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服务体育企业,持续优化体育产业营商环境,帮助体育市场主体稳定发展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动能,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全省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结合实际制定如下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升体育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坚持市场引领、供需协同,坚持需求导向、服务优先,全力优化体育产业营商环境,显著提升体育市场主体满意度和获得感,为把体育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打下坚实基础,为加快建设体育强省、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更好“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贡献力量。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立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精准化服务体育企业工作体系,体育产业营商环境更加优化,服务体育企业效能显著提升,体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再上新台阶,体育产业发展质效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二、重点任务
(一)持续用好体育企业纾困帮扶政策
1.推动惠企税收和扩大有效投资政策落实。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的若干政策措施》(苏政规〔2023〕1号)精神,推动对文体娱乐行业纳税人和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暂免征收2023年上半年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惠企政策在体育领域落地。引导社会资本扩大体育领域投资,省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1亿元,支持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运营、体育装备制造创新、体育赛事活动举办、体育培训服务和融合创新等项目建设。
2.用好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贴息等纾困政策。落细落实中央财政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贴息政策,推动更多体育项目贷款签约投放,加强项目建设跟踪和资金使用监督。支持我省2021年底前注册登记成立、受疫情影响较大、面临暂时流动性困难且当前仍正常生产经营的中小微体育企业(不含个体工商户),依据苏财金〔2023〕22号文件要求,向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申请江苏省中小微企业纾困增产增效专项资金贷款,助力中小微体育企业纾困发展、增产增效。
3.支持金融机构优化体育企业服务。联合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推出体育企业金融服务升级方案,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办理效率。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更多针对体育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降低体育企业融资成本,满足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鼓励各地积极开展各类政银对接活动,主动向银行机构提供体育企业有效融资需求。
4.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政企沟通联系机制。深化体育产业政企沟通联系点建设,完善定点联系、走访调研、会议论坛等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开展“服务体育企业面对面”活动,主动对接体育市场主体需求,依法帮助市场主体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规范办理省阳光信访系统、12345平台、局长信箱、省政风热线等各类涉企诉求,不断提高体育企业诉求的按时办结率和首次满意率。
(二)支持帮助体育企业提质增效
5.支持体育企业做大做强。加强优质体育企业梯度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体育企业、独角兽体育企业和体育类上市公司,支持体育企业申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省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处于上市期的重点体育企业申报的重大项目,经评审列入重点支持范围的,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扶持;对经省级以上相关行政部门认定的专精特新企业申报项目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支持。
6.支持体育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支持体育市场主体推进“智改数转”,促进企业生产过程柔性化、系统服务集成化,提升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和精细管理水平。推动体育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发展“互联网+体育”服务新模式。开展智慧体育产业城市建设试点,认定一批体育企业智能车间、智慧体育场馆示范项目。省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持续加大对数字体育产业创新项目的扶持力度。
7.推动体育产业载体提档升级。遴选推荐更多具备条件的体育企业,申报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示范项目)、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等。加快推动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体育特色小镇等各类载体提档升级,强化资源导入、丰富体验要素、提升服务效能。着力拓展一批业态复合、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高质量载体。到2025年,动态创建100个以上体育产业基地,新增60个以上体育服务综合体。
8.支持提升体育企业人才素质。充分发挥高等体育院校、体育科研机构等各类智库协同创新作用,“一企一策”提供发展战略规划、经营管理创新、投融资、数字化转型等专业服务。继续办好全省体育企业家高级研修班,加大对体育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赋能力度。
(三)大力促进体育服务业强链补链
9.提升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水平。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推动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健身步道、社会足球场、户外运动营地等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鼓励在滨江公园、郊野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口袋公园中合理配建健身场地设施。实施社区健身设施夜间“点亮工程”,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建设灯光球场、长者运动之家、社区健身房。到2025年,全省新建、改扩建体育公园80个,建成夜间室外灯光球场1500个。
10.增加体育赛事活动有效供给。落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措施要求,安全有序恢复线下体育赛事活动,积极申办和筹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支持各地举办马拉松等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体育赛事活动。实施体育特色品牌赛事创建工程,修订完善体育赛事奖补扶持政策,定期公布体育特色品牌赛事清单,有效激发各类赛事主体市场活力。力争经过3-5年,打造3-5项国际高端体育赛事,培育10项精品体育竞技赛事和20项大众体育赛事,拓展“一带一路”“大运河”“长三角”“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等系列品牌赛事活动。
11.推动体育场馆开放服务质效提升。实施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提升行动,努力寻求场馆公益性和市场化的有效平衡点,每年向100个以上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对社会开放发放补贴。深化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推动打造集场馆运营、健身服务、赛事举办、体育教育培训、文化演出、商贸会展、旅游休闲、企业孵化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体育场馆服务综合体,拓展产业链服务链,提升多样化消费体验。
12.支持职业体育规范健康发展。提高足球、篮球、排球职业化发展水平,扶持一批具有较高竞技水平、较好经济效益和良好社会声誉的职业俱乐部,推动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围棋等社会关注度高、深受群众喜爱的项目走职业化道路,扩大职业体育发展规模和效益。省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扩大对职业体育项目的扶持范围,加大对在参加全国高级别联赛中取得好成绩职业俱乐部的奖励力度。
(四)支持扩大体育产品多元供给
13.培育壮大户外运动产业。落实国家体育总局等八部委《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促进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动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开放,努力实现户外运动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不断释放户外运动消费潜力。认定一批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举办运动休闲体验季活动。发布时尚体育好去处,向公众推介一批安全便捷、高品质的体育旅游攻略。优化完善江苏体育旅游电子地图。
14.支持运动促进健康中心建设。深化体卫融合,支持和鼓励运动促进健康中心建设,开展运动健康促进、慢病运动预防和干预、运动损伤康复等特色服务,大力发展体育康复新业态新模式。壮大运动处方师、康复治疗师、运动防护师队伍,到2025年全省运动处方师总数超过2000人。
15.大力规范校外体育培训。认真落实《江苏省青少年(幼儿)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要求,深化体教融合,加强校外体育培训规范治理,促进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双减”和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要求,推动中小学体育俱乐部建设,鼓励优质体育资源参与青少年体育培训和活动组织。
16.支持加强责任彩票建设。积极倡导“理性购彩”,开展新型渠道拓展,推进便利、小微渠道网点、展示体验中心建设,逐步扩大参与“体彩+”实体店的数量。开展新型渠道专项营销活动,落实全国大乐透派奖活动,持续加强7星彩周五购彩日宣传,开展7位数派奖活动,抓好即开新票上市营销,实现服务多样化、营销精准化、推荐个性化,持续丰富购彩乐趣,提升市场用户粘性。
(五)着力恢复和提振体育消费
17.深化体育消费试点建设。进一步推动建设国家和省级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强化体育消费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开展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评估,形成一批有实效、接地气、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不断扩大改革试点成效。支持南京、苏州、常州创建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打造辐射带动力强的体育消费先行区。
18.推广体育消费应用场景。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云健身、线上赛事、线上培训等体育消费新业态,拓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体育消费新场景。大力推动夜间体育消费、假日体育消费,鼓励各地开展体育嘉年华、体育消费节、体育大卖场等活动拉动体育消费。征集发布体育消费创新场景典型案例,推广体育消费新空间、时尚运动项目体验、主题体育消费活动、数字体育消费等一批创新应用场景。
19.促进体育消费政策创新。推动体育消费支付产品创新,鼓励推行运动积分、运动银行等体育消费便利化工具,进一步活跃体育消费市场,引导体育消费需求释放。支持有条件地区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和体育消费券,推动数字人民币在体育消费领域的应用。鼓励体育企业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降低结算成本,提高结算效率。
(六)优化提升体育企业政务服务
20.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依托“苏企通”平台促进惠企政策直达体育市场主体,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为体育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精准的政策宣传、解读、咨询、培训等服务。完善省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立项直报平台系统,实行项目申报与审核业务“一网通办”,实现资金申报、评审和立项全流程“在线监管”。优化应用服务场景,建设体育产业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
21.加强供需多元对接服务。强化资源信息推介和供需对接服务,高水平办好江苏体育产业大会、体育新空间全球设计大赛,组织参展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长三角国际体育休闲博览会等,支持体育企业开拓更多市场,创造更多商机。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体育产业协作,搭建多样化供需对接、服务企业平台。
22.强化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坚决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加强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场所、体育赛事活动、公共体育场馆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确保体育企业生产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加强体育领域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推进“互联网+监管”“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化、常态化。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是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是各级体育部门的重要职责。各地要将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体育企业摆上重要位置,结合实际深化细化服务企业任务措施,进一步优化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完善优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细,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
(二)强化发展支撑。健全体育产业扶持政策协同落实机制,打通体育产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完善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统计与调查制度,加强体育产业、体育消费发展运行情况统计与监测,强化数据分析与应用。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推动体育企业创新发展,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切实落实省体育局系统公职人员政商合作“十不准”,共同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三)注重宣传推广。及时总结服务体育企业、优化营商环境优秀经验,不断推广各地典型案例和创新做法。用好各类媒体平台,讲好服务体育企业生动故事,实现全省体育产业营商环境的整体提升,在全社会营造支持体育企业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信息公开类别:主动公开
来源:江苏省体育局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