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是重点。作为重庆主城区唯一的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渝北区大力实施10万亩经果林、10万亩生态林“双十万工程”,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农村“双十万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对新建经果林给予8000元/亩补助,做大做强生态农业、绿色经济。聚焦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组织化、品牌化、信息化、景观化,以宜机化整地为重点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以此为杠杆撬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8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4.53亿元、同比增长0.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950元、同比增长8.7%。
一、聚焦规模化,加快规划布局。
规模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科学规划布局是规模化发展的前提。
一是突出重点布局。以渝长高速、渝邻高速、南北大道、统大路“四路沿线”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差的村为重点,结合生态、气候、土壤特点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完善村规划编制,科学合理规划种植品种、规模、区域和建设时序。
二是突出整村推进。按照“大基地、小业主”模式,实施“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做到重点镇村示范,重点区域带动、重要产业夯基,发展“花椒村”“仙桃村”“柑橘村”等特色产业村16个。
三是突出成片成林。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利用封山育林、补栽补植、退耕还林、“四旁”植树等方式,实现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应绿尽绿,切实筑牢生态屏障,新建生态林6.5万亩。
二、聚焦机械化,开展土地整治。
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土地整治是改变传统农业的根本途径。
一是开展宜机化整治。按照田成方、路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采取水平条田、坡式梯田等形式进行宜机化整治,实现农田地块小变大、弯改直、陡变平、零变整实现互联互通,预计2019年底完成宜机化整治3.8万亩。中国国际农机展览会、南方丘陵山区果茶桑麻生产机械化发展论坛暨农业机械装备演示展示活动在渝北举行。大盛镇青龙村柑橘基地“五改促五化”产业振兴模式得到农业农村部充分肯定。
二是引导群众集中聚居。出台《渝北区盘活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实施方案》《渝北区农房整宗地收益权收储试点工作方案》,对农房进行收储。引导鼓励村民集中居住,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按照示范点15万元/户、示范片8万元/户(财政补助与群众自筹按照9:1标准)进行农村旧房整治提升。
三是完善配套建设。将土地宜机化整治技术要求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体系,完善田间耕作道、灌溉排水、农田配电等基础设施,形成道路相通、沟渠相连的互联互通格局,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逐步实现由粗放式作业向精细化耕作发展。
三、聚焦智能化,狠抓科技赋能。
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一是配备智能化生产设备。广泛应用全程机械化生产、机械化培肥、机械化土壤深松、智能化灌溉、病虫害生物防控、设施农业物联网等先进技术,鼓励应用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拖拉机等节本增效的智慧化农机装备,变农业生产“自力”为“智力”。
二是建设智慧化基地。引进中冶赛迪公司建成全国首个初级产销对接平台,按照“1+8+18”智慧农业总布局,新建成统大路、牛皇片区2个智慧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覆盖中晚熟柑橘、杨梅等特色产业5000亩。引进年产9000吨双孢菇智能化生产和年产1.5亿株蔬菜苗的智慧化蔬菜工厂项目落地。统景镇成功创建全国首批互联网特色小镇,被评为“全国数字农业示范先进区县”。
三是引进高技术人才。成立农业科技专家顾问团,组建赵春江、荣廷昭院士及其专家团队,在农业园区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杨大可等6名乡村振兴报告团成员落户乌牛村,合作经营农地达3000余亩,让报告团变成了实践团。
四、聚焦组织化,培育多元主体。
组织化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是培育农民互助股份合作社。建立农民互助股份合作社,围绕生产、供销、资金服务,盘活资源要素,组建劳务输出、技术服务等专业队伍,参与“双十万工程”的土地整治、植树、管护等环节建设,支持合作社优先组织实施400万元以下的项目。优选洛碛沙湾村、大盛青龙村等10个村开展“三社”融合发展试点,动员2004户群众和6个合作经济组织入股1160.2万元,区财政配套补助1160.2万元,产生的收益由资金入股户享受。
二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新时代农民在农业机械化、病虫害防治、水肥一体化操作等农业现代技术参与度和专业化水平,为农业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强化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制度体系建设,在全市率先出台新型职业农民养老医疗保险补贴扶持政策,2019年共兑付养老及医疗保险补贴17.34万元,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50人。
三是培育引进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切实解决农户种植的“单打独斗”和“零碎化”经营问题,引进太极集团和金椒鸿集团等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累计培育发展加工型企业32家。
五、聚焦品牌化,做优品种品质。
品牌化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是选好品种。严把品种筛选关、种苗质量关,特别防止出现新引进品种“水土不服”问题。并结合休闲采摘农业发展,不同季节搭配不同品种,做到“四季有鲜果、季季有新品”,以此吸引市民消费。茨竹镇梨园村(梨子)、统景镇印盒村(歪嘴李)、大盛镇天险洞村(蘑菇)、茨竹镇大面坡村(青椒)、大湾镇太和村(生态鱼)、石船镇胜天村(桃子)等6个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二是做优品质。深入实施农产品绿色行动,推广绿色生产管理技术,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36个,建立区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联动体系,主要农产品监测覆盖率达100%。
三是做响品牌。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提升区域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培育“醉金香葡萄”、“ 塔罗科血橙”、“段二娃梨”等市级名牌农产品50个。
六、聚焦信息化,加强产销对接。
信息化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数据链接线。
一是推行“订单化”生产。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积极发展委托生产,提前与龙头企业签订销售协议,按照需求端标准进行栽种管护,不断扩大订单采购量。计划12月份召开“双十万工程”赋能大会,邀请电商平台与镇街签订销售订单。
二是打通直供采购渠道。大力发展直供配送、门店专卖、农超对接等模式,探索基地直采供销,推动绿色农产品进机关、进学校、进医院、进社区、进超市“五进”行动。蓝莓和歪嘴李成为重庆地区首批进入盒马鲜生的特色农产品。
三是拓宽农村电商销售通道。加快完善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行动。建立推广“村村旺”电商平台,推进渝北名特优农产品销售线上线下一体化。在渝北空港物流园区建设农副产品检测及配送中心1个。
七、聚焦景观化,推进产景融合。
景观化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现。
一是产业与乡村美学结合。按照“林区即景区”的思路,采用等高线标准起垄,统一行间距、株间隔技术标准栽植,整齐划一、成行成列,达到既能观赏又能采果的“双重”效果。
二是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结合。以“八改六化”(改水、改路、改电、改厕、改厨、改院、改圈、改房,净化、绿化、美化、硬化、亮化、文化)为标准,点上聚焦“三环十景”,线上围绕“五沿”区域,面上以保洁、植绿、拆棚、排危为重点,突出“坡屋顶、小青瓦、灰屋脊、白瓦头、三角檐、木门窗、白粉墙、石墙裙”巴渝民居“八大核心要素”建筑风貌,抓点串线拓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成礼朝屋基、聂家院子、胜天大土湾等13个示范点,整治提升农村危旧房1.47万户,绿化农民聚居点11个。
三是与乡村旅游结合。以建设“双十万工程”为契机,大力推进“三环十景”农旅融合项目建设,“巴渝乡愁”博物馆、大盛白岩樱花林景区、木耳斗碗寨景区等景点相继开放,渝北假日经济、“后备厢经济”持续升温。
作者:郑群
来源:渝北区农业农村委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