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七方面入手 全面融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

2022-12-23 13:00:23 文化旅游规划

1

今年以来,海西州持续加强生态旅游要素保障,全面融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业态进一步丰富。截至11月底,全州共接待游客676.1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72亿元。海西州“智阁鲁如” 体育文化艺术节入选2022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激情穿越柴达木”精品自驾游线路入选2022年中国十佳精品线路;冷湖火星小镇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入选第一批青海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双创基地;茶卡盐湖天空壹号景区、“天空之镜·茶卡盐湖”景区入选第一批青海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点)创建单位。

坚持规划引领,强化顶层支撑。结合省、州“十四五”规划及海西文化旅游发展实际,成立了以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全州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编制《海西州“十四五”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发展规划》,制定印发海西州全面融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行动方案、若干措施、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拟出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积极探索建立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标准体系,量化指标、明确评价体系,为培育“全域、全景、全季”生态旅游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依托资源底数,明确发展定位。一是开展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调研,全面梳理资源底数和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结合各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坚持精品化、生态化原则,精准定位生态旅游产品,对全州文化旅游资源统一保护、规划、开发和营销,因地制宜差异化推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工作。二是制定《海西州“十四五”文化旅游体育广电事业发展规划》,围绕“祖国聚宝盆·神奇柴达木”的品牌定位,明确“一圈三核三廊道七板块”的生态旅游总体布局,结合州内生态资源禀赋,指导各地区保持景观原真性特征,以全域旅游要素为载体,差异化推进特色核心吸引物和生态品牌建设,全力打造具有吸引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产品。

深挖资源优势,丰富产业业态。一是通过“旅游+”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大力发展集生态休闲度假、农耕体验等为一体田园综合体,打造一批休闲农业观光园区和乡村旅游点,助力乡村振兴。依托盐湖、新能源、工业遗址等资源,培育以参观、体验、创意为核心的新兴工业旅游产品。充分利用高原极限越野挑战赛、激情穿越柴达木等赛事品牌,打造“高原户外运动旅游胜地”。二是以地域特色景观和历史文化为支撑,打造青藏、青川、青新、青甘区域生态旅游大环线,谋划德令哈浪漫星空、格尔木昆仑探秘、茫崖火星探险等生态旅游线路,丰富游客体验方式。三是加快景区提档升级,积极培育茶卡盐湖、昆仑山等具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景区,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提供有力支撑。乌素特(水上)雅丹景区、大柴旦翡翠湖景区分别评为国家4A、3A级旅游景区,格尔木市旱码头·1960商业美食步行街被评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茶卡镇巴音村、柯鲁柯镇安康村等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莫河骆驼场、柯鲁柯农垦文化博物馆被评为省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截至目前,全州共有A级景区15家、旅行社27家、星级饭店达70家、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69家,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9家。2022年推荐申报A级景区、星级饭店、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自驾车营地、旅游民宿等质量等级评定主体近50家。

突出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围绕“项目攻坚年”“产业链长制”有关要求,制定《海西州生态旅游产业链2022年工作推进方案》,全面延伸产业链,深化产业融合,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为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按照“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运营一批”的思路,谋划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支撑储备项目235项,开工建设台吉乃尔野奢文旅小镇、冷湖天文观测基地赛什腾山公路等文化旅游项目76个,完成投资7.49亿元,实现旅游供给多元化、高品质化。二是组织申报2023年省级文旅产业引导资金扶持项目。扎实推进水上雅丹景区创建省级文化产业园区、火星营地创建省级文旅产业双创基地和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推荐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重点培育3家旅游企业拟为“小升规”企业。三是统筹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资金600万元,推进州级文化馆、博物馆,格尔木市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构建城乡一体的文化旅游服务圈。争取资金146万元,推进州级智慧文旅体系建设,同时完善格尔木、大柴旦等县级“智慧文旅”平台功能,健全茶卡游客服务中心、盐湖景区等“智慧景区”平台,推进州、县、景区(文旅企业)三级联动的智慧文旅体系建设,实现全行业数据汇聚与共享。

聚焦文旅市场,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出台《海西州加快旅游业复苏扶持措施》,安排扶持资金1100万元,目前已发放到位第一批资金748万元,有效缓解了州内文旅企业纾困解难。严格落实旅行社质保金100%暂退和缓交政策,共涉及22家旅行社440万元。二是开展企业融资工作。深入调研旅游景区、星级酒店、民宿等文旅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梳理文旅企业的实际困难与需求,主动与金融机构衔接沟通,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协调放贷、展期、续贷等工作,实施精准高效纾困解难。截至目前,梳理文旅行业项目贷款需求19项,意向贷款2.77亿元,积极向省文旅厅、中国银行等机构推介,配合省文旅厅组织召开银企对接会,为企业解忧纾困激发活力。

优化市场监管,提升服务水平。一是规范文旅市场秩序。制定《海西州文化和旅游市场“乱象”整治工作方案》《海西州文化旅游市场联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建立文旅、市监、公安等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多轮次开展市场联合检查,做到“区域、业态、假期”全覆盖,全州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2128人次、检查文化市场经营单位679家次。召开全州文旅市场综合整治和服务质量提升工作会议,大力整治旅游市场、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维护旅游形象。二是建立《海西州旅游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计划》《海西州旅游行业诚信建设“红黑榜”制度》,持续督促企业负责人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努力营造诚信经营,文明旅游的良好环境。制发《海西州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行动方案》,积极探索建立“秩序为支撑、安全为保障、品牌为核心、信用为底线、人才队伍为基础”的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工作新机制。目前,已通过州人民银行信用平台,对接文旅企业37家。三是举办海西州“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星级饭店服务质量暨标准化建设培训班等5个培训班,累计培训300余人,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开发机制,充分利用浙江援青、高等院校合作等优势,开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积极与青海师范大学专业团队对接,纳入第一批青海省专家服务基地和专家服务需求项目,努力培育本土生态旅游研究、文物保护、经营管理、导览解说等各类人才,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强化宣传推介,提升品牌形象。一是推动资源整合。以“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打造以景区景点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品牌活动,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演艺产业,鼓励民族、民间、民俗文艺团体和专业艺术团队与重点景区合作,组织民族歌舞、马术和民族服饰表演等群众文化活动和“非遗”项目进景区景点,实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二是依托“中国旅游日”等文化旅游节等节会活动,组织举办青海省冬春季文化旅游节、冰雪嘉年华、“大美青海、魅力海西”川渝贵十万人游海西文化旅游农牧资源推介会等系列文化旅游活动,组队参加全省羽毛球邀请赛、第十八届省运会等体育活动并获得优异成绩,海西品牌影响力得到有效提升。三是加强线上媒介宣传。通过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持续加强文旅资源宣传推介,定期推送海西文化旅游资源介绍和惠民政策等,原创文章《你好,我叫柴达木,向你发送一封来自海西的邀请函》线上访问量已达40余万人次,《海西对你说》《我是海西的》等抖音短视频浏览量达320余万次,有效提升了海西文旅资源知名度。

来源: 海西州政府网

文化旅游规划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5013601266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