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果树旅游区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弘扬利用,以中国传统村落建设为平台,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依托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今年上半年,黄果树旅游区累计接待游客264.0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22.57亿元。
一是保护民族文化与夯实文旅基础并重。组织成立黄果树旅游区布依学会和苗学会,并以两个少数民族学会为载体,撰写反映我区民族文化方面的好故事。同时,编辑出版黄果树旅游区《20个好故事》《名特优荟萃》《摩经典籍摩且经》《布依语词汇》(第三土语)等民族文化系列书籍,开展古籍登录工作,目前共收录各类古籍条目40余条;开展《传统村落实录》编写工作,黄果树旅游区石头寨、滑石哨等6个传统村落收录于安顺市政协编撰的《乡愁家园》一书。目前,我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处、学校少年宫6个,同时在各中小学开设布依蜡染、织布等民族文化特色班,组织学校编纂蜡染校本教材,促进作为地方民族文化精髓的民族民间工艺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为民族民间工艺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及发展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是打造传统村落与提升文旅体验并重。我区有效利用汉、布依、苗、黎等20多个少数民族聚集地的自然优势,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谋划中,深度充分挖掘、吸纳民族文化元素,注重突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9个传统村落和5个布依民族特色村寨进行重点打造,对以往“空心化”、建筑风貌差的少数民族古村落,通过引入民宿发展模式,挖掘当地民族文化元素,将梯田、石屋、农耕、饮食等民族文化元素集中体现到传统村落中,形成康养度假、农业体验、乡村旅游、生态观光为主的连片产业业态,满足消费升级下的高端度假需求,实现趣味性、体验性和时尚设计的融合。目前,已开业的精品民宿有18家,在建的有34家,正在洽谈的有50余家,全省十大精品民宿黄果树独占3家,具备星级酒店标准3家。其中,匠庐·村晓民宿自2019年7月开业以来入住率一直高达90%以上,成为黄果树新晋乡村旅游度假网红“打卡点”,开业一年网络点击量超过1亿次,得到省、市的充分肯定,也作为传统村落保护的示范点向全省推广,在旅游旺季和节假日期间更是“一房难求”。
三是开展民俗节庆与打造文旅品牌并重。自2016年以来,每年由区民宗部门统筹,加强经费保障、部门协调、工作指导。同时,依托区布依学会和苗学会,以少数民族特色曲目、服饰、舞蹈、山歌等文化载体,开展“四月八”“六月六”等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活动,有效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推进民族文化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实现由以观光旅游为主的单一旅游方式向体验式、互动式旅游转变,实现民俗节庆市场化、品牌化。今年上半年,我区共开展了10余场次“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等传统民族文化活动,吸引乡村旅游游客21.95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800余万元,不仅推动了我区蜡染、纳锦等民族工艺发展,更让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弘扬。
四是传承非遗技艺与发展文旅产业并重。近年来,黄果树旅游区以5A景区和游客消费聚集区为突破口,突出旅游商品特色亮点,坚持“以文为魂”,结合黄果树独有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优势,传承非遗技艺,因地制宜发展非遗工坊、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等传统特色生产企业。截至目前,全区现有服饰制作、手工艺制作等文创产品生产企业5家,国家、省、市、区级传承人13人,搭建生产平台11家,蜡染扶贫车间2家,全年产值合计约700余万元,带动劳动力就业100余人。其中,2021年“六月六布依蜡染坊”成功申报进入全省第一批非遗扶贫工坊名录,该坊共吸纳20余名劳动力就业,人均年增收10000元以上。
来源:黄果树旅游区管理委员会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