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独特的“IP”从何而来?

2020-03-12 15:25:47 特色小镇规划

特色小镇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中央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各地方省市县积极响应,纷纷发布各自的特色小镇规划。据调查显示,我国文旅小镇占到47%,某些省份包含旅游产业的特色小镇占比更超过了70%。特色小镇的IP代表着个性和稀缺性,是特色小镇独特属性的标签,是简单鲜明有特色的元素和符号。

以深圳的甘坑小镇为例,开发者以当地的客家老屋村为重点,确立了客家文化的发展思路,打造了甘坑专属IP“小凉帽”,进行全方位的IP策划和营销。让小镇从默默无闻变为深圳的文化旅游热点,从最初每日不足1000人的客流量,到现今平日人流可达到3000人以上,节假日甚至高达每日2万至3万人。

纵观世界,不论是生态资源禀赋型的特色小镇,历史文化型的特色小镇,或是特色产业型的特色小镇,都必须有自己独特识别物和独有的形象认知,最终都是以“IP”来彰显个性的,特色小镇,核心在“特”。不论是著名的法国戛纳电影小城、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小镇、还是美国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等等,都有其独特的“IP”。

一个成功的IP,必然具有独特的核心吸引力及主题,与其他同类IP能形成鲜明的区隔,与自身产业特色完美契合,对市场能够形成一定的激活效用,并有利于塑造品牌知名度,提升产业引入能力和客户黏性。

文化旅游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热度,可以从几个数据看出。在第一批特色小镇中,超过60%的特色小镇为传统产业升级,如旅游、文化、农林牧渔等,其中以旅游产业为主的小镇占比达到37%,超过三分之一,连同占比16%的文化产业一起,仅文旅类小镇便超过特色小镇的半壁江山。

图表:第一批特色小镇产业布局(单位:%)

特色小镇

如今,IP在网络的疯炒下,含义被过分放大,已经有泛滥的嫌疑。在文旅小镇IP上就发现了三大怪象:

怪象一:误把景区当IP

不少文旅小镇是基于当地景区进行规划建设的。因此,很多不顾景区的市场认可度、知名度和占有率,仅凭某A级景区、某旅游示范区、某星级的牌子,便自称拥有IP。

怪象二:误把特色当IP

在不同类型的文旅小镇中,温泉小镇比例最高。不论是自涌温泉,抽取地下温泉,还是人造温泉,大家都觉得温泉是个不错的特色,堂而皇之的冠上了IP的名号。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不少冰雪小镇中。

怪象三:山寨IP严重

不少地方缺少有特色的自然风光资源,也没有可挖掘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有想做文旅小镇。此时,山寨成了解决问题的手段。种一片薰衣草,就成为中国的普罗旺斯小镇;造一片意大利建筑,就可以叫东方威尼斯小镇。这类山寨IP在文旅小镇中也时常出现。

这几年,IP是个热词。于是,大家都拿来蹭热点,把IP当做营销手段,全然不顾是否符合事实,是否经得起检验。

前瞻认为,打造高品质的文旅特色小镇,需要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而真正实现小镇高效持续发展,需要在策划规划层面关注如下几个问题:

1、多规融合,加强多规符合性分析

文旅特色小镇相较其他类型特色小镇,场地本身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禀赋较好,因此他的土地限制开发性条件较多。规划范围和可建设用地范围经常会与生态红线、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公益林区等重叠,在项目策划规划的初始一定要理清红线,在一张图上将这些关系理清楚,与规划、国土、交通、文物、林业、水利等相关职能部门协调到位,保障后续空间规划的合规性、土地开发的合法性。

2、文化自信,讲当地故事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一个地方的与众不同,是靠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来体现的。游客想要的是最当地、最本土、最道地的在地化体验,吃当地的“苍蝇小馆“,看当地的戏曲杂耍,听当地的历史人文,买当地的名产名物,享当地的山水美景。标志打造、主题演艺、情境体验、活态呈现、虚拟再现、新旧合一则为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路径。历史文化IP逐渐受到国家关注,第二批特色小镇中有关历史文化IP小镇汇总如下。

图表:第二批特色小镇中有关历史文化IP小镇汇总

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肩负新型城镇化进程,肩负地区经济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的重。前瞻认为,特色小镇还需回归“特色”,因地制宜发展开来。

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规划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3682461655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