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三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稳一优二进三”三次产业发展总体部署,加快推动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来明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部署要求,聚焦我市第三产业重点领域和发展短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规划布局,着力发展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文旅康养、现代金融、房地产业、商务服务、养老服务,加快建设一批集聚载体,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做大做强重点企业,实现第三产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切实增强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二、目标任务和重点方向
从2022年起,全市每年培育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6家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2家以上。到2025年,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达到185家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80家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47亿元,年均增长10.8%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21年的33.6%提升到38.5%左右。
(一)商贸流通业
目标任务: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到2025年,增加值达到84.5亿元以上;住宿业和餐饮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以上,到2025年,增加值达到13亿元以上。
重点方向:批发业:发挥制造业龙头企业裂变优势,引导管理规范、规模较大、内销比例较高的林竹、纺织、建材、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等行业企业,指导其将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环节从企业中分离出来,力争全年完成企业工贸分离5家以上。零售业:持续开展“全闽乐购·乐购三明”促消费行动,鼓励发展宅经济、夜经济、直播电商等,探索发放“促销券”“消费券”,发展壮大一批零售企业。住宿业:调整供给结构,从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二元时代向文化主题酒店、中档连锁酒店、客栈民宿、租赁式公寓等多元时代发展,丰富产品供给。餐饮业:扶持永安小吃向全省全国推广,支持具备条件的业主,向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提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延时营业、促进餐饮企业恢复发展。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文旅局、商业服务中心、各乡镇(街道)
(二)交通运输业
目标任务: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5年,增加值达到16.5亿元以上。
重点方向:物流园区:大力发展港区物流,加快大型物流园区、交通运输产业园、闽中公铁联运物流基地和三明港永安港区(三明台江至永安西门航道)建设,打造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物流基地。仓储物流业:加强粮食、棉花等重要物资储备,推进佳云物流园建设,强化冷链仓储设施建设,完善期货交割仓、融资监管仓等补缺仓储布局。道路运输业:发展甩挂运输、特装运输、多式联运和源配货、韵达优配等网络货运平台等多种道路运输业态,提升道路运力。邮政快递业:依托韵达(永安)电商产业园培育一批仓配一体化、入厂物流等“快递+”融合发展的快递服务特色产品示范项目。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发改局、工信局、各乡镇(街道)
(三)文旅康养产业
目标任务:全市游客接待量和文旅康养产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0%和11%以上,到2025年,全市游客接待量达965万人次以上,文旅康养产业实现总收入超过78亿元。
重点方向:文旅产业:根据我市生态环境、品牌资源、文化底蕴等文旅康养产业优势,重点打造文旅产品核心吸引力,稳步推进永安抗战文化公园项目、槐南佘坂里康养书画村项目、小陶甘乳岩—玉带龙泉职工疗养休养基地、上坪森呼吸小镇康养项目、贡川古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提升项目等文旅工程项目建设。多方位拓展文旅康养优势产品项目,培养形成一批集地方特色餐饮、生态观光、职工疗养、科普教育、休闲娱乐、团队拓展等服务项目为一体的新兴业态文旅康养产品。加大文旅产业招商力度,把握区域协作,落实推进政策,加强与上海的跟踪对接,研究针对性叠加激励办法,做好招商工作,吸引上海、长三角等地游客到永安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养产业:以“绿色+”为主线,打造全域森林康养产业,充分利用森林资源,特别是竹资源的优势,在景观资源、区位优越的区域,打造森林康养基地和森林康养小镇,打响我市森林康养特色品牌。
责任单位:市文旅局、林业局、发改局、卫健局、各乡镇(街道)
(四)金融服务业
目标任务: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到2025年,增加值达到28.5亿元以上,新增1-2家企业上市(挂牌)。
重点方向:金融机构集聚:积极争取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来永展业,丰富我市金融机构体系。地方法人发展:扶持永安农商行、汇丰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鼓励市国投公司等本土企业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加大股权投资力度。资本市场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扩大债券发行规模,提高资本市场多元化融资能力。
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人行、银保监组、各金融机构
(五)房地产业
目标任务: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2%以上,到2025年,增加值达到25亿元以上。
重点方向:打好政策组合拳,优化市场房源供给,完善车位租售管理,加大公积金支持力度,优化商业银行按揭贷款审批流程,促进房地产市场销售等方向上持续发力。积极推动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养老地产发展,打造品质地产,充分满足刚需和改善性购房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提升房地产市场活力。
责任单位:市住建局、自然资源局、城管局、城投集团、各街道
(六)营利性服务业
目标任务: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信业务等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以上,到2025年,增加值达到40亿元以上。
重点方向:信息服务业:围绕“双千兆”网络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加大支持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家居等应用,推进政务云、行业云和产业大数据服务,发展直播经济、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建设数字永安。科技服务业:提升以科技咨询、检测认证和工业设计为核心的科技服务发展能级,加快创业创新平台、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培育。商务服务业:培育一批组织管理、咨询与调查、人力资源、安全保护、会展服务、商务代理等服务业态,推动楼宇经济发展。文化体育娱乐业:依托景区景点,布局歌舞演艺、大型实景演出产业;依托文创园,开发IP知识内容产业;依托山水、红色资源等,开发马拉松赛、乡村跑系列赛、自行车爬坡山地联赛等体育赛事产业。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场监管局、工信局、人社局、文旅局、金融办、文创园
(七)非营利性服务业
目标任务: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到2025年,增加值达到44亿元以上。
重点方向:公共设施服务业:依托“海丝一号”“海丝二号”资源卫星,集成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专题数据智能化应用新格局,进一步提升城市数字治理能力。健康养老业:探索健康管理、智慧医疗等新业态,建立集护理、医疗、保健等多功能服务为一体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机构。公共管理:推动交通出行、医疗健康、教育文化、空间位置等与民生息息相关领域的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丰富和活跃民生服务供给。
责任单位:市发改局、水利局、城管局、教育局、卫健局、民政局、人社局,金融办、三明市永安生态环境局
三、主要措施
(一)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大招商招好商”是市委、市政府关于现代服务业招商的工作部署,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的重要举措。突出招商项目谋划。全市每年谋划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现代服务业招商项目15个以上,实现签约项目8个以上。突出产业链招商。用好“招商地图工作法”,围绕现代物流、文旅康养2条百亿特色产业链,以及商贸流通、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数字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产业链的产业基础、补缺方向和招商重点,紧盯“头部”“链主”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各乡镇(街道)、园区要对现有产业链开展延链、补链、强链招商,每个产业链确定2家目标企业,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突出招商项目转化。落实招商项目帮办服务机制,扎实推进意向、协议、合同项目升格转段、落实落地。各乡镇(街道)、园区原则上谋划项目转签约比例一般要达到40%,着力实现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推动一批重大招商项目列入三明市第三产业重点招商项目盘子。要发挥中心城市重要增长极作用,每年实施的第三产业建设项目不少于14个。
(二)扎实推进“纳统入规”。依法依规做好企业“纳统入规”工作,从源头夯实基础数据质量,对于准确、全面、及时反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突出三产融合。各乡镇(街道)、园区要围绕自身产业定位,深挖石墨(烯)、汽车及机械加工、纺织、建材、化工、林竹、特色现代农业等一、二产贸易环节,结合政策导向、资源禀赋、交通区位、市场需求等因素,明确重点产业的配套服务与产业延伸方向,培育一批第三产业市场主体。建好后备企业库。扎实开展重点企业、个体大户摸排核查,全市每年要筛选出发展前景较好的30家商贸企业和15家服务业企业,纳入三明市“上限上规”后备企业库,作为重点培育对象。进行分类指导。各乡镇(街道)、园区要突出“个转企、小升规、下转上、规上市”,对后备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和服务。各行业主管部门要靠前服务,深入开展政策解读、“上限上规”指导、转型发展等专题培训,提高个体工商户和企业入库入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扎实有序推进。作为三明中心城市的主轴,全市每年培育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6家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2家以上。
(三)积极引导“工贸分离”。实施企业“工贸分离”是实现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体量双增长的重要举措。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引导纺织、竹木加工、石墨(烯)、汽车及机械加工、建材等行业企业,特别是管理规范、规模较大、内销比例较高或网络销售占比高的企业实施“工贸分离”。对年销售额达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企业,特别是列入省市重点上市后备工业企业中适合实施“工贸分离”的企业,进行重点引导推动,树立典型示范。要发挥市属国有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集团产业活动成立法人单位,并申报入统。切实加强政策引导。企业“工贸分离”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各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引导企业自愿、主动开展“工贸分离”。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行业“工贸分离”指导政策,各乡镇(街道)、园区要认真研究解决制造业企业“工贸分离”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补助,推动“工贸分离”企业健康发展。明确要求落实责任。各乡镇(街道)、园区要明确工作要求,落实工作责任,按照“先易后难、积极推进”的原则,稳步推进企业“工贸分离”工作。到2025年全市引导企业“工贸分离”20家以上。
(四)落实财政扶持政策。稳定持续的政策扶持是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关键。落实财政扶持资金。要统筹使用各类财政资金,加大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每年投入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支持第三产业重点领域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落实企业扶持政策。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制造业企业“工贸分离”“产销分离”“主辅分离”和批零住餐行业“个转企小进限”工作的指导意见》《永安市加快推进物流业发展若干措施》等扶持政策,鼓励培育发展限上商贸企业,鼓励工业企业实施工贸产销主辅分离,引导传统运输业转型升级,扶持物流企业做强做大。
已享受本文件奖励的企业,可叠加享受上级奖励政策,但本文件相关奖励与我市其他措施有重复的,均不叠加享受,按就高原则给予认定发放。执行中如遇上级有关政策重大调整的,按上级政策执行。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市第三产业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督促市行业主管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园区落实第三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和扶持政策。各部门要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对标对表责任分工,抓细抓实具体工作,研究解决第三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动行动计划目标任务高质量落实。
(二)加强分析研判。建立健全第三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对第三产业重点行业进行跟踪监测和分析研判,找准制约指标增长的关键环节,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对策建议。全面分析第三产业发展情况及其对全市经济的贡献度,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坚持“跳起来摸高”,及时对行动计划设定的目标任务和重点方向做出优化调整,助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三)强化要素支撑。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合理规划第三产业发展布局,引导和推动土地、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各类资源向第三产业集聚,推动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发展格局。引导全市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与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实训基地,积极发展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提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业务水平。
(四)强化督促检查。采取倒逼机制,以目标促进度,建立健全“月度分析、季度通报、半年小结、年底考评”工作机制,每季度第一个月20日前,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乡镇(街道)要向市第三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上季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市第三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政府督查室要加大督查力度。各部门和各乡镇(街道)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工作情况,纳入全市“五比五晒”考评。
来源:永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39-9936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在线咨询