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材料产业换道领跑行动方案(2022—2025年)

2022-11-02 11:00:29 产业规划方案

1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换道领跑战略部署,落实《河南省加快材料产业优势再造换道领跑行动计划(2022—2025年)》,推动我市材料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政府安排部署,以提质发展先进基础材料、培育壮大关键战略材料、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为攻坚重点,加强关键核心工艺、技术和装备攻关,加快补链强链延链,扩大基础材料和特色材料比较优势,塑造战略材料和前沿材料竞争新优势,构建现代材料产业体系,推动全市材料产业供给高端化、结构合理化、发展绿色化、体系安全化。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材料产业换道领跑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实现全市材料产业优势再造和绿色低碳转型,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材料基地和创新高地。

——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重点转型提升先进化工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等先进基础材料产业,培育壮大电子功能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节能降碳环保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产业,前瞻布局石墨烯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金属基微纳米球材料等前沿新材料产业,形成材料产业创新发展新格局。

——打造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到2025年,力争材料产业规模突破18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到900家。

——建设材料创新高地。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发创新平台,依托省级产业研究院攻克一批材料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储备和掌握一批未来产业核心技术,建成全国重要的材料创新高地。

二、提质发展先进基础材料产业

(一)先进化工材料

1.先进膜材料。提升功能型聚酯材料的综合性能,加快发展超强记忆合金膜、再生聚酯薄膜、储能膜材料、环保膜材料、聚酯原料CHDM(环己烷二甲醇)、高端化聚酯材料PETG(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及国产化高端制膜装备,以卫辉市、高新区为重点建设先进膜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2.可降解材料。大力发展热塑性生物降解塑料(PBAT)、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羟基乙酸(PGA)、聚碳酸亚丙酯(PPC)、可生物降解的合成酯、聚醚等高性能合成基础油,突破低成本规模化制备技术,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基地。

3.煤基新材料。大力发展甲醛、乙烯、丙烯、醋酸甲酯、醋酐、环氧乙烷、氨基树脂、双氧水、丁辛醇、四氢呋喃、新戊二醇等下游高附加值产品,促进核心气化技术优化升级,突破关键煤化工新材料以及关键配套原材料的供应瓶颈,以新乡县、获嘉县、延津县为重点区域打造国内领先的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

4.润滑新材料。大力发展耐高温、耐高压、耐磨、污染小、寿命长的高性能润滑油添加剂、生物可降解润滑材料、润滑脂、内燃机油添加剂、齿轮油添加剂、液压油添加剂和自动传动液添加剂、PMA等产品,突破高效绿色合成技术、润滑材料合成集成技术、高效生产工艺集成技术,以新乡县为支点建设全国最大的润滑新材料产业基地。

5.水基高分子材料。大力发展功能型水基高分子材料,提升综合性能,完善污水处理领域用聚丙烯酰胺品项,聚焦污泥深度脱水用高性能阳离子型产品、绿色高分子基功能型聚合物产品、石油和页岩气开发领域用聚丙烯酰胺等领域的研发,持续扩大民用领域聚丙烯酰胺的使用范围,打造全国水基高分子材料基地。

(二)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

1.新型高温材料。重点发展功能耐火材料、高效隔热材料、军工及战略新兴领域高温热防护关键材料,推动新型耐火材料服务化、集成化、复合化发展,依托卫辉市、延津县等地建设全省重要的新型耐火材料产业基地。

2.新型建材。支持企业利用水泥窑开展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重点发展高性能水泥、功能性水泥部品构件、轻质隔热保温材料、保温防水屋面集成等,推动辉县市、卫辉市、高新区、凤泉区等地打造集水泥熟料、砂石骨料、商品混凝土、精品石材、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等为一体的绿色建材综合生产基地。

3.新型陶瓷材料。重点发展功能陶瓷和高强度、高硬度、耐高温、耐腐蚀、抗氧化结构陶瓷,推动先进陶瓷粉体制备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骨科陶瓷、多孔陶瓷、陶瓷薄板、装饰陶瓷、节水型卫生陶瓷等,以凤泉区为重点区域打造全省先进新型陶瓷材料产业基地。

(三)先进有色金属材料

大力发展高精度铜板带、高端铜箔、精密铜管、精密铜导体、高质量铜杆线,加快推进高端铜基材料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军工等领域的应用,推动铜资源循环利用,加快卫滨区、凤泉区、红旗区等地铜基新材料及深加工产业发展。

三、培育壮大关键战略材料产业

(一)电子功能材料

重点发展有机发光材料、OLED新型发光材料等光电功能材料,研发电阻、电容、电感等电子元器件用材,发展基板材料、封装用键合线等工艺辅助及封装材料。针对现有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加大对半导体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工艺辅助及封装材料等上游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实现延链补链。

(二)高性能纤维材料

重点发展Lyocell绿色纤维、差别化再生纤维素纤维和差别化氨纶纤维,推动经开区壮大氨纶、绿纤生产规模,提高下游加工能力,跟踪新型醋酸纤维和尼龙纤维生产技术开发和下游推广应用。

(三)新型动力及储能电池材料

1.锂电池。正极材料方面,巩固提升三元正极材料、锰酸锂优势地位,瞄准钠离子电池、钒液流电池、固态锂电池等新型电池材料体系加快研发及产业化,围绕牧野区、凤泉区、新乡县打造省内锂电正极材料产业高地。负极材料方面,提升石墨负极材料产品品质,积极研发硅基、锡基、纳米碳管、石墨烯导电浆料等新型负极材料。锂电隔膜方面,研究开发电解质亲和度高、成本低、制作工艺简单、孔径尺寸适当、空隙率高、机械强度能满足要求的微孔聚合物隔膜。电解液方面,积极探索新型聚合物电解质的研发及产业化技术,抢占技术制高点。

2.氢燃料电池。以高新区氢能产业园为载体,开展催化剂、双极板、质子交换膜等燃料电池核心材料的研发攻关,实现延链补链强链。

(四)生物医用材料

1.医疗装备材料。重点研发血液透析膜、防护装备用高效过滤材料等,依托长垣等地建设医疗装备材料研发创新高地。

2.功能性植/介入材料。重点发展用于非心血管、肝癌等临床治疗功能性植/介入医用材料,拓展聚乳酸可降解材料在医用领域的研发应用,以长垣为中心打造功能性植/介入材料生产基地。

3.医用耗材新材料。重点发展功能性敷料、医用防护、医用包装、医用管材等高分子材料和生物可降解材料,开发精准防护、高舒适医用纺织/非纺织材料和功能性涂层材料,研发医用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生物相容性材料、生物墨水、医用液体胶、血液净化材料、PVC改性材料、智能柔性传感材料等先进材料,推动长垣等地医疗耗材产业高端化发展。

(五)节能降碳环保材料

1.节能降碳材料。加快再生聚酯材料的应用,推动废旧聚酯材料在包装材料、工程聚酯材料等领域的高值化利用。加快发展结构装饰一体化保温板材、复合保温材料、隔音材料,推动节能玻璃等产品研发应用,努力形成产业生态较为完善的节能降碳材料产业格局。

2.环保材料。重点推动先进膜材料、高性能防渗材料、固废处理固化剂和稳定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替代产品等研发和产业化。研发推广低(无)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涂料、胶黏剂等有害物质低含量材料,减少先进材料生产制备过程中有害物质源头使用,提升我市环保材料产业发展水平。

四、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产业

(一)石墨烯材料。围绕防腐涂料、触摸屏等应用领域,重点发展利用石墨烯改性的储能器件、功能涂料、改性橡胶、热工产品以及特种功能产品,开发基于石墨烯的散热、传感器材料等,加快凤泉区石墨烯产业基地建设。

(二)先进复合材料。重点发展碳/碳复合材料、石墨烯复合材料、功能复合材料等,全力攻坚玻璃纤维、碳纤维、石墨烯纤维、芳纶纤维等作为增强材料与合金、树脂、陶瓷等基体材料复合,加大高性能复合材料研发,拓展在精密仪器制备、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研发应用。

(三)金属基微纳米球材料。研发金属基微纳米球可控构筑技术及生产工艺,拓展在能源转换与存储、液晶面板、3D打印、环境保护、航空航天、电磁防护、石油化工、涂层涂料等领域的应用,打造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金属基微纳球技术研发和生产高地。

五、实施攻坚行动

(一)延链补链强链攻坚。立足材料行业优势、短板和断层,增强关键技术和产品核心竞争力,依托核心龙头企业加快延链、补链,瞄准重点产业下游推动价值链重塑。

1.加快先进基础材料高端化延伸。推动先进化工材料向功能化学品、专用化学品、精细化学品发展,开发下游高端产品,实现从关键基础原料到高端化工新材料跨越。推动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丰富产品功能品类,发展绿色化、功能化、高性能化材料,实现从耐材、建材等传统领域到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拓展。推动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延伸高端产品链条,实现从材料到器件、装备跃升。(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

2.突破关键战略材料核心环节。紧紧围绕生物与新医药、电池及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瞄准关键战略材料核心环节短板和弱项,加快关键原辅料、核心部件材料、工艺用材料攻关和规模化应用,增强材料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综合保障能力。(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

3.构筑前沿新材料先发优势。紧盯新材料发展趋势,推动迭代性、颠覆性、原创性技术创新,加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力度,引领前沿新材料“优中培精、有中育新、无中生有”。重点突破石墨烯材料、先进复合材料批量化制备技术,开展储能电池材料、基因工程材料、量子信息材料、高熵合金等前瞻性研究。(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

(二)企业培育攻坚。做大做强材料产业市场主体,提高领军企业带动引领能力,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格局。

1.加快培育材料领军企业。深入实施“头雁”企业培育行动,聚焦先进膜材料、煤基新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重点领域,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领军企业。推动化工、建材等基础材料领域重点企业资源要素共享或强强联合,加快纵向延伸、横向联合、跨越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

2.大力发展材料“专精特新”企业。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坚持梯次培育、动态管理,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的指导和跟踪服务,围绕材料细分行业形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路径。(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3.加快推进材料企业“小升规”。持续完善中小微企业孵化体系,加强梯度培育,加大材料重点领域小升规推进力度。(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三)关键技术攻坚。坚持材料先行和需求牵引并重,聚焦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聚力突破材料重点行业“卡脖子”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前瞻布局前沿引领技术。

1.参与材料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发展需求,制定实施材料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清单,并通过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择优支持,力争到2025年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与工艺10项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教育局、工信局)

2.加强材料基础研究和原创成果供给。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以基础研究支撑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取得原创性成果。支持驻新高校先进材料学科学院建设和基础研究,充分发挥河南师范大学等驻新高校、省实验室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推动“头雁”材料企业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责任单位:市教育局、科技局、工信局)

(四)重大项目攻坚。充分发挥重点项目牵引性作用,坚持外引内育,聚焦材料重点发展领域,谋划、建设、储备一批重大项目,滚动实施材料项目“三个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

1.深入实施材料企业技术改造。加大政策支持和项目建设推进力度,加快材料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发展能力,推动传统材料产业迈向中高端。在维持项目增量的基础上,强化前期谋划,挖掘存量潜能,不断加大材料产业技术改造投资。(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财政局)

2.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抢抓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进新一轮制造业转移等重大政策机遇,深化区域分工协作,坚持强链固链和延链补链相结合,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实施精准招商。推动产业链招商与创新链招商、供应链招商协同,引资引技引智引金并举,拓展多元化供应链渠道,有效防范突发事件引发供应链关键环节断供风险。(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工信局)

(五)创新提质攻坚。坚持创新驱动,完善创新链条,贯通产学研用,实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全过程无缝衔接,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1.提升材料创新平台建设水平。鼓励优势企业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基地等。推动现有创新平台加快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围绕重点产业链新布局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推动创新平台增量提质。支持产业链下游大企业与产业链上游中小企业联合科研机构、高校等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承接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共性技术研发。(责任单位:市科技局、教育局、工信局)

2.提升材料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加快规模以上材料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信局)

3.提升材料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深化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增强共性技术扩散能力。完善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加大材料首批次应用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信局、财政局、新乡银保监分局)

(六)绿色转型攻坚。深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材料产业绿色发展。

1.严格落实产业准入和落后产能退出制度。严格执行水泥行业产能置换政策,落实“两高”项目会商联审机制,推进产能整合和减量替代,加大违法违规新增产能查处力度。严格落实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双控”等约束机制,倒逼落后产能淘汰退出。(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资源规划局、市场监管局)

2.深入推进绿色制造。落实绿色制造体系管理办法,培育创建材料产业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绿色园区。实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行动,推动电力、化工、建材、造纸等行业重点用能单位对标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开展重点企业节能诊断服务和能效水效对标达标活动,支持碳捕集、碳封存、碳利用研究。(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

3.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提升关键工艺和过程管理水平,提高一次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支持废旧金属加工利用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塑料污染治理和塑料循环利用,推进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化和应用。加强废旧动力电池、废轮胎等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构建资源循环型材料产业体系,推动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和产业循环衔接。(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商务局、生态环境局、工信局)

(七)质量品牌攻坚。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创新标准化体制机制,加快建立新型标准体系,提升材料检验检测能力,推动材料质量技术创新和品牌塑造。

1.开展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深入落实“标准河南”建设,加快建设标准新乡,加强新材料领域标准有效供给,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主导和参与制定(修订)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支持各类创新联合体制定实施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团体标准,提升材料领域“新乡标准”水平。鼓励龙头企业、重点材料产业园区、高校等建设新材料领域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一体化推进科技、标准和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工信局、教育局)

2.提升新材料检验检测能力。支持各类新材料检验检测机构落户新乡,为新材料检验检测机构尽快取得资质认定证书提供咨询服务,提升我市检验检测技术能力和水平。(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工信局)

3.加强材料质量品牌建设。对接国家材料测试评价平台,优化材料制备技术和工艺,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支持材料重点企业对标国际标杆,树立一批质量标杆,引领企业品牌高端化。鼓励建立重点产品使用说明书规范机制,提高产品应用质量。推动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产品认证。(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工信局)

(八)融合创新攻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材料产业深度融合,强化数字化赋能、工业互联网赋能,发展服务型制造,积极培育材料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1.推进数字化转型。鼓励材料制造过程智能化,增强材料生产现场实时感知、数据采集、工艺流程控制等能力,鼓励简单重复、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精度要求高的岗位应用工业机器人,鼓励企业建设集资源计划、生产执行、过程控制、经营管理、客户服务等于一体的材料智能化生产管理与经营决策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示范与分级评定,加快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水平,推动材料企业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2.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鼓励材料企业开展企业间协同,通过网络化协作平台,实现多生产基地资源共享与协同制造。支持产业链“链主”企业建设细分行业专业化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供应链上下游,连通企业端与用户端数据,探索产品设计和制造流程的创新、重构。加快材料产业与“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开展试点示范引领,打造典型应用场景,推动材料企业提质降本增效。(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3.培育服务型制造。推动先进材料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鼓励材料企业拓展工业设计、个性化定制、供应链管理、检验检测认证、生产性金融等服务,由单一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加快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培育。(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统筹推进机制。依托市制造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材料产业培育工作的统筹力度,强化战略规划、要素配置、政策支持,指导和协调解决材料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材料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结合市先进制造业集群双长制有关工作部署,发挥群链长、盟会长单位引领和桥梁纽带作用,形成部门联动、条块联动、政企联动工作合力。

(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加强政、银、企信息对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进一步加大对材料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落实国家、省有关材料产业优势再造换道领跑支持政策,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先进材料产业发展。加大政策宣传贯彻力度,鼓励材料企业用好国家和省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惠企政策落地。

(三)加快人才引进培育。探索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机制。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引进高层次、创新型材料领域领军人才和团队,着力推动各类资金、重大人才工程与材料产业的对接。鼓励企业采取技术或知识产权入股等激励措施吸引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各方面资源,设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积极开展多层次在职培训,培养材料产业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支持行业开展杰出人才评选等活动,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建立健全“万人助万企”常态化机制,着力解决企业各类深层次难题,落实“13710”工作机制,确保问题解决时效。纵深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审批流程,做好重点材料企业用能、用地、用工、运输等生产要素保障。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坚决摈弃将化工、有色、建材等行业“一刀切”列入限制或禁止范围的思维和做法,实行产业布局及项目非禁即入。鼓励优势新材料产品纳入政府采购和国有投资项目采购目录,加快推广应用,营造支持材料产业发展的有利环境。

(五)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培育材料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标准、计量、认证认可、试验检测、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支撑能力,搭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公共服务平台,激发创新活力。引导企业建设数字化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方式。

来源: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产业规划方案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客服

在线咨询

产业咨询热线: 400-639-9936 15013601266
在线咨询
400-639-9936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