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运动产业是以自行车骑行为主要载体,以竞技、休闲、娱乐、旅游为主要形式,向大众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主要涵盖公路自行车、山地自行车、场地自行车、BMX(小轮车竞速)等项目,产业内容包括自行车赛事及赛事运营、场地(馆)运营、相关人才培训教育和相关器材设备等。发展自行车运动产业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马拉松、自行车等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行动方案(2017年)》的客观要求,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消费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普及和推广自行车运动,促进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实施时限为2018-2020年。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群众对健康、娱乐、休闲的需求迅速增长,国内自行车运动尤其是群众性的自行车运动呈迅猛发展的态势,产业总量、产业覆盖面、社会参与度、市场认可度快速上升。具体来说,一是产业规模逐步扩大。2016年全国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各类企业举办的自行车赛事活动超过2000场,自行车运动俱乐部已超过10000家,产业潜力进一步释放、市场空间巨大。二是产业体系日益完善。自行车运动产业形成了以专业赛事和群众赛事为驱动,自行车场地(馆)运营为支撑,相关器材制造销售和相关人才培训教育等业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自行车运动与互联网新媒体、健康、旅游、文化、教育等相关产业和行业日益融合。三是社会基础逐年夯实。截至2016年底,参与自行车运动的总人数增至800万,各类各级自行车相关活动日益丰富,企业、社会投资自行车运动处于良性轨道。
但是,制约自行车运动产业继续快速发展的薄弱环节依然突出: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体系不健全,相关专业人才紧缺,自行车场地(馆)缺乏规划,自行车装备设备制造技术相对落后等。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实施,以及自行车项目在里约奥运摘得首金、社会资本纷纷涌入的历史机遇下,我国的自行车运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之势,自行车运动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之机。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践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以自行车运动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夯实自行车运动产业基础为重点,提升自行车运动产品和服务供给的能力和质量,推进产业集聚与融合,推动自行车运动向市场化、规范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推动自行车运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为扩大体育消费需求,实现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拉动经济增长提供坚实稳定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市场驱动,改革创新。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完善市场机制,强化市场监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拉动投资消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最大限度释放市场潜力。引导自行车运动市场主体开发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群众需求的丰富多彩的具有创新性的自行车运动产品和服务。强化改革对自行车运动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加大改革力度,通过政策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破除行业壁垒,清除制度障碍,形成有利于自行车运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体系。
因地制宜,国际接轨。立足发展现状,整合空间资源,充分发挥我国地势地貌多样和公路网络系统发达的优势,发展区域特色自行车运动产业,丰富区域文化内涵,建立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坚持专业标准国际化、赛事规则国际化和产业发展国际化,密切与国际组织的联系,加强国际交流,引入国外优秀成熟的发展经验,形成中国特色的自行车运动产业。
权责明晰,协作共赢。明晰自行车运动产业各主体的角色定位和权利义务,创建协作共赢的利益相关者生态网络。国家协会作为产业的布局者、规范方和监督部门,在赛事布局统筹和赛事评估、相关场地(馆)开发和管理指导、相关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发挥指导性作用;赛事举办地的地方政府作为政策支持方和后勤保障者,为赛事举办提供各类基础设施和安全后勤保障服务,建立医疗、安保、食宿、赛后清理等支撑体系;赛事运营商作为自行车赛事的直接运营方,负责组建专业的赛事运营团队,策划赛事、招商引资、赛事实施、赛事总结等一系列具体工作;利益相关主体互相配合,不断提升自行车运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等多重协同效益。
立足民生,服务惠民。以满足人民群众健身休闲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健康中国”,把握自行车运动产业发展新方向,结合区域文化特点,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保证人民享有绿色、安全、方便的自行车运动产品和休闲服务。
(三)发展目标
建立完善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机制,基本形成组织机构完善、赛事管理制度健全、赛事活动规范成熟、自行车健身场所供应充足、自行车设备器材不断升级、群众基础坚实的自行车运动产业新局面。到2020年,自行车运动产业总规模力争达到1500亿元,各级各类自行车赛事活动达到5000场。
市场主体不断扩大。推出一批特色鲜明、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品牌自行车赛事,培育一批专业、高效、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自行车赛事运营企业,涌现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自行车俱乐部,培养一定数量的具备较强专业能力的从业者,推动更多不同领域的市场资本进入自行车运动产业。
产业环境不断优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入推进协会改革,相关法规、标准、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市场竞争秩序和消费环境明显改善。
产业基础更加坚实。自行车运动场所供给明显增加,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参与自行车运动人口不断增长,居民用于自行车运动的消费明显提升。自行车各类各级赛事数量不断增加,形成层次分明、种类多样、上下一体的自行车赛事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规范并完善各级各类自行车赛事活动的运营和管理
规范赛事运营流程。制定自行车赛事组织工作指南,修订路线规划、竞赛组织、体育展示、赛事安保、医疗救护、运动员服务等操作手册,为进一步提高自行车赛事活动运营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提供指导和保障。
完善赛事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自行车项目竞赛管理办法》,明确各类各级赛事的申办流程、办赛条件、办赛标准、各办赛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及义务,统一规定赛事活动申办和举办工作的流程及标准。建立赛事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完善国内群众自行车赛事的注册管理工作,进一步明确和简化赛事体系结构和层级。
专栏1 建立自行车赛事活动信息管理平台
完善赛事评价体系。制定应用于各类各级自行车赛事活动的评价标准,构建综合赛事等级、规模、特色等多元主体的评价体系,最终形成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内赛事等级体系。
进一步优化赛事质量和服务。巩固现有的群众性品牌赛事,做好现有品牌赛事的顶层设计,在赛事包装、推广、宣传等方面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不断提升赛事影响力和知名度,打造成自行车项目标杆性的精品赛事。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