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名产业地产品牌大盘点

2018-06-26 15:18:12 产业地产规划

六、亿达中国

亿达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于2014年6月27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是集园区开发、园区运营、工程建设、物业管理等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化企业。2016年中国民生投资集团成为亿达中国控股股东。自1998年开始,亿达中国先后开发和运营了大连软件园、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武汉软件新城等30余个产业地产园区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商务园区开发运营和服务管理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产业地产商业模式和产业优势。

亿达是一个典型的从产业地产开发商转向园区综合运营服务商的范本,即从重资产为核心转向轻重并举的路径。亿达的产业载体建设能力很强,产品品质很高,但轻资产业务同样能够自成体系,实现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强有力输出。

亿达中国在产业地产打造时选择进入城市和项目时格外谨慎,而且其产业地产重资产布局城市大多前期都有轻资产项目布局。创始人的离去、高层的出走、中民投的入主为亿达中国的产业地产进一步发展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民投丰富多元的业务板块,尤其是产业与资本的弹药,与后者自身的园区运营管理经验与客户资源相嫁接,有效突破了过往亿达二级开发运营的既有瓶颈,拓展了很强的战略纵深。在坚决地落实“以轻带重、以重促轻、轻重并举”之基础上,片区开发PPP、产融结合、海外业务等新空间的可能性也逐渐显露峥嵘。

七、启迪控股

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7月24日,其前身是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启迪控股是一家依托清华大学设立的综合性大型企业,是清华科技园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单位,是首批国家现代服务业示范单位。作为启迪控股的旗舰产品,清华科技园是世界上单体最大的大学科技园,园区总面积77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1500家。

启迪控股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清华大学服务社会职能,以科技园区为载体,以科技实业为支撑,以科技金融为纽带,以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形成知识、信息、人才、资金等资源共有共享的创新网络,集群式服务创新、推动创新,已经形成“科技园区、科技实业、科技金融”三位一体、相互协同的业务格局,已经成为中国科技强国建设进程中的一支生力军。

作为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并被寄予厚望的种子选手,系出名门的启迪控股在产业资源的整合协同方面天生丽质,在全国“双创”风潮汹涌的环境里备受追捧,其也确实善于打造科技园区。但在各地也不乏产业地产落地名不副实,早期过于房地产化的诟病。如何用相应的产业地产产品品质和服务运营体系来匹配其名声,应该比飞快地扩张项目建设区域更为重要。

八、联东集团

联东集团是集产业园区运营、金融投资为一体的集团化企业。产业园区运营作为主要业务板块,以"联东U谷"为品牌,成功进驻26个城市,园区项目数已达130多个,入驻企业超过8500家,是中国产业地产行业领军品牌。

这座产业地产的“黄埔军校”在培育和打造人才的近几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此外,尽管联东一直苦心营造“纯粹”的产业地产商的品牌形象,但纵观其发展模式,销售优势强于运营优势,传统地产开发商的色彩依然十分浓重。业内人士认为,其“拿地-建设-销售”的开发模式与传统的住宅开发模式非常相似。而相比之下,联东集团在产业的引导与培育方面则表现得相对弱势,其开发商角色往往盖过其产业运营能力,表现得过于浓重;这也同时导致了其园区运维服务不够到位和对其产业打造支撑能力尚未成熟的质疑。

从艰难摸索到过度乐观,从失误频频再到理性回归,联东如今已经迈入第四个发展阶段:不再追求要做的不再是快速的拓展,而是控制速度,谨慎发展,从量变转为质变,一方面适度做二线增量,一方面探索做一线存量,并将重心逐渐转移到赚取服务的增量上,在投资、金融、平台类的收益上做文章,前提是要做好运营服务和生态平台。

九、苏高新集团

苏州高新区经济发展集团总公司创立于1990年,是立足苏州发展的国有企业集团。成立27年来,不断提升苏州高新区的城乡建设、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得益于苏州的发展繁荣,苏高新集团也逐步成长为综合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

经过多年发展,苏高新集团确立了以城建为核心主业,金融为核心能力,置地和产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业务涵盖:片区一级开发、教育医疗体育等设施代建、水务、物业、精品住宅、写字楼、商业综合体、主题产业园区、股权和债券投资等,为城市发展与产业升级提供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但随着大面积的土地基础开发结束,苏高新集团的政治任务完成,它需要开始寻找自己的出路,先后开发了荷澜庭等住宅项目;同时也尝试走出去。常州溧阳的苏高新南大新兴产业园和张家港的环保产业园就是苏高新的两个走出去项目。但无论如何,苏州的新城开发模式已很难复制。20多年前,苏州能够凭借人力成本优势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但现在这一转移的红利已不复存在。

人事调整之后的苏高新集团正在重新上路,提出了“回归本源”的战略思想。在对此前不算成功的“走出去”反思之后,其发现苏州本身依然大有文章可做。处于调整、梳理和摸索期的苏高新集团在既有产业做强做精的基础上,也在探讨城市更新和特色小镇的方法论,如果在顶层设计和落地执行上有所创新和突破的话,未尝不能打开一个全新的发展局面。

十、中业慧谷集团

中业慧谷集团成立于1999年,总部位于南京,中国产业地产十强,是一家涉足产业地产,体育,健康等多个领域的集团化企业,先后在淮安、镇江、徐州等地投资运营了一系列省级、国家级科技产业园,是目前江苏省最大的民营产业地产商,是中国产业地产从刚性发展转向柔性发展趋势的重要代表。

中业慧谷集团项目选址标准明确,就是深耕自己熟悉的江苏市场,选择有条件的扩张。其进军的昆山、淮安、镇江、徐州、扬州、泰州等地,都是传统产业地产商眼中并不适宜进行产业园区开发的城市,从人口承载量、产业聚集度、市场开放等方面都与一二线城市差距巨大。不过中业慧谷从中找到了自己的“蓝海”,通过因地制宜的产业培育,满足地方政府产业发展诉求,通过与政府平台公司股权合作、PPP 模式等方式,与地方政府进行关系绑定,开发不同层次、不同业态的产业园区,打造当地产业风向标。

相比外来企业,作为江苏本土企业,坚持区域深耕的中业慧谷在本地资源导入和整合中得心应手,也更加适应本地的市场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其善于利用自身本土化企业优势,整合外来企业与资本与江苏本土政府资源,共同打造区域开发与园区开发产品。通过在江苏省内不同地级市间开发新项目、产业培育,满足地方政府产业发展诉求,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政企合作模式。近几年,其为产业地产开发搭建了一套包含产业基金、孵化平台、轻资产服务平台、特色小镇的完整产品线,并在瑞士沃州、以色列特拉维夫、德国慕尼黑、日本东京、美国纽约等地进行海外产业布局,极大提高了地方政府与中业慧谷的合作意愿。

因为在集团业务中一直保留实体制造业版块,所以中业慧谷是比较了解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产业地产开发企业。目前江苏区域产业政策富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宁镇扬一体化、南京都市圈等多项利好政策重叠,将极大地有利于中业慧谷特色小镇、产业园区、创服平台等业务的打造。但也要注意到的是,其专注于江苏,虽避免了文化与经济上的“水土不服”,但在其它产业扶持政策不那么完善的省市区域,中业慧谷能否不拘泥于复制已有园区的成功,根据不同城市的资源成功打造主导产业和开发方式,尚需拭目以待。

产业地产规划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5013601266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