺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10个道地产区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努力实现重点发展的中药材种子种苗自给。促进中药延伸发展,争取到2025年培育1~2个产值过亿的中药健康产品。

在推动中药加工能力建设方面,《规划》提出,建设中药材初加工生产基地,重点扶持一批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中药饮片加工企业改进技术设备。

《规划》还提出,要建立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共同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突出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力争两年内,三级中医医院全部设立治未病中心。支持中医药服务贸易机构申报国家中医药服务贸易出口基地。

保障措施方面,《规划》明确,将建立由省领导任组长、省直相关部门和各市地领导参加的中医药发展领导小组,并对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工作作出具体要求。

中国中医药报记者 李芮 通讯员 曲峰

以下是《规划》全文

黑龙江省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考察黑龙江的重要指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要求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的壮大医药产业集群部署,做大做强龙江中医药产业,塑造龙江中医药品牌,实现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有利条件

1.药材资源丰富。野生药材品种多。全省有野生中药材1120种,其中378种有一定蕴藏量,载入《药典》的药用植物130种左右,刺五加、五味子、黄芪、关防风、龙胆草、白鲜皮、赤芍、红柴胡等道地野生药材品质好、有效成分含量高。野生药材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出台了《黑龙江省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建立了黄芪等五个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种植面积较大。全省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达到983家,2018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124.6万亩,种植面积在500亩以上的品种有30余个,总产量约25万吨。药材销售在全国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刺五加占全国市场份额在80%以上,板蓝根在50%以上,五味子在30%以上,人参、关防风、水飞蓟、平贝等也居全国前列。生长环境好品质优。我省地处寒温带、昼夜温差大、植被类型多样化,土壤类型多种,雨量充沛,适宜绿色有机中药材种植。耕地连片,适宜大面积、机械化种植中药材。五味子、人参、西洋参、刺五加、黄芪等品种,滋补作用较强,质量更高,药效更好。药用动物驯养繁育稳步发展。在哈尔滨、伊春、牡丹江等地,形成了一批以梅花鹿、棕熊、黑熊、林蛙等为重点的药用动物驯养繁育基地。

2.产业实力较强。发展速度较快。2011-2017年全省中药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7.3%,占医药制造业比重从2010年的18.1%提升至2017年的26.4%,成为拉动我省医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全省中药生产企业140余家,其中规上生产企业58家,哈药集团、葵花集团、誉衡集团、珍宝岛集团等4家进入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全省拥有998个中药品种,形成了以哈尔滨、牡丹江、大庆、鸡西等中药加工产业集聚区。营销能力不断提升。品牌建设取得成效,哈药、三精、葵花、友博、珍宝岛、黑宝、迪龙等7个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市场销售网络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以哈尔滨三棵树药材专业市场为主的线下销售格局。中医服务能力较强。全省拥有县级以上中医诊疗机构84所,87.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2%的乡镇卫生院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中医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和黑龙江省中医医院等三家医院进入全国百强中医医院,占东三省的60%。

3.创新能力突出。创新平台建设取得实效。拥有10余个国家级实验基地和省级实验基地,哈尔滨利民医药园区建成了集新药研发、企业孵化和检验检测于一体的医药研发公共平台,具有较强的中药创新实力。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省中医药科学院等院校、研究单位和骨干企业,集聚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两个人才团队分别获得吴阶平保罗杨森奖和以岭整合医学奖。

4.市场空间较大。中成药高速增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关注健康意识更强,中成药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7年全国中成药工业产值达到7693.6亿元,同比增长16%。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家将大部分中药饮片纳入了医保目录,有效促进了中药饮片市场发展,从2011年的853.7亿元增长至2017年2330亿元,平均增长率保持在25%左右,市场增速显著增加。中药保健市场不断延伸。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预测到2020年全国大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随着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中药的应用范围将由传统治疗向食品、保健、美容等更多领域拓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种植规模不大。2018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仅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3.6%,总体规模较小。人工栽培中药材有30多个品种,但种植规模小、分布零散,市场议价能力弱,种植效益不高。规范化种植有待加强,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和配套科学管理模式,对大宗中药材品种栽培技术研究推广不够,生产管理粗放。

2.产业链条不长。在中药开发的繁种育苗、药材种植、饮片加工、提取物、成药制造、中药延伸产品环节尚未实现全产业链发展,中药提取物及下游产品生产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我省种植主要的道地药材人参、板蓝根、刺五加等,省内没有生产以此为主料的终端产品,优势资源没有形成优势中药大品种。

3.道地药材知名度不高。目前我省有鹿茸、熊胆、人参、刺五加、五味子、关防风等29种道地药材,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价值。但缺乏龙头企业和龙头产品,没有形成如云南三七、四川川芎、河北八大祁药、吉林人参、甘肃枸杞类似的中药材大品种,没有地域性知名品牌带动,品牌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4.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2017年全省中药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89.9亿元,仅占全国的1%左右,在东北三省中居中,约占吉林省的5.8%,仅比辽宁省略高。全国百强医药企业中,我省排名第一的哈药集团仅位居第39名,中药企业总体规模较小。新药研发不足、市场营销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数量较少,导致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5.市场流通不活。我省中药材的年收购量约为9500吨、销售额约为3亿元,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2%、0.5%,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全省仅有1个三棵树中药材专业市场,仍采取传统交易模式,尚未建立大型线上交易平台,没有形成从产区到市场完整的流通体系。全省尚无大型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大部分中药材通过经营大户运往省外专业市场仓储、销售。

6.服务能力不足。我省中医诊疗量占同类机构诊疗总量只有19.6%,未达到国家要求指标。中医药健康养老、旅游等特色健康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二、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考察黑龙江的重要指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要求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的壮大医药产业集群部署,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国内外健康市场对中医药产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种植养殖基地建设、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品牌建设等措施,以提高中药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养殖水平、延伸中药加工产业链、做优现代中药制造产业、加快中药流通体系建设为重点,优化种质资源,规范种植技术,提升中药材质量,满足工业、临床和市场对高品质中药材的需求。推进产业要素整合重组,构建从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临床的中医药全产业链,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医药产业集群,努力把中医药产业打造成全省转方式调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二)发展目标

力争到2030年,全省中医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千亿级,中药材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商贸流通、研发应用和健康服务等全产业链全面发展,中医服务能力水平显著提升。龙江中药品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以刺五加、五味子、人参、西洋参、关防风、赤芍、火麻仁、板蓝根、鹿茸等为重点的“龙九味”品牌叫响全国,产业整体竞争力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营业收入超百亿的中药企业,迈入全国中医药产业先进省份。中医药产业营业收入,到2020年达到270亿元、2025年达到500亿元、2030年达到1000亿元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推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

坚持科技创新,积极推进产地道地化、种源良种化、种植标准化,加大野生动植物药材保护和繁育力度,支持我省中药材种植养殖企业做大做强,从源头保证我省中药材品质,加快构建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养殖体系。

1.扩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规模。在大小兴安岭山区、东南部山区和两大平原,选择有条件的县(市)、龙江森工所属林业局探索“公司+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打造6个特色优质中药材产区及一批优质道地中药材品种生产基地。充分发挥黄芪、沙棘、白鲜皮、满山红、平贝、苍术等8个省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试验基地作用,提高我省中药材种植规模化、规范化水平,打造具有龙江品牌优势的中药大品种。积极推进刺五加、五味子、人参、西洋参、梅花鹿等优势品种规范化种植(养殖),扩大规范化生产规模。引导、支持医药企业到贫困地区新建中药材种植基地,或设立定制药园,根据对中药材的需求,采取委托种植+预付款的方式,打造中药材以销定产的产销模式,稳定中药材市场价格,保证种植户的利益。力争到20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2025年达到250万亩,2030年达300万亩。(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厅、林草局、中医药局、农垦总局、龙江森工集团、各相关市地政府)

专栏   创建中药材产区工程

产业区

重点种植中药材

大兴安岭高寒地区

苍术、沙参、黄芪等

小兴安岭丘陵地区

刺五加、平贝、返魂草等

西部平原地区

关防风、甘草、板蓝根等

中部平原地区

柴胡、关防风、甘草等

中部山区半山区地区

人参、五味子、穿山龙等

东部山区半山区地区

人参、关黄柏、平贝等

2.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加快道地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建设,在适宜产区开展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种子种苗繁育。重点支持齐齐哈尔和牡丹江地区的黄芪,大庆及西部草原的关防风、红柴胡、板蓝根和甘草,东方红林业局的金莲花和返魂草,牡丹江—鸡西—伊春的刺五加、五味子,伊春—铁力—海林—林口的平贝,穆棱林业局的西洋参,鸡东县的桔梗,林口的苍术和白鲜皮,七台河的五味子、细辛,大兴安岭—黑河的赤芍、金莲花,阿城—五常的关黄柏等中药材道地产区的种子种苗基地建设,推广使用优质种子种苗,从源头保证优质中药材生产。推动建设5个稀缺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10个道地产区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努力实现我省重点发展的中药材种子种苗自给。(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厅、中医药局、林草局、农垦总局、龙江森工集团、各相关市地政府)

3.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推进省级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建设工作,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药材物种保护、繁育研究,开展珍稀濒危中药材的生物转化和人工替代品研究,制定中药材保护目录,保护中药资源良性开发,为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完成省内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并促进成果转化,依托第三方组织,在各地市建设中药资源信息站,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网络,监测全省中药资源保护和利用现状。对大小兴安岭、东南地区、龙江森工林区中药材实施野生中药资源保护工程,完善中药资源分级保护、野生中药物种分级保护制度,建立省级药材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建立大小兴安岭等2个濒危药用动植物自然保护区、3种濒危稀缺中药材培育研究基地,积极推动熊(黑熊、棕熊)纳入国家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目录。深化对野生药材的人工繁育、适宜环境和生产条件的综合研究,采取组织培养、提纯、脱毒等多种技术形式,开展五味子、刺五加、黄芪等重要的药用植物种源筛选、良种繁育和驯化栽培等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建设刺五加、五味子、人参、西洋参、关防风、赤芍、板蓝根、鹿茸等重点品种繁育基地。(责任单位:中医药局、农业农村厅、科技厅、药监局、林草局、农垦总局、龙江森工集团、各相关市地政府)

4.建立中药材种植养殖质量标准体系。建立道地中药材种子种苗、种植技术、产地加工、质量检验等关键环节的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制定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指导中药材规范化生产,规范关键环节生产技术标准。坚持严控终端需求、倒逼前端体系建设,建立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应用中药材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大宗地产药材种植养殖、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质量追溯,进一步提升龙江中药材品质。(责任单位:市场局、农业农村厅、林草局、工信厅、商务厅、中医药局)

5.支持中药材种植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对中药材种植重点企业支持力度,重点培育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中药材种植重点企业和20家种植面积在5万亩以上的中药材种植骨干企业,扩大我省药材市场份额,争取定价话语权。发展中药材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完善订单生产、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成立中药材种植产业联盟,推进中药材组织化规模化生产。建立中药材储备机制,适当调控中药材市场投入数量,避免本省道地药材集中上市或歉收对市场的冲击。(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厅、工信厅、林草局、商务厅、农垦总局、龙江森工集团、各相关市地政府)

产业规划方案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3682461655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