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初,智慧农业在美国兴起。由于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作物栽培管理、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技术成为早期智慧农业发展的萌芽。到了90年代,卫星定位系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广泛普及,农业生产获得极大的发展。到了21世纪,智慧农业发展形成规模,增强了农业生产能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农业成为持续高效产业。
中国发展智慧农业起点比较晚,缺少对智慧农业发展理念和发展形态应有的重视。在实践层面上,又面临着思想观念和现实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中央从全局角度高度重视农业农村改革,进行顶层设计,作出全面部署。农业部门与其他系统一起认真组织落实,各地积极探索实践,极大释放了农业生产力,激活了农村发展潜力。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十多个关于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1号文件意味着高度重视,意味着不同寻常,意味着非抓不可。2012年开始,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多次提及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关键词,体现了国家对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极大的推动了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进程。
物联网智慧农业平台系统是由前端数据采集系统、无线传输系统、远程监控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和专家系统组成。以农业全产业、全过程智能化的泛在化为特征,以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等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和手段,以自动化生产、最优化控制、智能化管理、系统化物流和电子化交易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高产、高效、低耗、优质、生态和安全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形态。智慧农业所具备的功能有无线采集、无线控制、远程监控、自动灌溉、自动施肥、自动喷药等。
无人机植保为智慧农业应用重点,农产品电子流通发展空间巨大
我国农业产业链大致可以分为农资供应—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销售渠道—消费者等六个环节的横向产业链,互联网+智慧农业在我国农业产业链中主要应用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环节。在农业生产中,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等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状况,包括施肥、虫害、除草、以及根据农作物的长势对产量进行预测等;在农产品流通环节,可以利用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技术进行电子物流,智能仓储,根据消费者行为习惯进行精准匹配等。在农业生产环节,无人机植保是目前互联网+智慧农业的应用重点。
在农产品流通环节,互联网+智慧农业的应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农超对接的进程,农超对接模式的优点体现在:1)有效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实现消费者、农户、零售商共赢;2)可追溯性强,超市可全程监控农产品流通环节,充分保障产品质量;3)降低信息不对称对农户生产的负面影响,有效对接供给与需求。
2018年,中国农业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将超过3800亿元,主要农产品电商可以分为四个梯队,阿里巴巴处于第一梯队,交易规模在千亿级别,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京东、一号店和中粮我买网为第二梯队的代表,年交易额在10-100亿元左右之间,其中京东在第二梯队中规模最大,年交易额已超百亿;第三梯队销售额为1-10亿元,第四梯队的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内。第三、四梯队这两个层级的电商数量多但规模小,不同于综合电商平台,一般都是专做农产品销售的垂直型电商。
对比发达国家农业发展历程,美国农超对接流通率达到80%以上,美国农业生产高度集约化、大生产、大流通格局下农超对接可行性高,最为符合生产者及零售商利益,因此农超对接较高,而中国由于农业生产较为分散,小农生产难以对接超市大规模直采需求,农超对接仅占比15-20%,但中长期看,中国作为农业大国,集约化生产是必然趋势,截至2018年10月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14.8万家,合作社覆盖农户比例进一步扩大,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比例达到18.5%,互联网+智慧农业的进一步应用,将在农产品流通环节助力我国农业发展,在政策推动下农超对接将持续推广,农产品电子流通发展空间巨大。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