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质能发电产业相关政策解读

2016-09-28 09:54:45 政策解读

生物质发电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是成熟产业,以生物质为燃料的热电联产已成为某些国家重要的发电和供热方式。目前国外的生物质能技术和装置多已达到商业化应用程度,实现了规模化产业经营,以美国、瑞典和奥地利三国为例,生物质转化为高品位能源利用已具有相当可观的规模,分别占该国一次能源消耗量的4%、16%和10%。

2006-2015年,全球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持续上升,2012年达到73.5GW,2015年,全球生物质及垃圾发电新增装机规模增长有所放缓,全年新增装机量7.6GW,累计装机规模达到94.7GW。

据预测,到2021年,西方工业国家15%的电力将来自生物质发电,届时,西方将有1亿个家庭使用的电力来自生物质发电,生物质发电产业还将为社会提供40万个就业机会。

图表1:2006-2015年全球生物质及垃圾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单位:GW)

生物质发电

资料来源: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一、产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中国生物质能发电产业的主管部门是国家能源局。目前国家能源局设有综合司、法制和体制改革司、发展规划司、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电力司等13个司,各司的主要职责如下表所示:

图表1:国家能源局各司职责汇总

国家能源局

国家能源局各司职责汇总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产业相关政策解读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推动生物质能发电行业的发展,2007-2016年2月相关政策如下表所示:

2016年2月《关于“十三五”期间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的意见》

在西部偏远地区,鼓励相关企业因地制宜建设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局域电网。

2014年6月《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

制定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积极推动地热能、生物质和海洋能清洁高效利用,推广生物质能和地热供热。坚持煤基替代、生物质替代和交通替代并举的方针,科学发展石油替代。到2020年,形成石油替代能力4000万吨以上。加强先进生物质能技术攻关和示范,重点发展新一代非粮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超前部署微藻制油技术研发和示范。

2013年5月《全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2011—2020年)》

到2020年,建成林业生物质能种植、生产、加工转换和应用的产业体系,现代能源林基地对产业保障程度显著提高,培育壮大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到2015年,建成油料林、木质能源林和淀粉能源林838万公顷,林业生物质年利用量超过1000万吨标煤,其中,生物液体燃料贡献率为10%,生物质热利用贡献率为90%。建成一批产业化示范基地。到2020年,建成能源林1678万公顷,林业生物质年利用量超过2000万吨标煤,其中,生物液体燃料贡献率为30%,生物质热利用贡献率为70%。

2013年1月《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

到2015年,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300万千瓦,其中城市生活垃圾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

2012年12月《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

到2015年,生物质能年利用量超过5000万吨标准煤。其中,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13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780亿千瓦时。

2012年8月《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三五”期间,新增生物质发电750万千瓦,到2015年,生物质年利用量达到5000万吨标准煤。

2010年8月《关于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管理的通知》

提出要合理规划生物质能发电厂,保证生物质资源,严格核准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并要求各地发改委和能源局要求各地对已建项目存在问题较多的地方,要暂缓核准生物质发电项目,集中力量把已建项目运行好、管理好。

2010年7月《关于完善农林生物质发电价格政策的通知》

继续实行全国分摊政策,农林生物质发电超出常规能源发电价格的部分通过全国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分摊解决。

2008年10月《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支持秸秆能源化利用,支持对象为从事秸秆成型燃料、秸秆气化、秸秆干馏等秸秆能源化生产的企业。

2008年7月《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

到2015年,基本建立秸秆收集体系,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0%。

2007年5月《农业生物质能发电产业发展规划》

到2015年,建成一批农业生物质能基地,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建成,开发利用成本大幅度降低,初步实现农业生物质能发电产业的市场化。

政策解读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5013601266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