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往乡特色小城镇建设规划总体构思

2022-07-28 12:00:13 特色小镇规划

1

一、目标定位

依托勐往乡区位、气候、人文等特色资源优势,分三个目标将勐往乡小城镇打造建设为:“勐海面向景洪普洱开放北大门、沿江自然风光深度旅游观光区、热区特色田园综合体示范区”,融合三个目标,总体定位打造“勐往乡热区生态旅游特色小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国家“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勐往优势资源,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改革创新,打造服务便捷高效、文化浓郁深厚、产业支撑明显、环境美丽宜人、对外联结灵活的勐往乡热区生态旅游特色小镇。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根据区域优势、人文优势、气候优势比较分析,立足全局合理规划制定出符合加快勐往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域规划;二是坚持创新探索。着力培育供给侧小镇经济,努力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一二三产融合、惠及群众的新路子,不断继承传统、开拓新貌;三是坚持产业主导。挖掘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热区特色产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独特产业生态,增强区域竞争力;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文化需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提升服务功能、环境质量、文化内涵和发展品质,打造宜居宜业环境,提高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五是坚持市场运作。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创新建设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推动多元化主体同心同向、共建共享,发挥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搭建发展平台等作用,积极探索勐往特色小城镇建设经验。

三、资源分析

(一)人文资源

勐往乡人文资源丰富,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1927年,普洱(今普洱市宁洱县)道尹徐为光在勐往乡设立临江县,但由于地少人稀,被改称为临江行政区。当年12月,当时的云南省政府批准临江设立县制,将临江行政区改为临江设治局。1935年,因与辽宁省临江县同名,又被改名为宁江设治局。1949年,宁江县解放,当年4月建立了溯涛县,治所先设于勐往,后迁往雅口(今普洱市糯扎渡镇),11月改称宁江县。1953年,勐往划归西双版纳,隶版纳勐阿。1958年改隶勐海县勐阿区。1969年,更名为紧跟大队,属“五四”公社。1973年改称勐往大队,属勐阿公社。1981年7月从勐阿公社分出来,更名为勐往公社革命委员会,原乡人民政府称大队,辖曼允、曼列、曼嘎、曼东、南果河、灰塘、坝散共7个大队,为勐往区委会,1984年2月恢复勐往区公所,1984年2月改设中共勐往区委员会。2003年村委会进行合并由7个村委会合并为现在的曼允村委会、勐往村委会、坝散村委会、南果河村委会、糯东村委会、灰塘村委会,共6个村委会51个村民小组。现在勐往村内立有“民主联军智取宁江”遗址碑。1947年3月底,民主进步人士刘昆府在车佛南宁澜五县交界处的纳京一带建立革命根据地,组建“车佛宁澜民主联军”,开展反蒋武装斗争,随着革命队伍的发展不断壮大,使得五县国民党统治当局惊恐不安,他们强化治安,严密封锁澜沧江渡头和宁江渡口,为了保持与内地的联系,同年10月初,“民主联军”设宴用计把宁江县设治局局长等人抓了起来,未发一枪一弹,便攻占了宁江县城,具有浓厚的红色文化。

勐往乡民俗风情也具特色,境内的傣、哈尼、拉祜、布朗等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民族风情浓郁。傣族的"泼水节"、哈尼族的"嘎汤帕节"、拉祜族的"拉祜扩节"、布朗族的“桑康节”等集中展示了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文化。傣族章哈、布朗族情歌弹唱,拉祜族芦笙舞,哈尼族竹筒歌舞让人耳目一新、余味深长。每逢年末,家家户户腌制红肉,这是一道生与熟的对话,生血侵染的另一半是熟肉,色泽红润,味鲜香略带辛辣,每尝一口都能感到浓浓的年味,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与此同时,勐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酿制了那碧美酒、曼糯古茶,孕育出了竹虫、蜂儿、黄竹知了、蚂蚁卵、棕包虫、苦笋等自然美食,各类美食色味俱佳,让人看了垂涎欲滴。至今各少数民族的语言、饮食、服饰、民居建筑和风俗习性至今仍保留着最鲜明的特征。

(二)自然资源

勐往乡气候属热带、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降雨充沛,干湿分明”的气候特点。夏秋季湿热多雨,冬春季温暖干燥,年平均气温20.5℃,最冷月均温13-15℃,年降雨量1300—1400毫米,全年平均日照2000多小时。乡政府驻地距县城75公里,全乡土地面积488.39平方公里。2018年末,实有耕地3.56万亩,其中:水田1.92万亩,旱地1.64万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2.16亩。勐往乡作为勐海县三大林区之一,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林业用地面积32.98万亩(人均21.99亩),占总面积的70%,其中有林地面积22.18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0%,森林覆盖率69.71%。绿化覆盖面积15万亩,园林绿地面积0.1万亩,绿化覆盖率67%。勐往乡自然资源丰富,于2014年被命名为国家一级生态乡镇,全球特有的水旱共生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分布在境内,天然温泉、百花谷、古茶园、仙人洞、仙人石、喀斯特地貌、沿江湿地、水资源(江、河、水库等水利资源丰富有澜沧江、勐往河、南果河、坝散水库、曼糯水库)等自然资源丰富,勐往乡作为全县唯一澜沧江流域的乡镇,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和潜力。

(三)区位资源

勐往乡位于勐海县境东北部,东邻景洪市,南毗勐阿镇,西和北与澜沧县接壤,东北角插入普洱市。海拔最高点是在大黑山2345米,最低点在东南的南果河与澜沧江交汇处,海拔551米,乡政府驻地海拔为780米。全乡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呈网状分布,东:陆路联结勐宋乡—景洪,南:陆路联结勐阿镇—勐海,西:陆路联结普洱市澜沧县,北:水路联结景洪市、普洱市。

1.勐往乡东至景洪市属水泥路和柏油路,全长约80公里,驾车2.5小时左右,途径勐往乡南果河村委会、勐宋乡大糯有村委会和纳板河国家自然保护区,沿途生物资源较为丰富。

2.南至勐阿镇“四改三”项目即将完成,属于柏油路面,全长42公里,驾车约50分钟,路面改造完成后将极大提升交通通达率。沿途经坝散村委会、勐阿勐康村委会直至勐阿镇,沿途森林覆盖率高,崇山峻岭,河流穿梭,动植物资源丰富。

3.西至澜沧县有2条道路,一条沿勐往村委会曼糯大寨小组约11公里的水泥路,再行20公里可达思澜二级公路,是一条前往普洱地区的捷径,沿途茶树遍野,茶花飘香,民族文化浓厚,一个个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映入眼帘。另一条为乡村公路,约30公里可达糯扎渡镇勐矿村委会和思茅港镇,晴天行走在小路上,鸟语花香,让人有回归自然之感,全身沉醉于天然氧吧之中。

4.北有澜沧江流过,与澜沧县、景洪市景讷乡隔江相望,沿澜沧江畔野谷塘村有1个码头,1个渡口,顺江而下水路距景洪港66公里,沿江而上15公里普洱市思茅港。根据西双版纳州十三五道路交通规划,景洪-勐往-景讷二级路面已列为储备项目,这将进一步完善勐往乡交通网,有利于加快与外界交流合作。该片区江水波光粼粼、山谷溪流奔腾、珍贵动植物丰富、民俗文化独特,具有深度旅游开发价值。

5.乡内区域通道网络建设通达情况。(1)坝散村至南果河村全长24公里,已硬化,全程驾车约45分钟;(2)南果和村至灰塘村上半山全长 23公里,未完全硬化,需硬化17公里,硬化后全程驾车约35分钟;(3)灰塘村上半山至下半山(野谷塘)全长22公里,需新修建硬化道路19公里,新建后全程驾车约40分钟;(4)灰塘村野谷塘小组至勐往村曼糯小组全长41公里,已硬化,全程驾车约70分钟;(5)勐往村曼糯小组至坝散村全长27公里,已硬化,全程驾车约20分钟。

6.需硬化修建的乡村道路建设。(1)曼回至曼糯中寨,全长6公里;(2)曼东至南京河,全长12公里;(3)伙房岔路至伙房小组,全长4.6公里;(4)蚌塘岔路至蚌塘小组,全长4.5公里;(5)南果河五组至贺建小组,全长6.8公里;(6)坝散五组招呼站至洪水寨,全长14公里;(7)坝散村委会至坝散水库,全长4.5公里;(8)曼短小组至老高寨小组,全长11.2公里;(9)平头小组至田新寨小组,全长2公里;(10)老地房小组至新地房小组,全长2公里;(11)芭蕉寨至龙潭河,全长12公里;(12)蚌塘小组至纳碧小组,全长12公里。

(四)产业资源

勐往乡得天独厚的气候海拔优势造就了勐往产业资源的独特性,既具有其他地区冬季作物种植特点,又特有热区作物种植优势,适宜种植水稻、玉米、茶叶、甘蔗、橡胶、水果、蔬菜等多种作物,同时拥有集镇供水、35千伏变电站等配套设施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粮食产业:粮食作为传统产业之一,2018全乡冬作开发种植面积0.87万亩;大春种植面积3.74万亩,产量1.31万吨;水稻种植面积0.62万亩,产量0.29万吨;玉米种植面积3.11万亩,产量1.03万吨;蔬菜产业:蔬菜作为全乡即将着力发展的产业,2017年种植面积0.73万亩,产量3.61万吨;甘蔗产业:甘蔗现为全乡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全乡正不断加大甘蔗产业发展,2017年种植面积1.78万亩,年度工业入榨量5.52万吨;茶叶产业:茶叶作为勐海县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全乡茶树种植面积为1.22万亩,总产量约250吨,曼糯古茶树面积约3100亩,现市场价格为800-1800元/公斤。橡胶产业:橡胶作为勐往乡主导产业之一,橡胶种植面积4.6万亩开割3.1万亩,产胶量700吨。纳碧酒产业:作为勐往独有的招牌产业,“纳碧傣酒”被称之为版纳“茅台”,其酿造方法独特,采用几十种药材作为酒曲,并结合传统的古法酿酒技艺酿制而成,使之具有“养生酒”的美誉。目前,纳碧村有酒厂2个,加之村民自己酿制的小作坊,整村产酒量达150余吨,全乡正积极引进资金、企业打造纳碧傣酒,使之更加规范化、产业化,知名化。其他产业:全乡生猪存栏1.55万头,大牲畜存栏0.14万头,家禽存栏2.42万只。蜜蜂、桑蚕、竹鼠、二代野猪、豪猪养殖、砂仁、重楼、沙糖桔、甜脆玉米种植等一批热区作物产业正逐步发展,并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和优势。

四、功能布局

总体按照“望江水、闻花香、品美食、记乡愁”的发展思路,对乡域南、北、西、东、中方位的特色资源优势进行功能定位,围绕“一心四园一环一带”多位一体的规划布局,力求做到相互依托、相互互补、相互促进,形成网状全域发展格局。

一心:综合服务中心。

建成区总体按照文化聚集、卫生医疗、商业贸易、物流仓储、农产品初步加工交易、接待中转等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盘活土地、招商引资、力争建成与其它功能区相融合、相呼应的勐往特色集镇综合服务中心。

1.商务会展综合服务中心。全乡以围绕文化服务、商业服务、餐饮住宿接待、农特产品加工交易等复合功能进行合理招商引资,同时大力开展建成区内两违建设整治力度,实施主街道624米和铺设环乡道路669米道路改造项目,完善医疗工业废弃物处理、给水管道(含消防)、雨污分流排水管道、强弱电工程、人行道、绿化工程、亮化工程等基础设施,助推投资企业建成集小型文化商业广场、星级酒店、特色商业居民综合服务体、农特产品交易加工市场、大型冷库等多功能、多用途的复合型商务会展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力求突出产业支撑、综合配套服务、地域文化浓厚、商业活动便利等特点,并在全乡通过建成区建筑民族风格规划,逐步引导具备民族地域风情的建筑风格形成。)

2.乡愁文化聚集中心。旨在挖掘打造勐往节庆和“赶集日”文化活动及热区农产品观光体验项目。以灿烂多姿的民族文化为载体,重点突出勐往风土人情,大力打造具备勐往特色的节庆文化,每年打造举办“百花争艳、纳碧飘香”音乐美食节等活动。主街道改造后,强制规划引导每周“赶集日”活动,分片分区彰显勐往特色街道文化。依托乡政府驻地的坝区资源,力争开展6000亩土地整治及河道治理工程,助推以勐往热区农业作为支柱产业,根据时令,种植不同种类的热区绿色有机瓜果蔬菜。通过种植火龙果、瓜类、辣椒、番茄等农副场品,立足现有资源在区域内大力引进高附加值的热带花卉和稀有水果进行规模化种植,打造以农业生产、农场产品加工、观赏、娱乐、采摘、体验劳作、节庆文化等为一体的乡愁文化聚集中心。

四园:南北西东(按勐往乡地势)四大园区。

(一)南部—打造百花重楼基地展示园。

1.依托曼东山地理位置及天然丰富白花树资源,以赏百花、食白花、山地运动为主线,举办勐往乡“白花美食文化节”、“百花山摄影大赛”、“百花山地运动比赛”等休闲娱乐活动。打造百花山采摘休闲观光运动功能区,修建项目环山栈道、观景台、山地运动项目体验区。(如山地自行车、山地摩托车比赛和极限运动项目等)

2.依托坝散村公路沿线各小组水田、丘陵地貌资源优势,以村组为发展单元,打造“塘塘相连,塘村相依”的荷花田园风光,形成水绿花美与居民融合的生态格局,丘、田、塘、路连接地段共计500亩,各丘塘形成不同的体验区,集林果、蔬菜、荷花塘、休闲娱乐等光观区。再充分结合丘、田、塘、路,通过绿色林果、经济苗木,把零散可利用的水田和丘地连接成片,形成“带、环”状连续的产业空间,构建具有不同功能主体的活力村组,映射出“带环相生,田景交融”的慢生活布局理念格局;通过田间道路(步道、车道),把不同台地标高的塘串联起来,形成“塘塘互联”一体的立体水景功能区;同时结合西双版纳峤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旗下“万犇合作社”培育的600亩重楼苗圃,拟发展种植3000余亩林下基地经验优势,引导村民发展种植重楼、金线莲、石斛等林下经济,打造药材种植、观光、体验基地,同时结合农家休闲娱乐,积极推出药膳食谱餐饮文化,打造精品药用体验观光区。

(二)北部—打造江水野谷文化体验园。

围绕江水文化、野谷文化和热区自然资源的山水、民俗、历史、人文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形成“多业共生”的深度发展格局。

1.依托国家农业部于2007年12月10日批准立项的勐海县勐往乡灰塘村药用野生稻、疣粒野生稻保护项目,在保护野生稻的基础上合理划定区域,建立杂交水稻基因库和科普基地,打造全国独一的水陆共生野生稻科普展示馆,吸引广大游客、兴趣学者参加学习交流;结合野谷塘移民新村资源,利用当地原住居民拉祜族的风俗文化建立村史馆,将拉祜族服饰、生活生产用具、文化传统通过展示厅、排演祭祀、节庆歌舞活动等方式向游客展现,同时建设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将民族文化与土特产品融合展示,打造集野生稻、拉祜文化为一体的“生态移民文化新村”。

2.依托老灰塘码头建设、喀斯特地貌溶洞、江边80亩老宅基地等资源,按照接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思路,分区建设酒店、餐厅、喀斯特地貌景观公园、缆车、汽艇、钓鱼台、民族农家乐、百味热带花果山等旅游景点,让游客体验江边垂钓、游船光观、缆车游览、秘境探险、农家美食、百果采摘、夜听江语的人间美景,同时组织开发举办“自行车环江骑行大赛”、“临江垂钓大赛”等大型活动,吸引更多爱好者参与其中,逐步打造国内外享誉盛名的勐往水上娱乐新名片。

(三)西部—打造古茶热区农业观光园

勐往乡西部地区(勐往村、曼允村、糯东村),生态优良、气候宜人、地理区位优越,境内有温泉、古茶园、仙人脚景观、千亩热区农田等丰富的自然资源,部分村寨完全是古朴的农耕生产,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保存着布朗弹唱、傣族歌舞、民族服饰、传统饮食等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巨大。

1.打造曼糯布朗古茶文化综合体验区。曼糯依山傍水,以布朗族为主,民风民俗纯朴,是体验民族民间特色的文化圣地,在现有的3100亩古茶园附近可打造景点游览、茶园休闲、民族歌舞、农耕体验、采摘古茶等各类旅游活动项目,在古茶园中观看布朗弹唱、布朗歌舞,享受布朗美食,感受原生态布朗文化,在茶林中体验“古韵曼糯”的茶饮文化。计划重点加强游客接待所必需的餐饮农家乐、住宿、舞台、停车场、道路等设施建设,通过以采生态古茶、品布朗古茶为主导的生态茶文化旅游的方式来带动群众增收稳收,真正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2.打造温泉养生度假区。勐往村委会东瓜坪小组、曼列小组有丰富的温泉资源,水温在40C°—50C°之间,现两个村寨的农户家中都引入温泉水,生活中用于洗脸、沐浴等,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对人体起到了保健和美容效果,深受群众喜爱。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温泉的开发具有很大的价值。积极挖掘温泉养生的内涵,构建温泉养生生活方式,根据本地优势可研究傣药温泉、茶叶温泉等特色养生温泉,创新发展模式。计划在现有的土地上,就近引进水源,打造一个集温泉洗浴、住宿、餐饮、健身、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养生区。在温泉附近具有仙人洞、小瀑布等待开发的自然资源,可与温泉、休闲等概念充分整合,将养生休闲与游乐体验搭配,能够极大地增强温泉度假村的整体吸引力和综合收益力。

(四)东部—打造农特产品产业孵化园

依托“纳碧傣酒”发源地优势资源,充分挖掘傣族古法酿酒技艺,积极申报州级、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通过纳碧傣酒产业影响开发多元化产业链产品。

1.在纳碧、伙房、南京河小组片区培育建设“纳碧傣酒”标准化观光生产基地、傣家手工红糖加工基地、生态小耳朵猪养殖加工基地、民间腊肉制作加工坊,形成一个集土特产生产、加工、交易且能让游客参与互动的农特产品生产观光体验区。

2.依托南果河村淳朴民风和连接景洪陆路通道优势,引导南果河各村寨积极打造“一村一品”的百亩采摘果园和独具当地民族文化的生态农家乐,并结合纳板河国家自然保护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灰塘村上半山森林植被优势,充分利用人工及天然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以竹鼠、蜂、家禽养殖和石斛、食用菌、南药种植产业为主,打造集绿色农产品交易中心、体验生态风光、享受纯天然氧吧的景观带。

一环:城镇空间发展环。

以全乡主要的交通走廊及空间发展走向,形成串联各村委会的城镇空间发展环。

一带:澜沧江生态经济带。

沿东部澜沧江,形成南北向生态产业经济带,北接国家一类口岸思茅港,南连景洪港,进而融入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经济带的发展。

五、存在困难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近几年来各级各部门不断加大对我乡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但勐往乡属边远民族山区乡镇,底子较为薄弱,尤其在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人居环境设施等方面还相对滞后,这些短板,给我乡下一步全域旅游开发、打造提升特色小镇造成直接的制约影响。

(二)特色产业发展不凸显

勐往乡是勐海县为数不多的几个热区乡镇之一,热区资源丰富,从产业上来看,全乡产业目前主要以传统的粮、糖、茶、橡胶为主,特色的热区农作物产业发展优势没有凸显,一批高附加值、市场竞争力强、具备当地特色的产业及产业链没有真正形成。

(三)乡土人才储备不到位

勐往乡以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四种民族为主,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等原因,全乡群众文化素质整体不高,乡土人才和专业人才紧缺,对人才的吸引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对照未来发展要求,全乡在城乡规划、工程建设管理、热作物培育、农特产业经营管理、旅游文化管理和从业服务等方面人才匮乏。

(四)招商引资平台不健全

围绕既定目标和长远发展计划,勐往乡未能有效建立起很好的招商引资平台,全乡招商引资项目储备不够,工作开展滞后,一批既有的、潜在的特色资源未能通过招商引资品台吸引企业项目资金注入。吸引外资仅停留在民间小规模、自发性合作,政府主导搭台引导工作滞后,招商引资开发效果不明显。

(五)发展规划制定不完备

由于我乡财力有限、人才缺乏等原因,尽管上级给予了大力的帮助支持,但目前我乡的发展规划仍停留在概念性总体规层面,要科学的结合乡情实际、突出亮点,制定下一步控制性规划和详细规划,凝聚全乡发展合力,在时间、资金、人才支持上压力较大,还需上级给予大量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的支持。

六、下步工作计划

(一)融合创新,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重要契机,依托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多渠道、多方式创新整合项目建设资源,在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人居环境设施、旅游接待设施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整体提高全乡公共服务和接待能力。

(二)突出特色,大力培育优质产业

立足乡情、热区资源和地缘优势,加大特色产业培育力度,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引进龙头企业,深挖既有特色农特产品资源,进一步扩大产业、市场规模,拓展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开发具有热区优势的特色产业,在产业培育上,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发展思路,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力度,培育壮大热区产业。

(三)多方整合,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

发展大计,人才为先。一方面加大本土经营性和管理性人才的培养力度,整合各级各部门资源,结合需求导向,有针对性开展乡土人才培养和储备工作。另一方面,根据发展需要,依托企业和规划区域村组需要,有针对性引进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强化人才支撑作用。

(四)搭台唱戏,强化招商引资平台建设

立足发展目标,加强招商项目储备和宣传工作,强化政府主导力量,积极寻求上级支持,搭建多层次招商平台,切实加强招商引荐力度,重点围绕热作优特产业、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养生、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等项目开展立体式招商,多方式,多渠道,灵活采取PPP等方式吸引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建设。

(五)多规合一,科学加快规划编制工作

立足乡情,科学谋划,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快推进我乡特色小镇建设后期编制工作。规划编制中,在充分体现产业、文化、旅游三者融合统一的同时,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进行统一有效衔接,形成特色小镇“多规合一”体系。

来源:勐海县勐往乡人民政府

特色小镇规划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3682461655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