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经验
第一,产业定位明确,产业独特性突出。浙江特色小镇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浙江未来发展的七大产业,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等历史经典产业。产业选择紧扣产业升级趋势,符合转型升级要求,同时每个小镇又都想方设法挖掘自己最有基础、最具优势和最富特色的产业,避免同质竞争。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不同的小镇也会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比如,云栖小镇和梦想小镇同为信息经济小镇,但是云栖小镇主攻大数据和云计算,着重引进阿里云、富士康科技等行业内一流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云计算产业链条;梦想小镇则侧重互联网创业与风险投资,仅一年多的时间,就聚集了一大批创业人才、创业项目和项目融资,两家企业挂牌新三板。
第二,平台功能强大,多重生态融合发展。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利用自身块状经济、山水资源和历史人文等独特优势,浙江将特色小镇打造成了“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小镇建设注重产业生态、自然生态、政务生态和社会生态的融合发展,优越的多重生态环境迅速集聚起了创业者、风投资本、孵化器等高端要素,促进了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快速形成,使得特色小镇生机无限。例如,山南基金小镇主打金融产业牌,通过优美舒适的办公环境和“一站式”的政务服务,再加上靠近上海金融中心的地缘优势和浙商群体资源多、资金量大的资本优势,到目前已吸引800多家各类基金机构入住,集聚了众多金融人才。
第三,制度供给灵活,充分调动小镇建设积极性。在特色小镇建设上,实施“创建制”,重谋划、重实效,宽进严定、动态管理,不搞区域平衡、产业平衡,形成“落后者出、优胜者进”的竞争机制。在政策扶持上,从“事先给予”改为“事后结算”,对于验收合格的特色小镇给予土地指标奖励和财政返还奖励;实施“追惩制”,对未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实行土地指标倒扣,确保小镇建设质量。通过政策激励和制度规制,浙江各地创建特色小镇的热情高涨,形成了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
在全国各地探索转型升级,适应与引领新常态的关键时期,浙江率先提出创建“特色小镇”,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为江苏深化创新创业空间载体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启示。
第四,注重多种功能叠加,优化创新创业空间载体。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要素与产业项目紧密结合,在空间布局上解决“两张皮”和“最后一公里”问题。
“特色小镇”作为浙江打造经济发展新兴支撑力量的新载体,具备与行政区划单元的“镇”、传统工业园区与企业社区截然不同的理念,也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产学研结合。每个小镇都是产业、文化、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叠加与有机统一的“融合”,是宜居、宜业、宜游的创新创业空间载体。
事实上,创新创业空间载体面向的是高校毕业生等90后、大企业高管、科技人员与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者,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载体必须环境优美、配套齐全;此外,为载体加入旅游文化功能,还能倒逼区域内的产业升级,提升载体形象,有助于载体与产业的品牌推广。以浙江沃尔沃小镇为例,其产业定位是汽车制造,其嵌入了汽车体验内涵,既具有旅游文化功能,又具有品牌推广功效,与汽车制造相得益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